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农地征收中的精神损害补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刚 《浙江学刊》2013,(1):151-156
农地征收中的精神损害补偿是指国家对因其合法征地行为而给被征地农民造成之精神损害所进行的救济.在我国构建此种制度的理由,除了包括相应法理依据和法律依据外,还包括目前域外已有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实行精神损害补偿制度的先例等.农地征收中的精神损害补偿方案主要包括:坚持精神抚慰为主、自由平等协商和法官自由裁量等补偿原则;实行给付精神损害补偿金、尽可能复制生活环境和定期进行心理疏导等补偿方式;以被征土地的使用属性、使用年限、经济价值、被征地农民的文化适应难度和当地生活水平等作为确定精神损害补偿金数额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2.
张梅枝 《社科纵横》2008,23(4):88-89
司法实践中,死亡赔偿金的不同的计算标准引发了对死亡赔偿金的性质的讨论和认定,作者认为死亡赔偿金属于精神损害抚慰金并对中国现存死亡赔偿金制度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的设想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在判决书中,法官做出了开创性的表述,"不应当因个人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表达,使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受到差别对待。"2月4日,中国大陆首宗"跨性别人士就业歧视案"终审宣判。原告C以就业性别歧视的名义起诉贵阳慈铭健康体检中心,要求慈铭赔偿2000元精神抚慰金并且公开赔理道歉。终审维持了一审判决,认定慈铭公司侵犯原告平等就业权,赔偿C双倍应得精神抚慰金。但对原告对慈铭跨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4.
国家行政赔偿救济额度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之岫 《求是学刊》2002,29(2):74-76
对国家行政赔偿救济额度 ,我国的国家赔偿立法采用了“半免责”的法律机制设置 ,而明显低于民事侵权赔偿救济 ,在某种程度上已限制了我国行政诉讼的发展并形成掣肘。文章认为 ,行政侵权赔偿 ,不仅应赔偿直接损害 ,而且对间接损害也应救济 ;不仅应赔偿客观的物质损害 ,对精神损害也应赔偿 ,考虑到行政侵权客观的表现形式 ,对于因限制人身自由的间接受害者的精神损害如已造成严重后果的 ,应考虑予以赔偿  相似文献   

5.
柳春光 《学术交流》2015,(4):98-103
身体权作为一项独立于健康权的具体人格权,既符合概念本身的历史流变又有其法理和立法例基础。身体权的内容包括自然人对身体完整的维护权以及对身体及其组成部分的支配权。所谓"身体完整"是指身体有机构成的完整。司法实务中,非法搜身、性骚扰等侵权行为,虽然构成了对其他人格利益的侵害,但因未侵害身体完整,并不构成对身体权的侵害。侵害身体权的主要救济方式是精神损害赔偿。侵害身体权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成立一般应符合四个构成要件:须有侵害身体权的行为发生;须有严重的精神损害;精神损害与侵权行为间须有因果关系;侵权人主观上有过错。但在特殊侵权场合,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亦可适用于侵害身体权行为的归责。精神损害赔偿金兼具补偿与抚慰双重功能。法官应依据精神损害赔偿金的功能,采用主客观认定相结合的办法,斟酌个案中双方当事人的因素,以确定身体权精神损害赔偿金的具体数额。  相似文献   

6.
王喜珍 《社科纵横》2006,21(1):71-72
《国家赔偿法》实施十年来,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赔偿范围的狭窄。抽象行政行为同具体行政行为一样,也会对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对此种损害,受害人同样有权利获得国家赔偿。《国家赔偿法》虽未明确否定抽象行政行为可赔性,但实践中受害人却根本无法获赔。疏通获赔途径,政府对抽象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李蕊 《浙江学刊》2008,(1):143-148
对于抽象行政行为违法造成的损害,我国法律基本采取的是排除国家赔偿救济的方式,而事实证明,仅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损害予以赔偿救济,很难全方位、有效地保护公民权益.考察域外经验,将抽象行政行为违法损害纳入国家赔偿救济范围已成为一种趋势.探索我国将抽象行政行为违法损害纳入赔偿救济的法理依据和现实条件,认为我国对抽象行政行为侵害的国家赔偿救济势在必行,且应根据不同种类的抽象行政行为确立不同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8.
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这标志着中国国家赔偿法律制度的确立,是进一步完善保障中国公民人权的又一重大成果。国家赔偿责任源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进步学者提出人民主权学说,从而导致民权运动的高涨,进步的法学家于是纷纷呼吁建立国家赔偿制度。国家赔偿制度就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公权力侵犯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后果,应当承担国家赔偿的法律责任。国家赔偿,其主体是国家。国家行为虽是通过公务员行使,而公务员行使公权力是国家赋予…  相似文献   

