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封是刘邦战胜项羽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了,其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史学界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特别是对分封与他们胜败的关系的看法,则分歧更大。有人撇开刘邦搞分封的事实,说他走的是“一条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封建统一的道路”,因而胜利了①;有人则指责项羽搞分封是“妄图把历史车轮拖回去,从而违反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他也就必然被历史车轮辗得粉碎”②。而我们认为,刘邦战胜项羽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他恰当地运用了分封政策;项羽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因为他在分封问题上的失策。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分封诸侯不单单是项羽这样干…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史记》中"鸿门宴"一段文字是借鉴了陆贾《楚汉春秋》而写作的。因为《楚汉春秋》渗透了统治者的意志,"鸿门宴"所写并非真正的历史事实,具有创作痕迹。"鸿门宴"实质上是项羽和刘邦就关中地区统治权展开的政治会谈,项羽兵不血刃地得到关中,而刘邦得以保命。"鸿门宴"文字重点叙述刘邦集团,放在《高祖本纪》中更合适。  相似文献   

3.
楚声流变与汉乐府的成熟王小兰秦王灭楚不过30年,陈胜、吴广、项羽、刘邦匣已纷然并起。这些楚人中的英雄豪杰,不但把在故国土地上滋养出的英雄气慨与斗志带到了黄河南北,同时也把楚声楚调传播到四面八方,甚至于构成了战争的一部分。《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王军...  相似文献   

4.
为政须清廉     
<正>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大军攻入咸阳,把秦王朝的重金财物封存起来,不收受市民送给他的牛羊酒肉,实行约法三章,还军霸上,秋毫无犯。刘邦此举使得“秦民大悦”,却引起了项羽手下主要谋士范增的疑惧。范增对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今闻其入关,珍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小。”(《汉书·高帝纪第一》)  相似文献   

5.
项羽秦朝末年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公元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淮北及江苏省全部、上海市全部和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安徽和县的乌江自刎而死。项羽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就是以霸道取天下,以王道洽天下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谈辛弃疾的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民为国本”、“惠养元元”的仁政想思 辛弃疾十分重视民众,这构成了他的历史观的根本特点。他在到建康的第三年(时年二十六岁)写的《美芹十论·观衅》中说: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民心叛服之由实基于喜怒。……饱而偷,暖而 适,遽使之饥寒则怨;仰而事,俯而育,遽使之捐弃则痛;冤而求伸,愤而求泄, 至于无所控告则怒;怨深痛巨而怒盈,服则合,叛则离。秦汉之际,离合之变,于 此可观矣。……在同书《审势》中,他又以金国叛乱迭起为例,强调“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二十八年之后,他上疏《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又重申了…  相似文献   

7.
项羽秦朝末年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公元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淮北及江苏省全部、上海市全部和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安徽和县的乌江自刎而死。项羽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就是以霸道取天下,以王道治天下的意思。项羽的身高是1.89米,中国史书上记载项羽目有重瞳。重瞳是一种返祖现象。表现为瞳仁中部的上下粘连,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18,(1):31-38
早期耶可比所生活的时代是市民阶层蓬勃发展的时代,这个阶层已经从分散的形态演变为一个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市民阶层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提出经济的、政治的以及道德方面的诉求。耶可比可谓充当了这一阶层的利益代言人,他批判了霍布斯、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对市民自由的限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人的经济自由以及道德自由,以此来保证市民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武士道与“士道”的分歧和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户幕府的确立,结束了日本连年战争的局面,随着江户幕府统治的日趋巩固,武士阶层面临的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与旧类型武士相对,一种新类型的武士应运而生。旧类型武士大多信奉武士道,新类型武士则推崇"士道","士道"在江户时代武士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过十分显要的地位。本文拟就武士道与"士道"的分歧和对立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吴佩芬 《社科纵横》2012,(6):130-131
解放战争共产党胜利、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士气的较量——国民党士气低落,共产党士气高涨。民心所向——共产党紧紧抓住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土地问题,赢得了民心;而国民党在农民土地问题上无所作为,并以其暴政使农民状况持续恶化,进而失掉了民心。统一战线——共产党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蒋介石政权空前孤立,分崩离析。战略战术——毛泽东战略战术正确,蒋介石长于政治权术,在军事指挥上独断专行。国际形势——大国之间的博弈有利于共产党。  相似文献   

11.
刘焉、 刘璋父子时期巴蜀地区政治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除巴蜀大族、 外来士人、 东州士外,还应充分考量四川盆地东西两侧山区的军事力量,及在长安朝廷任职的蜀郡赵氏.巴蜀大族反抗刘焉,不仅因为刘焉杀当地豪强,也因其行为妨碍了蜀郡赵氏与巴蜀大族的结合.刘焉借助董扶、 赵韪控制了盆地东西两侧的军事力量,是他能够在战争中取胜的重要原因.刘焉时期外来士人入蜀的还不多,东州士入蜀更是在刘焉与巴蜀大族的战争之后,故并非支撑刘焉统治的主要力量.刘璋借助东州流民击败赵韪后,采取了对外来士人和巴蜀大族并重的策略,而巴蜀大族政治地位略高.在与刘备的战争中,巴蜀大族普遍追随刘璋直至成都投降,外来士人则大量地较早投向刘备.  相似文献   

