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论前期创造社的“创生”意识李继凯陕西师大中文系前期创造社是洋溢着青春生命的极有作为的一个社团流派,它的诞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创造过程是一种途径,以满足某种渴望和需求”。①在我们看来,正是这种促成“创造社现象”发生的“渴望和需求”,凝成了...  相似文献   

2.
任何社会发展都预设一定的理想。没有理想 ,人就不能有所成就 ,社会也会停滞不前。对于社会发展理想本身 ,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探讨。从内容说 ,安定、富裕和自由都可能是理想。而从形式说 ,社会发展理想可有大小之分。本文试图论证 ,小理想对于社会发展始终是必要的 ,也是恰当的 ;而追求实现过大乃至至大的理想 ,是人们最为渴望但最要警惕的。因为它对于社会发展不仅没有益处 ,反而常常会有害处。一、小理想与大理想需求产生理想 ,需求意味着匮乏和矛盾 ,理想则指向匮乏和矛盾的解决。如果理想意味着社会问题的某种解决 ,那么 ,解决…  相似文献   

3.
信仰与人性     
宗教信仰,同智慧和情感一样,是植根于人性深层结构的一种高级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源自对生命过程完整性的渴望与人的现实生命过程之不完整状态之间的冲突。特别是在一个整个社会价值体系趋向于世俗化功利化的时代,良好的宗教信仰可以帮助人们从一个特殊角度认识生活的意义,实现自我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的角度看“图像”,它不是简单的图画、图形和视觉形象,它是与人类共在的“存在者”,它是“语言”的始祖,并与语言共同构成了符号系统,它就是人类的文化.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是图像文化深厚的社会基础.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人们所消费的已经不是物的使用价值,而是转为一种符号价值,一种身份的自我肯定,商品的消费也成为一种符号的吸收过程.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图像的使用成为最大的消费对象,同时图像文化也正是借助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使自己得以传播和发展.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大众渴望信息、渴望娱乐、渴望时尚、渴望成为消费的主体,图像文化正好满足了大众的这一需求.  相似文献   

5.
社会预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认识,它是认识主体对社会客体的一种创造性反映。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提到,“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①认识能力首先是一种反映能力,但它更深层次的机制是创造。认识的创造本质是人的意识根据主体的需求,综合来自客观现实的内容,描述人的实践活动的可能结果和前景的能力。社会预见突出地表现出认识的创造本质,它研究社会客体的现在状态,充分发挥思维超越事物进程的能力和预示未来的能力,获取对社会客体未来状态的认识。创造力的本质是基于客体属性的揭示和主体需要的满足两者的交互作用。这就为我们从事实确认和价值评价角度探讨社会预见及其认识论意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现代国家的公民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而且还应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和思维意识观念。当一种科学的健康的而又进步的思想与道德业已成为一个民族的行动指南后,一个民族的思维意识或观念的构筑就显得相当的重要与突出。因为意识的提高与其内容的丰富有助于一个民族广泛而深入接纳和吸取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并理智而娴熟地处理与对待各种社会事务和问题,从而科学地把握与驾驶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潮流与航向,推动人的聪明才智与全面发展。当我们深入地考察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史时,就不难发现,一个优秀民族其成就,在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都具备这几方面的意识:一是平等意识;二是法律意识;三是风险意识;四是监督意识。  相似文献   

7.
幸福况是人对社会人生的最直接、最世俗、最真实的一种理解。幸福观包含着人的价值渴望与价值追求,构成了人的内在动机.它是在人的后天学习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意识观念.它是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认识结果.一经形成又会反过来去指导人生,是人观照、反思生活的内在坐标。一个人的幸福况不会是孤立的思想观念,它必然渗透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中去.一个人的幸福现一经形成,就必然影响人的人格的形成,规范着人的人生情趣与人生境界.社会的文明进步最根本的依托是人,最终的成果也是人.幸福观是人的内在追…  相似文献   

