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美术"译文首现于展览空间并不是一种翻译上的机缘巧合。因为西方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美术",乃是与公共领域内的艺术制度紧密相联的。明了"美术"历史生成的"跨历史文化语境"实践,明了民族国家主体在"跨文化历史语境"实践中的困顿和选择,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艺术现代性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来的推动国家现代性历程的文化自觉。而这也正是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在20世纪后期饱受当代艺术家诟病的向国家意识形态投诚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现代主义文学的作品和理论也纷纷涌入,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作家开始学习借鉴现代主义文学。马尔克斯和福克纳创造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对于1980年代的“先锋”作家有着巨大的影响,余华、苏童、格非等主要作家从中吸取了荒诞、变形、虚构等多种元素。人们对于兴起于80年代的“先锋”派作家有着各种的质疑和批评,其中主要是指责他们在形式上缺乏艺术的原创性。但是莫言是一个成功的转型者,在转型的同时他融入了一些“乡土”成分,成功地把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历史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从五四时期开始,中国文学进入了深刻的转型历程。这一转型历程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展开的,但人们更多地注意了西方文化给中国现代文学的时代转型所提供的资源,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文化对这种文学的变化所带来的深层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始终具有一种明显的社会目的性,又在其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趋向于对个人主义的排斥和对群体观念的认同等内在精神,究其历史文化的原因,我们很难否认与儒家的历史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与儒家在美与善的关系中特别强调善的优先性等文化传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批判甚至企图扫荡传统的人们,总是忧患于历史的倒退;那些拒斥变革、死守传统的人们,总是忧患于历史的断裂。可这一切都是杞人忧天,历史永远不会重复,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出现倒退;历史也永远不会跳跃,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出现断裂  相似文献   

4.
“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再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永 《南都学坛》2009,29(3):107-111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它折中中西、兼容并包,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契合。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性思想,尽管它没有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面貌,但它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加深,"中体西用"思想的价值逐渐凸显,为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尊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鉴范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民族"一词的理解是民族问题、民族发展、民族自治等一系列问题的前提。"民族"一词发源于我国本土,并非外界误传的舶来品。"People""Nation""Ethnic""Nationality"等西方话语与我国的"民族"有着较大不同,应认清"民族"与"种族""族群"等词的区别,中国的"民族"观应回归于我们的历史与实践。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里认同,这六个要素构成了我国"民族"内涵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数百年是"西方"向"诸民族"的文化转型过程,而西方启蒙思潮为各民族国家积累新的文化资本奠定了现代思想的基础。17—18世纪以来,西方诸国俗语文学的经典建构既是启蒙思想运动的一部分,也是现代西方诸民族文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民族语言体制化和俗语文学经典化是西方"诸民族"文化转型的重要步骤;而各民族国家的文学经典建构既是民族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也是现代西方文学新纪元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东南亚国家在效仿西方议会民主政治失败后,纷纷走上威权主义的政治之路,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开始了民主转型。文章采用历史考察与政治发展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因素等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认为东南亚国家威权主义政治是特定的历史形态,民主转型过程虽受其自身限制性因素的制约,但民主化是威权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最具影响的当代西方文化思潮之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首先启迪和深化了70年代末以来文学表现人生和自我的发展情状,特别是促进了"先锋派"文学"自我"表现的转型;其次,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标榜"新写实"、"新生代"和"晚生代"的一批作家先后登上文坛,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萨特话语的中国转化.由于时代氛围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80、90年代作家对萨特存在主义话语的文学解读和叙述方式有着很大不同,这意味着在萨特影响下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观念已经走向重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在对待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立场上,西化派主张用西方文化的价值来判断中国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持批判态度。科学主义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科学精神,需要以科学为标准来重新衡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书院派则要求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在吸取西方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文化。各派对于中西文化的认识,基本上延续了"五四"先辈们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把中国文化放在传统与现代的单线历史进化中,不能全面认识中国文化。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资源,深刻把握中国社会变迁,对于中国文化脉络仔细的梳理,在多元的脉络中认识与分析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民族”是影响我国民族研究的基础型概念,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词源。中国古代“民族”一词于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的叙述有差异性,历经诸多的语境嬗变。自先秦“民族”二字联结出现,至西晋形成“民族”的名词形式,再经唐宋“民族”记述和思想理念的进一步拓展,于明清时“民族”的使用指代已呈现出泛化。中国古代的“民族”一词体现出多元内涵,这些内涵根植于中华的文化传统理念,体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发展关系和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钩沉中国古代的“民族”一名也是对近代以来西方“民族”概念及其影响的回应,有助于新时代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下,从中国的话语空间辩证认识“民族”的历史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1.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充分说明了种族关系上的利己主义、宗教信仰上的排他主义和文化策略上的置换主义是"文明冲突论"内在包含的三种历史形态。这三种历史形态相互交织地与西方新、老霸权主义密切配合,形成一种具有某种历史稳定性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思潮,它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前期在西方出现便声势夺人,于八十年代中期起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学术、艺术产生影响。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无视"后现代主义"解构思潮有其合理内涵与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我们必须批判它趋向于虚无主义的消极内容,以扼制西方文化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中的一个大的流派.虽然这一思潮正式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并在国际舞台上发生较大影响,是在五、六十年代以后,但它的初步形成,则是在二、三十年代.本文试图对它的由来和发展,作一历史的介绍和分析.一、发端于对中、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原因的探讨人们公认卢卡奇、柯尔什和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问世于二十年代初期的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柯尔什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等是早期"西方马  相似文献   

