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荣孟源先生写的《再谈<李秀成供>问题》(下简称《再谈》)一文在《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一期发表后,笔者连续写了《与荣孟源先生讨论<李秀成供>问题》(下简称《一论》)及《再与荣孟源先生讨论<李秀成供>问题》(下简称《二论》)两文,分别刊登在《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一、二期。惟因篇幅所限,还有些话没有说完。兹再撰此篇(简称《三论》),以为补充。  相似文献   

2.
<正>《慎思慎言》一书经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于今年二月由江西亚力文化传播公司出版。该书系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原主任、执行主编柳志慎编审(教授)所著。全书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教育探索与校史纪实;二.编辑理论与工作实践;三.人物传记——风范永存;四.力作评论——风采纷呈;五.思想放谈——启示感悟。是从作者已发表的一百三十余篇文章中遴选出六十一篇汇成一集,约三十万字。未含早期作品和文学作品。书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予以撰写,其中有5篇曾分别获得由  相似文献   

3.
享誉中外的伊斯兰文化学术大师纳忠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既主持<清真铎报>的常务编辑工作,又曾在该刊物发表多篇学术文章,为弘扬伊斯兰文化和加强中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了解和研究纳忠先生与<清真铎报>的关系,对于认识他的学术发展历程以及撰写人物生平传纪都有具重大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重新评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守旧派林纾的历史价值中,鲁迅与周作人的态度和言论是绕不过去的关口。与周作人对待林纾出尔反尔、绝不宽容的批判态度相比,鲁迅对待林纾的态度则显得幽默宽容而又不失深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也有被历史重塑的一面,梳理中国新文学史中鲁迅如何成为五四时期新旧论战中的主将,以及鲁迅随感录《现在的屠杀者》如何成为针对林纾的一篇批判文章,有助于重新理解“五四”的历史性书写。  相似文献   

5.
1937年8月日寇占领天津,天津英、法租界成为"中立"的"孤岛",直至太平洋 战争爆发.在日伪的新闻统制下,天津原有的报业凋零,<大公报>、<益世报>等著名大 报被迫迁移或停刊,<京津泰晤士报>和<华北明星报>等外文报坚持出版,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利用"孤岛"复杂政治局势秘密出版的抗日报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林纾与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为个案,研究林纾的爱国思想。在选择翻译文本时,林纾并不是盲目的,他选择那些能够表达他爱国思想的作品,林纾选择翻译《黑奴吁天录》就是出于警醒世人,爱国保种的意识;在翻译过程中,林纾也表现出他的爱国思想,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时采取了特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作的字里行间发出强烈的反帝救国的呼声,向全国人民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  相似文献   

7.
提起廖沫沙,人们会记得他于五十年代中期以笔名“闻璧”撰写的《乱弹杂记》专栏杂文,五十年代后期以笔名“繁星”发表的《<师说>解》、《从一篇古文看调查研究》等杂文名篇。至于六十年代初期他与邓拓、吴晗、夏衍等合作的《三家村札记》和《长短录》两个杂文专栏,就更为大家熟知了。其实,早在三十年代,廖沫沙的杂文创作就具有特色,是研究左翼文学运动史的人们不应忽略的。以杂文为投枪的作家廖沫沙于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为逃脱国民党当局的通缉,从家乡长沙潜往上海。在从事党的工作之余,主编进步小报《远东日报》。一九三四年由聂绀弩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几年中他用埜容、达伍、熊飞、易庸、林默、野容等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中华日报·动向》、《大晚报》、《新语林》、《太白》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作品。他的诸种体裁作品,以杂文创作最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8.
鲁迅逝世以后,《益世报》充当了北方作家纪念鲁迅的重要场所,发表了大量的纪念文章及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分别从战士的鲁迅、非战士的鲁迅、值得捍卫的鲁迅几个角度对鲁迅展开认知,彼此连接,共同建构了一个完整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9.
在我校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科学报告会上,我曾提山一篇《<通鉴>编修的“全局副手”刘恕——兼谈<通鉴>编修分工的几个问题》,其中对王曾瑜同志《关于编写<资治通鉴>的几个问题》一文提出几点不同看法.不久,他又发表了《关于刘恕参加<通鉴>编修的补充说明》(以下简称《补充说明》),对我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辩驳,读后尚有疑义,故特再作剖析,以就正于王同志与其他读者.我们意见分歧的焦点是刘恕编写长编,究竟先写“前五代”(魏晋以后的南北朝至隋),还是先写“后五代”(梁、唐、晋、汉、周)?而分歧的具体表现则在对司马光《赔刘道原书》的理解上面,我觉得司马光给刘恕的这封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钥匙,为了辨明问题的真相,有必要将此信全文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27年的华北会道门活动十分猖獗,这既是由动荡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也有民众教育水平低下、封建迷信盛行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民国名报《益世报》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年华北会道门活动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社会各阶层对此现象的反应。  相似文献   