12.
修订本《辞源》一册280页“劳苦”条,书证之二云:“《史记·项羽纪》:‘劳苦功高而未有封侯之赏。’”按:书证撮录原文,随意删除文字,又将相邻句子拼凑一处,造成引文失误,且令读者以为“劳苦功高”这一成语在西汉《史记》成书时已经定型,其实这是不确的。《项羽本纪》只是成语“劳苦功高”的语源,且分属转折复句中的上下两个分句,并未定型化。《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乃是鸿门宴上樊哙闯帐,为刘邦责难项羽之言:“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8):86-88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日益加剧,其实质是社会利益结构的转型,即从建国初建立并维系了几十年的整体性社会利益结构向多样化利益结构的变迁。阶层分化态势下,社会资源占有的新格局必然会带来各阶层的经济落差,引起阶层间利益冲突,利益相对受损阶层会产生心态失衡的现象,滋生犯罪。同时阶层分化加剧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激化犯罪。分析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恶性暴力犯罪的原因,我们能够清晰感受到社会阶层对立与暴力犯罪的关系,阶层分化是现阶段引起犯罪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天津社保中心作为天津市第一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单位,在活动中坚持重在实践、重在破解难题、重在解决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优良作风赢得群众支持,切实维护好职工群众社会保险权益,努力实现"天津社保保您满意"的经办服务承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建设与发挥是他赢得民心走向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视角。9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先进性建设、正确的政策策略和良好的政党形象等一系列核心的价值理念和治理水平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政治合法性以及自身的吸引力和社会整合能力,从而说服、吸引和凝聚起民众,获得支持,不断走向成功。研究发现:不论从那种路径出发,合法性与有效性才是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要素。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软实力,只有在二者有机结合的良性互动过程中展开,才会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利益诱导与自民党政权--以自民党农林族议员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诱导是日本自民党政权有效地统合社会各阶层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自民党农林族议员为视角 ,分析了农林族议员的发展及其对农业行政的影响、农协对自民党的选举支持等问题 ,并对利益诱导与后自民党时代日本政党政治的走向作了初步探讨 ,旨在从一个侧面揭示出自民党长期执政的原因 ,提出了执政党应如何应对固有社会支持阶层变迁的严肃课题。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其理念具有丰富内涵,深刻影响着国家治理方式,也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没有法治的社会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而法治社会的实现又离不开司法权力的公正行使。司法的公正恰是司法的灵魂。所以,和谐社会对司法公正的要求是内生的,司法公正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应有之义。和谐社会是利益多元的社会,其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亦是多元的。司法公正则能消解不同社会主体利益诉求的纷争,达致多元利益诉求的共存,这无疑使得司法公正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官学选士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先秦国学选士与稷下养土、汉代太学射策课选与鸿都门学文学取士、宋代熙丰舍选与明清监生出仕等基本阶段;而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官学取士与其他选士制度的关系类型也各不相同,西周以国学选士为主体汉代太学射策课选与察举诸科并行,隋唐以降则官学课试与科举铨选逐渐结合;同时,随着中国古代官学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选士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古代官学选±又表现出国学选士、太学射策、熙丰舍选、伎术人流、监生出仕等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19.
1922年上海银楼业工人罢工风潮中,劳资双方在阶级意识与传统观念、权力与利益的多重交织下反复博弈,在权与利孰轻孰重的问题上,无论是劳方的诉求,还是资方的应对,都将权力放在首位,重权甚于重利.工方争取资方对工人俱乐部的承认,不仅反映了工人对自身弱势地位的高度认同,也表明了阶级意识的深化与阶级觉悟的提高,资方则宁可以有限的短期利益换取对工人权力诉求的扼制,以维护其在劳资纠纷中的话语霸权,继续占据强势地位.工方在银楼风潮中清晰地表达了阶级斗争取向,但阶级意识最后仍不得不让位于传统观念,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工人运动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20.
姚辉、朱馥生合著的《陈英士评传》一书正式问世了,这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方针政策以来大陆出版的第三本陈英士研究的专著。对于陈英士这个复杂人物,三十余年来,祖国大陆史学界聚讼纷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般偏于否定,而对他的历史功绩很少肯定。这种情况同旧中国时期和海峡对岸的评论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台湾,学术界对陈英士的评价,继承旧中国时期国民党的“孙中山—陈英士—蒋介石”一脉相承的看法,将陈英士奉为神明。一直到1977年台北《陈英士先生纪念集》于陈英士诞辰百年前夕出版时,还是将陈英士奉为党统,把他置于“没有陈英士就没有国民党”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