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重农轻商是我国封建时代的传统政策。农业在封建社会居于首要地位,重农是必然的。但是,商业在封建社会对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也有相当的重要性,因此轻商是相对的。除了轻商这基本的、主要的一面,还有不得不重商的另一面,战国时代各家对此有不少论述。从这些论述来看,轻商主要是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以防止过多的人从商或“弃农从商”;重商则是使商业发挥“流通财物、粟米”的作用,以满足生产、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各家中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既要轻商,又要重商;但确有不少人是主张重商的。也有人,如荀子,是轻商与重商两方面都论到的。重农、轻商、而又重商,看起来似乎矛盾,令人不解。特别是人们往往强调轻商的一面,而忽视重商的另一面;或者,明明看到了重商的另一面,却不承认它,仍然解释为轻商。这样理解战国时代的“重农轻商”政策是不全面的。本文试图从战国时代的“重农轻商”思想中,来说明重农轻商而又重商,是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2.
实现国民经济健康而有序地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在中共中央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建议中,曾经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从商品经济秩序的一般规定入手,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特殊规定为“中介”,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商  相似文献   

3.
封建主义“重农抑商”思想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思想。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重农”,强调农业是根本,要以农立国;另一方面是“抑商”,认为商业是投机取巧,不是正业,它的发展会损害农业。封建社会的一切经济措施,都是以“重农抑商”这一根本思想为出发点,以达到这一目标为目的的。所以批判封建主义,必须对“重农抑商”思想进行剖析,才能肃清其对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原因农业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部门,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因为小农是封建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封建国家财政收入和兵源的主要来源。“国之彝伦,资于版籍”,所以检阅户籍,把小农控制在封建国家手中,一直是社会动乱之后统治阶级首先要抓的大事。如果“版图脱漏,人如鸟兽飞走莫制”(《通典·食货典》),国家就失去了统治的基础。为了稳定  相似文献   

4.
“亚洲价值观”与新加坡民主政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洲价值观”给新加坡政治和经济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在新加坡政府积极宣扬和推行之下 ,“亚洲价值观”维持并巩固了新加坡的威权秩序 ,同时 ,也推动了新加坡经济 3 0年高速发展。新加坡威权政治把民主压制在秩序范围之内 ,而经济发展以及市民社会的兴起使得新加坡民主化潮流不可阻挡。二者张力的结果是民主在威权秩序下缓慢培育和积累 ,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合同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实行商品分配和商品交换必不可少的形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往来的重要手段。一九六六年之前,在我国经济领域曾广泛实行合同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合同制遭到彻底破坏。粉碎“四人帮”以后,合同制虽然获得新生,一些企业又相继开始实施,但总的看来,要恢复文化大革命前那样的合同秩序,  相似文献   

6.
一、儒学精神的三个社会学命题及其内在规定性儒学精神是儒学社会的主导精神。所谓儒学社会,是指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国家的政治生活(即其组织、运行)及个体的社会生活皆以儒学为范导,这个社会的总体生活皆以儒学的理念或精神为依归。如果不仅仅就其理论形态而言,而且考虑到儒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那么儒学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仁爱为基础、以君主秩序为目的、以伦理控制为手段等三个相互联系的命题。所谓以君主秩序为目的,指的是儒学的理想是建立一种“天下有道”(孔子语)的秩序或一种“王道”(孟子语)的秩序(天下有道…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工商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农业经济的一统天下里打下了一席之地,中国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也随此潮流迅速地抬升。“商”不再是人们轻视、贬损和诬蔑的对象,而成了人们颂赞和礼拜的神祗。“商能救国”变为整个社会的信条。商人在社会生活中也用不着像过去那样自惭形秽,其社会地位已从社会结构的底层迅速上移至“四民之首”。绅与商、官与商之间身份的对流和重叠使他们之间的尊卑界线荡然无存。而商人自身的组织化与组织的社会化更加重了商人在社会事务中的份量。商成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无所不在的主角。  相似文献   

8.
社会秩序不仅在其内部存在着各要素间的结构性关系,而且在不同的逻辑层次间还存在着结构性关系,这种结构性关系根源于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及社会各领域间客观存在的逻辑关系。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间的客观逻辑关系出发,社会秩序有经济秩序、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等不同的层次;从地区、国家和全球等空间逻辑关系出发,社会秩序有地区秩序、国家秩序和世界秩序等不同层次。揭示社会秩序的层次性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秩序的本质,也有利于我们更科学地处理现实秩序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汉“抑商政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政府推行的“抑商政策”,学者大都认为是一种抑制商业的政策,并将其与重视农业生产的政策相配套,故有“重农抑商”之说。进而认为正是抑制了商业,才使农业得到重视和发展,西汉前期社会经济才会跳出困境,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只要全面、客观地研究西汉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商业史的发展,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确实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商业的发展,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西汉政府,特别是西汉前期的几代统治者,对待商业活动,如同对待农业生产一样,积极为其创造各种便利条件,这在西汉的经济史料中,都有明文记载。“利商政策”(笔者试把便利商业发展的政策称为“利商政策”)和“抑商政策”同时并存。因此,如何解释这个看似矛盾的历史现象,如何正确理解西汉的商业政策,将有助于我们对西汉的“抑商政策”有个正确的认识,进而加深对整个封建社会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10.
呼唤公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化之中 ,这种变化的主流和趋向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是一个社会基本结构的转变 ,其间既要打破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 ,也要出现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重新分配 ,更会产生道德观念的混乱和重建。一、我们迫切需要的道德观念是什么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同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是对应的 ,所谓“对应”是指 ,道德观念既适应社会生活 ,也规范社会生活。但是在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 ,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农村 ;现在则大步迈向工业化和城…  相似文献   