11.
应读者要求,本期刊登了中文系已故教授顾随的遗稿《刘勰及其<文心雕龙>评介》和《<文心雕龙>选注》。周汝昌先生专为《评介》写了跋文,使我们又得到一篇好文章;同期发表,以饗读者。  相似文献   

12.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原作相比,林纾的译作中出现了许多"增减改",也引来了众多的批评,但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来看,林纾的这种翻译方法背后有着对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权衡以及目的语读者意识的种种考虑,并非信手而为。文章以林纾译作《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为例,阐述了林纾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揭示林纾独特翻译方式的文本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民歌,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传统课文”,但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却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开封师院学报》近来先后发表了林春分同志的《论<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和任崇岳同志的《<木兰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两篇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这是有必要的。“疑义相与析”。经过讨论,大家各抒已见,以期对疑难之处,求得正确的理解。这对教学有益处。虽然在教授《木兰诗》时不一定非讲它的主题思想不可,但作为教师,心里总得有个谱才好。  相似文献   

14.
桐城派研究     
正[主持人语]过去一年有半,桐城派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研究论著方面,初步统计,有六部专书出版,百余篇论文面世,一篇博士论文通过答辩。曾光光撰《桐城派与晚清文化》、张俊才和王勇撰《顽固非尽守旧也:晚年林纾的困惑与坚守》、吴微撰《桐城文章与教育》、武道房撰《曾国藩学术传论》、宋豪飞撰《明清桐城桂林  相似文献   

15.
解释学认为,林纾误译是由译者理解的历史性引起的.林纾的理解和他前理解构成了解释循环,林纾的创造是受到目的语文化视域和源语文本视域等前理解影响,使得林纾的翻译会有意无意地误译原作。理解的有限性同时也让林纾视域与目的语视域和源语文本视域等产生距离,因此林纾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6.
重新认知“五四反对派”的正面价值是全面理解“五四”的题中应有之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首次与新青年交锋的林纾,是被文学史固化乃至丑化的“反对派”,其小说《荆生》和《妖梦》更是新文学史上的经典“反动文本”。实际上,这两部小说乃是林纾的游戏笔墨,体现了林纾“好谐谑”的性格面相,也呈现出中国传统笔记小说“资谈助”的特征,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严肃“小说”。这两部小说由小报上的“游戏文字”升级为新文化战场上的“反动文本”,成为五四新青年批判林纾的关键一击。重回历史现场,考察这一“反动文本”的历史生成过程,有益于深化对“五四”的全面认知。  相似文献   

17.
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指出:任何话语,包括文学的话语,都是社会中权力关系的产物,话语乃是权力的话语。作为一部西方重要的文学翻译作品,《黑奴吁天录》是由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的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纾根据当时的国情选择并翻译了这部作品,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删节和改写等手段,充分行使了作为译者所应拥有的权力。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本论文集,共收7篇论文,其中大部分是以前曾在专业杂志上——包括《苏联研究》在内——发表过的。1篇由伊丽莎白·维尼茨基撰写,一篇由她和简·维尼茨基合写,其他均由  相似文献   

19.
郭天样,1954年生,陕西扶风人,历史学硕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现为湛江师院历史系副教授、副主任。近十几年来,一直在高校从事中国史和地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与人合作撰写出版了《炎帝传》(15万字)、《陕西地域文化》(26万字)两部著作,翻译并出版了《鉴真大师与唐文化东传》(12.5万字)l部。另外,在《近代史研究》、《古代文献研究集林》、《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有数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或《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全文复印或摘录。郭天祥副教授  相似文献   

20.
补白     
列为核心期刊文章的2001年度我刊论文评出  为鼓励本校作者将优秀论文投给宁大学报,以提升刊物的学术品位,借鉴兄弟高校的做法,经学业校领导同意,近期组织评委会对发表在我刊今年1-3期(今年第4期论文纳入下一年度评选范)的由我校作者撰写的论文进行了评选,评出的6篇论文列为宁大核心期刊论文。经评选,徐定宝的《理学与心学的艰难整合》、李亮伟的《中国古代游观说略》、陈炳水的《论我国再阶段道德建设中的道德惩罚》、陈月明的《形象广告与功效广告》、郭宝宏的《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趋势刍议》、南志刚的《论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