14.
"历史形态学"又称"文化形态史学",是上个世纪之初在欧洲史学领域中诞生的一种崭新历史观。它一扫以往笼罩于史坛上的"西方中心主义"成见,从文化形态入手,去深入把握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全貌。20世纪80年代来,西方"历史形态学"研究不仅在史学研究领域方兴未艾,而且对冷战后国际政治关系的调整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40—70年代是中西方交往中“华夷观”的剧烈冲突时期,也是其转变的关键时期。以19世纪60年代为界限,之前国人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为标准来观察和衡量西方;60年代以后,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加之出洋华人的理性观察,接受了西学的士人开始客观理性看待西方伦理道德观念,对西方伦理道德观念也不再视作“洪水猛兽”。“鬼子大人”这一称呼诠释了当时中国人心目中双方伦理道德观念的“夷”与“华”的具象,即西方文化有别于中国文化,但是有些方面则被中国人认可和接纳。  相似文献   

16.
民族区域自治和多元文化主义是当今世界两种最为引人注目的民族政策模式。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民族政策受挫的历史与现实表明,它没有为人类社会留下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在基本理念、制度建构、立法实践、政策措施和实践效果方面均有程度不同的优长之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国际比较中厘清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长之所在,是重塑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和与时俱进地坚持这一道路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话语的后殖民理论受到中国学界的接纳和重视,进而运用于中国的批评实践,获得了一些有创意的新见.但也有某些后殖民批评在望文生义中完成了误操作,断言"五四"文论(话语)的现代转型是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进行文化殖民的结果,对"五四"以来引进西方文论的现象,只见其失,不见其得.这将导致对中国近现代文论、文化史的片面理解,对于这种批评倾向应努力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8.
“主义”话语与20世纪中国合作经济思潮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合作经济理念在20世纪上半期以"主义"话语的形式来到中国,并与当时的和谐互助、自由、平等等价值诉求为核心的社会思想相交融,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思潮,意欲促成一场社会化的合作运动,推行西方的合作经济制度,改善平民经济,并由此奠定了政府在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但是,经济制度的改变能力是文化信仰历史的一个函数,这一点也就内在地决定了植根于西方"个人主义"土壤当中的合作经济制度,不可能在笃信"集体主义"而个体成员又缺乏自主独立性的中国社会得到很好的生长.合作社组织在20世纪中国的"异化"或多舛命运也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那么,西方现代主义是由于什么原因与中国文学发生联系,在中国文学中它又呈现出怎样的形态,其价值和意义又该如何评价呢? 中国近现代历史与西方近现代历史的联系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当1840年英帝国的炮火轰开中国封建帝国的门户之后,西方优越的物质文明就迫使中国开始被动地而非自觉地接受西方的近现代文化思潮。到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开始与西方近现代文化发生了第一  相似文献   

20.
"汉化"是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并至今仍存在着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但与古代"汉化"相比,当今人们所说的"汉化"在内涵上已有了很大不同。以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阐释了现代"汉化"的内涵,认为与古代"汉化"具有单一汉文化化的特征相比,现代"汉化"具有汉文化、西方文化、当代国家主流文化等多元文化化特征,是一个明显被泛化了的概念,建议慎用这一术语,以防对民族关系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