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千阳县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乃陕西千阳县特有的戏曲艺术.因在伴奏乐器中融入灯盏头而得名。本文从皮影戏、碗碗腔再到千阳县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考其流源,对其进行从“挂账式”到“淡进化”的综合论述;对其艺术特征从文武场面入手,从灯盏头所起的特殊作用再到特色唱腔研究、经典曲目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其保护传承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皮影戏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7,(12):50-50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活态的民间艺术形式,澧县皮影戏在剧本形态、剧目内容、演出习俗与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民俗价值与艺术价值。本文以澧县皮影戏在当下的生存与发展为切入点,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出发,结合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澧县皮影戏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呼吁对其进行保护性的抢救。  相似文献   

4.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皮影戏,在戏曲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冀皮影戏以民间艺术为文化土壤,充分吸收民间音乐、美术、戏曲、方言、雕塑等民俗文化的精华,形成冀东、冀中和冀南不同的影戏审美特色。冀东浓郁的方言结合独特的“掐嗓唱法”自成一派,冀中的剪纸、武术、杂技等民间技艺融入表演,丰富了影戏的艺术表现,冀南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景观,为影戏提供了多样的素材。此外,各地区的民众信仰是滋养冀影戏的文化土壤,形成酬神赐福、警世劝善等影戏主题,使影戏艺术成为寓教于乐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皮影戏在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便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由于时代的发展.影戏在河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已销声匿迹,只有豫南、豫西和豫北的部分地区仍有影戏演出.其中,豫南地区的影戏演出最为兴旺.豫南皮影戏主要演出方式是还愿和庆典,这两种演出方式在豫南地区称为愿戏,亦称愿影.豫南皮影戏正是依赖这种演出方式而得以生存延续.  相似文献   

6.
王天抒 《新少年》2021,(1):18-19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者纸板做成人物剪影,然后隔着亮布唱戏的表演形式,在我国民间深受民众喜爱,就连卓别林、歌德等世界名人都曾对其有过高度评价。2011年,皮影戏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青少年,有责任去传承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并赋予它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乡村皮影戏     
在我的印象里,皮影应该是属于乡村的,它散发出来的那缕浓浓的乡土韵味,就像纯朴敦厚的乡风村俗一样丰满朴实。看皮影戏,一般都是在秋收后的农闲时节,村民凑份子,请来皮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模式和保护方式仍然在探索之中。罗山皮影戏的传承江湖生动体现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包括传承人的生产生活环境、传承人从艺表演的现实语境、传承人传艺的社会组织关系网络、传承人相互认同的信仰基础。由罗山皮影戏的传承江湖构成因素可以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保护进行实证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皮影戏,其影卷是影戏的主要文学形态,也是影人表演的文字参照。冀影卷承载着影戏的叙事方法和文化内涵,其题材的选择、情节与人物的设定、程式化的设置、民间地域文化的融入形成了冀影卷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活态化表演中的词格、韵辙和唱腔在丰富了影戏艺术表现的同时,也形成了冀影戏独有的审美意蕴。在中国戏曲文学史上,冀影卷在丰富了戏剧叙事文学的同时,也因方言、程式化和通俗的文学特色自成风格。  相似文献   

10.
皖南皮影戏始于明末清初,通过吸收皖南小调、花鼓戏、绘画、雕刻、剪纸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发展起来,被当地百姓誉为“太平戏”。历经了数百年来的传承与腾挪变化,皖南皮影戏在沿袭了“正貌和丑形”传统造型理念的基础上,融合了民间艺人的审美理想和民间美术等诸多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皖南地缘谱式的造型艺术程式。这种程式绝非某代或某个艺人的独创,而是历经了多代艺人的学习、交流、积累和创造而逐渐完善定型的脸谱化艺术程式,在外彰显出写意写实为一体的艺术美感,在内蕴积着朴素功利的审美理想,质朴生动地记录着皖南皮影戏数百年来的兴衰更替以及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陇东道情皮影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其中之一便是有着很强的宗教仪式功能。陇东道情皮影戏的这一功能,既体现在一些特殊的戏俗,如“打台戏”、“封神”、“过关戏”等这些似戏非戏,有着很强模拟色彩的驱邪、祛煞的仪式上,也表现在某些特定场合如“庙会戏”、“愿戏”等演出时的神秘仪式里,还呈现在请神仪式以及例戏演出等方面。陇东道情皮影戏的这一功能,与影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深受民间道教、佛教以及巫术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道情皮影戏本身就是道教艺术——道情的一种形象化展演,即用皮影这种道具来演唱道情曲目,与道教有着源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古韵 《阅读与作文》2009,(12):61-61
皮影戏作为友好使者,从南宋起至清代,陆续传播到南亚诸岛、埃及、波斯、土耳其、法国、英国、德国等国,成为中国最早走出国门的戏曲艺术,亦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欣赏的幕影艺术。它的传播对近代电影艺术的产生、它在世界艺术史和科学史上的地位等均不容忽视,法国人曾称它为“电影的前驱”。  相似文献   

13.
“华阴的迷糊合阳的线,华州的灯影耐人看。”这两句俗谚精当地概括于“东府秦声”不同剧种的分布区域及人民对它的深情厚爱。  相似文献   

14.
丁萱  刁杨 《社区》2009,(29):34-35
何泽华注目凝视着他的皮影,时不时抚摸把玩一下,这个40岁刚出头。看起来还很年轻的中年汉子.如此痴迷喜爱皮影,让人有些惊讶,也庆幸皖南皮影还有这样的“喜爱”之人。同时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到:这或许就是皮影戏千百年来传承不失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赤峰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格。一百多年前,赤峰地区流传一种古老的音乐,由于它最初是以10种乐器轮番演奏各种曲牌,故民间称其为“十番”。但在流传过程中,赤峰“十番”曾一度失传,直至1983年,这一古乐被重新发掘,并被正式命名为“赤峰雅乐”。经过对词曲风格、演奏形式、演奏成员、使用乐器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得知,赤峰雅乐源于赤峰“十番”。  相似文献   

16.
当代育儿习俗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育儿是典型的民俗传承事象之一 ,它衔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育儿习俗研究对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有着内在的实践意义 ;对于建构和完善民俗学知识体系 ,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传统育儿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育儿习俗 ,即当今育儿习俗仍然以其为主体 ,并延续、发展、改变着传统的育儿习俗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特质进行了概述,即节日内涵:以天人合一为"精神植被";节日形式:基于农历的"可视化"社会生活节奏;节日活动:民间瓦肆里的"活态文化"。继而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当下困境进行了分析,即节日内涵被"转型"尘封化;节日形式被"商业"快餐化;节日活动被"城市"架空化。最后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现代传承给出了具体思路,即节日内涵上,对原生态意义系统进行朝花夕拾,令其成为民族的"精神安全阀";节日形式上,重启农历的"文化记忆"功能,形成新的民族生活节奏;节日活动上,推广民间传统节日体育活动,使其成为传统节日习俗的"活态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楹联习俗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从周秦时代至今,它在中华民族中保持着较好的传承。传承过程中,精英与大众都成为传承者,并且呈现出活态的张力。这二者之间的互动,仍是当下值得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20.
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产生、发展、兴盛与乡村社会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较真实地反映了乡村社会生活的多元图景。建国后,环县道情皮影戏受到了国家的改造。处于国家改造下的皮影戏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娱乐功能的主导地位被政治教化功能所取代,政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到地方文艺中,融入乡村生活中。本文以1949年至1976年的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为考察对象,分析在革命话语的大背景下,民间文化在内容、形式和功能方面的转变及其政治与民间文化的结合和国家与民间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