9.
海洋油污损害的类型化是完善海洋油污损害之救济机制的基础和前提。海上石油勘探平台与船舶溢油所致海洋油污损害是两种不同的救济体系与机制,而将海上钻井平台解释为海商法意义上的"船舶",是整合两种救济机制的可能性途径。基于海洋油污损害之不同进路救济机制的诠释,应构架"国家责任中心"主义下海洋油污损害之救济机制,提升国家责任的根源性手段和功能,明确海洋油污损害之国家索赔主体资格、国家赔偿责任以及阶梯矿产资源税费的准入制度,使之成为海洋油污损害救济机制重构进程中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传统老人丧偶抚慰机制产生了巨大的解构,重建城市丧偶老年人精神抚慰机制成为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一大任务。重建丧偶老人抚慰机制就是要使社会工作介入、帮助老人回归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1.
《探求》2016,(5)
自2015年5月1日实施新的立案登记制度以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新收的国家赔偿案件数量上升,立案案由呈现多样化,通过邮寄方式直接向赔偿办提出国家赔偿申诉的信件数量快速增长,国家赔偿案件面临的涉诉信访压力大增,表明立案登记制的推行,对广东省国家赔偿案件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审判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应对这种新形势,值得思考。为此,本文从立案登记制度实施后省法院国家赔偿案件现状入手,分析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再从两种案件受理制考虑,在立法、实践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史黎 《社科纵横》2009,24(4):86-88
从人权视角审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维护权利主体的人格权和其他合法精神利益,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人权。是一个法治之国立于不败之地的宪政基础,也是人权司法保障所追求的永恒价值目标。但是,中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由于理论及立法上的欠缺,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精神损害适用范围狭窄,民事法律与刑事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态度不同,造成法律的不协调不统一,国家赔偿制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空白尚未填补等,还需要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进一步研究。以顺应充分保护人权的发展趋势。本文就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提出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3.
行政求偿是国家赔偿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日本国家赔偿制度虽然否定了公务员在行使国家、公共团体授予的公权力时因其主观上的故意或者过失给他人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个人赔偿责任,但同时也肯定了国家或公共团体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对公务员进行行政求偿.日本作为大陆法系国家与中国在地域、国情、民俗、习惯等方面比较接近,所以对日本国家赔偿制度中的行政求偿的性质、对象、成立要件等进行认真分析,可以为中国行政求偿制度的确立及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慈幼共创·爱心护航"散居孤儿帮扶项目在重庆市永川区开展试点一年多来,从抚慰模式和帮扶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12345"孤儿抚慰模式。根据散居孤儿的成长发展需要,探索出"一个中心"(服务儿童为中心)、"两种工作方法"(社会工作方法、心理学辅导方法)、"三个目标"(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社会化能  相似文献   

15.
行政主体负有防止危险的责任.如果行政主体履行这一责任时存在不作为,导致损害发生,行政主体应该承担国家赔偿责任.但是,对于行政主体究竟应承担多大的国家赔偿责任、真正的危险制造者是否可以逃避民事赔偿责任、行政主体与危险制造者之间是否存在赔偿责任的分配等问题,需要从国家赔偿的功能和危险防止责任的性质角度进行透视,还需要从行政主体与危险制造者之间的关系上给予厘清.那种根据责任大小按比例承担赔偿的方式是不妥当的.应允许受害人在行政主体与危险制造者之间进行选择.如果行政主体承担了全部责任,则应承认行政主体向危险制造者的追偿权.  相似文献   

16.
张斌 《唐都学刊》2008,24(1):85-88
好莱坞获奖影片历来都是意识形态批评的最佳范本,它往往表征了一个时代的某种精神意向和意识形态的隐秘言说,展现了"腹语术"般的询唤和抚慰功能,在银幕上重新建构了现实世界的秩序,激发人们的认同感.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视野对奥斯卡获奖影片<撞车>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电影文本所蕴含的复杂意识形态言说.  相似文献   

17.
周太东 《探求》2013,(2):65-69
2010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赔偿法进行了修订,对包括国家赔偿程序在内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但在国家赔偿委员会的设置、赔偿程序的履行和执行程序等方面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因此,笔者建议:改善赔偿的程序,加强透明度;尽快建立申请人参与的听证制度;建立专家咨询的制度和单独的国家赔偿基金;完善国家赔偿的履行与执行程序。  相似文献   

18.
白旭川 《社科纵横》2006,(11):82-83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察,国家赔偿责任主体的多元化是国家赔偿责任的发展趋势之一,在此背景下,就产生了行政赔偿与国家赔偿概念之间的冲突,笔者认为,行政赔偿和国家赔偿二者不是种属关系,而是部分交叉重叠关系。关于行政赔偿与行政追偿的关系,笔者认为,追偿不是国家赔偿的附属责任形式,而是一种独立的内部行政法律责任形式。同时,追偿不是具有赔偿性质的行政责任而是具有惩戒性质的行政责任。  相似文献   

19.
翟羽艳 《学习与探索》2007,8(4):110-113
中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由于侵权行为法的危机而陷入当事人"对面性"丧失和赔偿方式与赔偿效果背离的困境。中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应然的道德基础是共同体正义,应该在此基础上关注精神损害动态赔偿过程,构建多样化的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王晓冬  马玮 《学术交流》2005,(11):66-69
自2004年末以来,我国重特大煤矿安全事故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矿难的广泛关注。其中矿难赔偿系焦点问题之一,但综观相关研讨,大都仅限于煤矿企业的赔偿,国家赔偿则几无涉及。而矿难国家赔偿责任的确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有其积极之意义。基于国家赔偿责任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责任,故在认定和实现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据《国家赔偿法》,亦理应遵循相关的民事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