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遗产数字化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手段,增强现实技术作为新兴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逐渐得到文化保护工作者的重视,并得以推广应用到遗产保护工作中。阐述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利用增强现实技术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最后以"数字圆明园"工程和"洛阳天堂遗址"项目为例,介绍了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日本的"无形文化遗产"和韩国的"人间珍宝"给非遗的保护工作带来新的理念。中国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取代了国内原本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概念。与我国西南部接壤的泰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提出了"知识性文化遗产"这一新的概念,并将之划分为七个领域。本文以泰国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对比日韩的保护经验,以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初至今的十余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学术名词。它的出现为民俗学等学科提供了新的学术平台,同时也影响并重构了各民族各地域文化传统与文化记忆。在国家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地方政府、学者、民众形成了三股力量,地方政府通过文化展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政治经济资源,重构地域文化记忆;学者积极参与并推动非遗保护,他们重视地域文化传统的内在逻辑,追求文化记忆保护的完整性与文化本真性,另外由于理论知识体系与地方知识系统不对接,会将一些地方文化经验屏蔽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系统之外;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与实践者,他们因为文化身份与文化角色不同,可以分为传承人与普通民众,传承人是地方文化记忆传承的灵魂人物,他们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改变了文化身份,对地域文化建设会有一定影响,但地方知识话语很难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体系,普通民众而言,则在文化我者/他者之间变换不定。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特殊性,希望在今后的理论与实践反思中,观照到不同力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为世界提供"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4.
日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始于19世纪的明治初年。日本作为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处于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在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具有诸多独到之处。日本的古代历史文化受中国影响很大,中日两国在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建筑形式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经验能为中国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历史形态与现实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如何依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货",借助文化产业化的"船",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顺利而有效开展,这是学术界、各国政府及相关产业界共同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温州米塑,就通过找寻其自身与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对接路径,及文化构成要素的沿袭、替代与创新等,使得自身在文化产业化进程中得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自2005年以来,经过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者的努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7.
民间文化的传承经验,是在宗法社会大背景下形成的,也是行业在漫长历史中逐渐定型的,它对文化延续起到了关键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人为载体的传承。保护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培养传承人是保证文化活力的关键。在当代社会中,传统的经验应当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尊重,并使之更加完善合理。对民间文化传承机制与经验的研究,是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本身具有一些科学的规范和规律。然而,在许多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仅仅限定于开发这单一目标,因此,保护的整体性、最少干预性与开发的随意性、实用性悖论在全国各个地方普遍地存在,两者在目标设计上的差异,导致一些非常难以调和的矛盾的出现。本文通过分析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出现的悖论现象,力图找出可以供给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和决策者们思考的对策性智慧。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以文化权利为其法律基石,相关国际公约亦奠基于文化权利基础之上。基于基本人权的视角,作为客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样态、文化价值和人权意义等方面具有文化权利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权利保护主要包括:对自身文化享有权的保护;对文化身份权和文化尊严权的保护;对文化生存与发展权的保护和对文化活动参与权的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权利保护是国家文化主权特殊表现形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文化遗产以来,到文化部提出的具有中国非遗保护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可认为我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体保护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而之后文化部提倡的生产性方式保护,不但会促使非遗的进一步资源化,也会推进保护与利用、发展关系的进一步明朗化,同时,在前一阶段非遗保护工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都将在追求经济价值的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实践中突现并且具体化。针对保护和利用、持续和发展等问题,如何进行科学的管理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切实探讨的课题。结合日本的经验和探索,面对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提倡"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的方法更科学地管理资源,面对一项新的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事业,我们也有必要在非遗的管理上探讨运用内发型发展论的可能性,以取之于民间,惠泽于民间。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提升本国的文化竞争力的一项有效途径就是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置于文化进化论视阈中,讨论了文化进化的主要观点,用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问题,并以东阳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以文化进化视角分析东阳木雕非遗的变迁,并尝试用模因理论来解构东阳木雕文化,以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和有效的视阈。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开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带动文化遗产地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遗产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文化遗产地的开发也引发了文化商品化、文化变迁等问题,使得文化原真性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不断缺失,所以,必须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策略,保护其文化的原真性,使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游客对文化遗产地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国际公关》2014,(5):70-71
正项目主体BMW项目执行信诺传播项目背景:2013年9月10日,2013BM W文化之旅在江西南昌滕王阁正式拉开序幕;作为企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BM W中国文化之旅"七年总行程已超过15000公里,足迹遍布20个省及直辖市,先后探访了中国六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及17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连续六年列入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得到了政府、文化研究机构及公众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5.
文化遗产是一国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一国国民的精神家园。文化遗产保护理应获得作为一国根本大法的宪法的重视。在明确文化遗产保护和宪法关系的基础上,梳理各国宪法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规定,并从宪法维度论证文化遗产保护的定位和权利归属。  相似文献   

16.
群众文化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群众文化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逐渐向群众文化需求靠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利用需要以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主要载体进行,由政府、社会组织、居民作为保护传承及利用主体而形成三维构架体系。本文对重庆市九龙坡区各乡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措施进行探讨,详细梳理了群众文化服务中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出现的,这是人们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存在的重要性,同时对自己民族国家传统文化反思及寻根的结果。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际上是不同国家"文化自觉"的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区别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形而下的、具体的文物,它首先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认识,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观念和意识形态是流动的、变化的和活态的,严格说它不是遗产,也不是过去了的产物,而是还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去认识它,纪录它,研究它,传承它,发展它,并让它成为当今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基础,以及当今文化创新的资源,成为中国"文化自觉"中的一种教育方式,那么有关它的保护工作就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起点,也可能成为中国创意产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提升本国的文化竞争力的一项有效途径就是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海洋文化艺术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全球性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文化遗产保护 ,已经成为现代人类连结、延续历史的最直接的途径 ,因而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化行动。而现代化程度最高、由此造成传统与历史文化遗产破坏和丢失最为严重的 ,是当今世界上的沿海各国尤其是其沿海区域 ,因而对沿海区域的海洋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在全球性海洋开发浪潮下显得更为迫切和急需 ,我国的情况亦然。强化国民的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树立正确的人文社会发展导向 ,加强调查研究 ,细化政策法规 ,加大措施力度 ,是我国海洋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确保成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北京应借鉴西方名城历史文化保护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名城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特别是经历了二战后大规模改造的教训,才焕发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之情.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国际上兴起一股历史文化保护的新潮流.为保护历史文化和缓解旧城压力,西方名城普遍采取了避免向旧城聚焦、在旧城之外建新城或新区的规划方法,以便做到保护与发展两不误,同时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优势,使旧城复兴.西方名城历史文化保护的经验,值得北京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