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间性是哲学界的新命题,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是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转向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哲学中出现的用以建构交往理论范式的核心范畴,它强调平等主体在理解基础上的交往、对话与和谐共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建构在主体间性理论基础上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是其重要特征,能否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正确领会和运用好交往特征的丰富内涵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主体间性的哲学理论,主体间性是在交往实践活动中,相对于共同客体的多元主体之间,往往存在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基于此,从作为过程条件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过程的基本矛盾、内在理念提炼概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间性内涵及其表现。以数据及其算法为基石的大数据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间性的内在问题的破解产生深刻影响。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主体间性的作用,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大数据技术的积极作用并规避其风险,依托大数据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间性的内在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基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来解释和说明交往范畴,不仅揭示了交往作为人的活动的前提,而且揭示了交往的否定方面,即“非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亦即人的实践活动的批判维度,从而实现了对抽象的“人”及其关系的彻底颠覆。而当前盛行的把马克思交往范畴的革命性意义归结为主体间性、主体际等思维方式领域的变革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相互联系之客体的中介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马克思在宗教、政治与经济三个层面发起的批判,是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出场的内在逻辑。通过宗教批判、政治批判与经济批判,马克思实现了对以往哲学认识路线的根本否定,找到了解放被宗教异化的人的现实途径,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揭示了全球化交往实践的双重作用,对我国具有诸多启益。?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交往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一种活动手段,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性的问题。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观反思基础上,积极应对当今"普遍交往"的现实生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就势在必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谐共存的交往关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理解的实践过程模式、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共同成长的交往方法,是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实践本性决定了人的主体存在 ,教育实践以主体人的发展为核心 ,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最高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主体间的交往实践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 ,与教育者一样具有主体的角色 ,是交往的一方主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由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诸多问题和局限性的客观要求,而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转向的理想模式。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思政课教师联系教学班"制度是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该制度包括五项基本内容,体现了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平等、贴近生活、沟通理解、体验巩固和品德共进等...  相似文献   

9.
蒋平 《百色学院学报》2012,25(1):130-134
主体间性是人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品质,是主体性的三大品质之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对"主—客"二分单子式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走进教育生活,回归生活世界,在教育主体的社会交往中开展。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开始逐步从主体间性的视角来考察问题.从主体间性哲学和以此为基础建构的交往理论出发,探讨交往理论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和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转向是现阶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想教学模式是实行交往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生主体、互动教学、身教重于言教、互相提高、共同发展等观念。实行主体间性视阂下的交往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抓好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三个环节,以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变、知识向信仰的转变、知向行的转变,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主体间性诠释下的交往式思政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间性是个新兴的哲学命题 ,强调平等主体在理解基础上的交往、对话与和谐共存。它更新了传统教育理念 ,为交往教育观的提出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交往教育观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是一个具有独特内涵的概念,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等特点,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着重大作用,将其提升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吸收借鉴西方哲学的理念,并且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的"单子式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局限性,能够让受教育者回归自我,进而实现教育双方的良好沟通,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育局面,从而获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转变,不仅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需要积极构建交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才能够步入到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5.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奠基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性的考察,不仅关注教育主体、客体的道德性,还关注教育传授的内容本身的道德性以及教育方式的道德内涵等,认为合道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能够实践的,能够被客体认同并接受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社会实践的高度论述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的自觉活动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活动着的主体实际上受到诸多客观必然性的制约,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觉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道德交往是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客观历程的逻辑结果,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解放的必然要求。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是特定主体间的一种道德交往过程。其主体间关系是主导主体与对象主体的关系;主体间的交往是多方面的,但只有道德交往才从根本上成为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主体间的道德交往是以自律为主的相互规范过程,只有在这种尊重平等的道德关系中才能真正实现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所科学预期的认同;主体间道德交往过程的制约条件,主要包括主体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条件,二者之间相互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论及社会教育问题时,始终围绕着人的本质这个核心点,从人的主体性、社会性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等不同角度去阐发其教育思想,并以实践为主线论述了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为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为当今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  相似文献   

19.
明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定位是增强亲和力的前提。亲和关系可以分为“同质性的亲和关系”和“非同质性亲和关系”,亲和力实质上是一种相互性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本质上就是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把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基本特性的相互性、作为信息基本特性的相互性和作为基本实践活动的相互性,推动3个层面相互性的有机叠加,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生态。为此,提升亲和力的核心是破解“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难题、根本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性、关键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要增强理论的阐释力,增强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又要立足信息文明创构人的生态,在不断丰富和优化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关系、相关关系、实践关系中真正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进而增进理解、促进共识、增强价值认同,发挥良好的领航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三个层次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首先,通过对方法范畴的界定,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深刻内涵,进而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即人的本质是实践活动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是思政教育一般方法的哲学基础;其次,在分析各种具体方法对教育主体的一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存在与思维辩证关系的原理构成了思政教育各具体方法的哲学基础;最后,通过对自我教育方法与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认为每一种特殊的思政教育方法都有其各自所依靠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