8.
启蒙与现代性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带来的是人类迄今为止最深刻的社会转型,现代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生存样式,与依靠经验和自然的传统社会不同,它依靠的是理性,信靠的是人。现代性的生成与启蒙直接相关,是启蒙的精神品格成就了现代性的精神品格,并因此使得现代性堂而皇之地登上世俗的历史舞台。启蒙的精神品格可以简约表达为:启蒙是一种与过去告别的断裂意识,启蒙是一种朝向未来的进化意识。启蒙的这种精神品格对现代性的生成产生了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启蒙精神造就了现代性的气质、态度,即形成了现代性独特的精神内涵;第二,启蒙规定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外显形态,即现代性生活方式的特定历史——现实内涵源自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阳光与阴影的街上——网络文学现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网络文学 ,可以看到网络意识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认同。网络文学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网络的渴望 ,这种追求不是技术性的未来展望 ,而更多的是感性而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本文试图从网络文学的作者、作品、读者三方面入手 ,思考网络给文学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郑春 《文史哲》2004,(1):111-115
浓郁的建设意识和建设渴望,是具有留学背景的现代作家群体值得高度关注的一个特点,是他们取得卓越成就的力量源泉。这种意识不仅醒目地书写在他们的口号和旗帜上,也突出地体现于他们艰苦细致的建设实践中,并且与其知识结构中较为严格的现代科学基础训练和相对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于《和平的角逐-关于社会竞争的社会学讨论》一书的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及其主要的观点作了全面的述评。文章指出,该书作者渴望理想型竞争的出现,而且把这种竞争理解为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即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社会竞争存在的发展的体制。在这处体制中,社会竞争作为个人的行为模式是理性的,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是有规则和规范的,作为一种社会运行机制是制度化的。  相似文献   

12.
姚萍 《学术探索》2012,(6):53-55
不论是器物的现代化,还是制度的现代化,归根到底都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主体能力的现代化。在现代社会,使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以充分体现的主体形态是公民。公民意识是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而产生和形成的一种现代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育。  相似文献   

13.
周玉林  朱娜 《兰州学刊》2010,(Z1):58-61
求职择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选择,也是人生职业道路上必经的一个关口。渴望有一个好职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就一番事业,这是每个大学毕业生梦寐以求的事情。受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需求紧缩,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要想在未来就业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尤其是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内容是: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行为适度等。  相似文献   

14.
关于需要的属性 ,就笔者所见 ,有些人认为“人的需要即是需求和欲望 ,是人的主观要求”,也有人认为“所谓需要就是人对外部对象的渴望和欲求”,更有人明确提出“人的需要属于意识范畴”,等等。我认为 ,需要与人的意识、欲望和欲求等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需要并不属于主观性范畴 ,而是属于客观性范畴。其理由主要如下 :第一 ,从哲学范畴论的角度看。在这里 ,有必要作两点说明 :其一 ,范畴是人脑对各种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是以主观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但本文所谈的是范畴所概括、表征和指称的对象的内涵和属性 ,而不同范畴所反映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体育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有着独特的模拟社会的功能。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合作、竞争等意识和行为,必须反映到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去,体育有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性假设是经济激励和管理机制设计的基础.在深入考察不同阶段人性假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精髓,发展出了综合人假设理论.综合人假设考虑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归纳了物质生活需求、精神生活需求、社会交住需求、理想信仰需求、当家作主需求、成就事业需求,在抓住了基础性和普遍性的同时,揭示了人性的深层属性.综合人假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大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等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汉末魏晋时期是人的自觉时代。人的自觉标志着人的生命意识的猛醒,也标志着人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正因为人生有限,才使人倍加珍惜生命,从而渴望尽情享受生命本身的乐趣——自由,要求天性得到自然的展示,而不愿承受外来强加的束缚所带来的痛苦。因而,生命自觉与个性自觉成了一种共生现象、一个同步运动。然而,超越死亡与留名不朽所孕育出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士大夫的不朽观杨建华人,是自然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人们都渴望生存,渴望不朽。这不仅是一种生理的本能,而且,还是人类精神面对暂存性生命所作的最为悲壮、最为惊心动魄的努力。它包含着一种激情、一种欲望、一种冲动。那就是:对永恒的追求,对创造的渴望,对...  相似文献   

19.
周建国 《天府新论》2014,(6):109-115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儒家道德伦理体系是按照主-从关系来设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由此形成了中国人人际交往中的偏正人际关系结构,它使得中国人人际交往面临着巨大的结构性压力.为了化解这种结构性压力,中国人既采取替代、强迫或暴力、减少需求或放弃等多种多样的普适性策略,更发展出了人格屈从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行为策略.在所有这些策略中,人格屈从最具中国特色,也被中国人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国社会里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现代意识的逐渐深入人心,代表传统社会的偏正人际关系结构将会逐渐被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结构所取代,人际关系和交往将会逐渐变得更加平等和谐.  相似文献   

20.
履行岗位职责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职责意识”淡薄从而限制了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软肋”。从法治社会的政治文明进步的角度来看,“责任”意识的生成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性元素;责任”意识的内化和践行是人的发展程度的重要显示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是民主社会个体成员成就自我的根本途径;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来说,加强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建设是提高执法能力,从而提高政府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就应当加强学习,将自己培养成学习型公务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