11.
“秩序情结”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一种深层的心理状态。如果说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秩序是以伦理道德特别是家庭伦理道德为基础,现代社会的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系则是以法治为基础。当代中国并不是一个传统社会,而是一个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急剧变迁的转型社会。“秩序情结”对我国的社会转型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要使“道德秩序情结”和“法律秩序情结”良性互动,使其促进社会转型的平稳进行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避免其对社会转型速度的阻滞和引起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12.
发展县域经济要敢于闯新路常务副县长熊德兰宜丰曾有“资源富县,财政穷县”之称,近几年来,把握财政“总开关”.围绕“八五”总目标,实施“兴农、强工、活商、富县”战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连上台阶。1991年至1995年5年中,财政收入迈了5大步,分...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市场经济秩序可以定义为油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法律体系和社会观念等所规范形成和切实维持的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有学者认为:“所谓市场经济秩序,就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所形成的市场经济制度、体制、法规、行为准则、思想观念等一系列的秩序。”①笔者则强调,制度安排、法律体系等虽说是用以规范经济行为,以形成和维持一定经济秩序的,并且法律往往代表着秩序,但它们本身却并不是秩序。经济秩序是经济生活中的有序状态,即人们均遵循制度、②法律、规章、准则等从事经济活动,发生经济关系,从而反映为经济…  相似文献   

14.
政治秩序何以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锐军 《晋阳学刊》2007,3(2):20-23
获得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正是有了政治秩序,人类的公共生活才成为可能,人类才能维系和实现自己的个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旦脱离了社会、政治秩序,就没有人的存在。政治秩序之所以可能是由人类的人性本质所决定的,这可以通过“人来源于动物界”、“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交往的动物”、“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六个命题来获得解释和证明,它们正好对应了人的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这三个本性维度,共同为政治秩序的可能和建构提供了本源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社会的秩序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吉忠 《河北学刊》2002,22(1):34-38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市场化的纵深推进 ,自由秩序问题凸显为当代哲学、特别是当代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构成社会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域。本文在分析社会秩序的本质、特征、类型及转型的基础上 ,揭示出自由秩序难题的诸面向 ,提出当代社会三大秩序难题 :(1 )在自由的条件下社会秩序何以可能 ;(2 )在自由价值存在冲突情况下如何克服“外部性” ;(3)如何克服秩序的“冷化”及其对自由的威胁。对这三大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将构成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前提  相似文献   

16.
秦始皇曾宣称“上农除末”①。一般皆认为,这是一种十分严厉,旨在重农抑商的政策。秦代的抑商政策是为保障其重农所采取的一种“由国家垄断的办法,把工商业严格控制在社会需要的最低限度”②。近来有些学者却认为:秦王朝虽然一面抑商,而一面又“对盐铁业及边塞商人实行特殊政策”,其政策实际是“有利于调整工商业的布局、开发山林川泽和发展民族地区的贸易”的③。这种观点对深入研究秦代工商政策颇有启迪,但其结论、对史料的理解和使用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作些初步分析,以作为引玉之砖。一、关于所引史料的断代问题有些学者所…  相似文献   

17.
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深层次动因 ,应从经济生活中“双重转轨”的历史特殊性以及企业制度改革、市场价格体制改革同时推进等特殊问题中寻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中的作用 ,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治秩序和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18.
论孔学的主体思想与秩序和谐理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贵礼重仁”是孔子思想的主体。春秋时期礼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仍充当重要角色,也给普通士人提供了进身的阶梯,孔子贵礼是和当时的礼治思潮相适应的。尽管礼是社会和谐秩序建构的重要手段,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新的整合,因此儒家的秩序理想难以化为现实,但孔子的秩序和谐理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姚文仪 《社会科学》2006,3(11):116-123
14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中西方社会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政治上,中国是“皇权”制,西方是“王权”制;经济上,中国是“重农抑商”、“禁海政策”,西方是“重商主义”、“拓海政策”。不同的发展趋势最终导致了中西方社会发展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20.
通常都说西汉“重农抑商”。笔者认为,“抑商”之说与史实不合,“重农”之义亦当进一步研究。本文意在重新讨论西汉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商业政策,评论其是非得失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一以为西汉建国伊始即实行抑商者,主要根据为《史记·平准书》及《汉书·食货志下》(以下简称《汉志》)皆有“重租税以困辱之”的说法。其具体规定是:商贾及其子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