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成靖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4):99-102
新世纪以来的"三言""二拍"研究有别于上世纪的地方在于文献考证方面的成果较少,研究视线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文本本身的解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人物形象研究;为某种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的出现探索原因,结果往往归于社会思潮和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珂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105-106
悲剧的内涵指的是悲剧冲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属性,它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珍爱,在痛惜中感奋起来,并化悲痛为力量,获得审美快感。本文从悲剧的判定、悲剧女性形象、社会背景与作者态度等方面对“三言二拍”中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
刘向群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62-64
僧尼形象是"三言二拍"众多人物形象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僧尼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正僧尼、邪僧尼和高僧.这些僧尼形象体现了晚明的社会思潮、因果观念和女性观念的多层意义. 相似文献
4.
郝彤彤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5-117,122
据统计,“三言二拍”涉及梦境的共83卷,讲述了110个不同的梦。梦境描写对情节构思具有一定的影响:对现实进行概括;变换作品节奏;造成情节突转。 相似文献
5.
张泓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6-79,83
三言与二拍中都描写了大量的商人形象,但两者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三言中的商人重情重义而二拍中的商人重利。这和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人们观念的转变有关,更与编撰者的创作意图有关。冯梦龙注重小说的教化功能,所以用作品中的人物劝戒商人重情重义;而凌濛初书商的身份决定了牟利是他的终极目标,自然要迎合读者的欣赏趣味。 相似文献
6.
黄大宏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3):90-94
从“三言二拍”在入话、正话中利用唐代小说素材方面的情况考察 ,可得到一系列相关结论 :“三言二拍”三分之一的卷目取材于唐代小说 ;具体素材出自唐代小说原作及宋、元、明时期的野史笔记、话本、戏曲等各类著作 ,冯梦龙的《智囊》、《情史》等书是重要的取材中介 ;《拍案惊奇》的创作特点与“三言”一脉相承 ;《二刻》则以取材近世为主 ,较多体现了自主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宋芙晖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5-37
"三言"、"二拍"中情爱描写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明代中后期的时代文化环境、作家的情爱观念、读者的阅读趣味以及商业出版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作品有力冲击了封建理学的道德伦理体系,从而在更高一级的层面上揭示出中国小说从神化到人化、从自教化至世俗化演进的发展倾向."三言"、"二拍"对古代情爱文学题材的大突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8.
“三言”“二拍”中的徽商生活与徽商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言”“二拍”着力刻画市井百态,商人生活是冯梦龙和凌(氵蒙)初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们反复渲染经商不易,明确表达了两位作家对于商贾生活的理解和对商人命运的深切同情。其中所描写的商人,尽管全国各地都有,但要角无疑是徽商,5部短篇小说集画出了他们的各种形象。这一个个艺术形象,映衬出一幅明代商人、尤其是徽商生活的多彩画面,这幅画面是对正史的重要补充。商人是人,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现实中人,所以“三言”“二拍”中的徽商形象,正反两方面角色都有,但正面人物明显居于多数,徽商中不乏正人君子,对于研究冯梦龙和凌(氵蒙)初的思想,这一点需要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9.
秦军荣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2)
“三言二拍”中,以小物件结构全篇的文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型,其物件常常具有隐喻性,既起着缀合情节、贯串人物的作用,同时又承担了“隐藏意义”的功能;二是《李公佐巧解梦中言》型,物件是非隐喻的,其本身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要件。 相似文献
10.
沈金浩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最多写到商业、商人及市民文化的短篇小说集,因而研究作品中所显示的当时民众及作者的钱财观,对给作者的思想观念进行定位很有意义。本文根据“三言”“二拍”中的大量相关故事,梳理了故事本身及作者在钱财方面的五方面的观点,并由此认为,作者对当时普通民众生活有较深入的了解,但他仍是个传统文人。 相似文献
11.
代智敏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4):77-81
"三言二拍"及选本《今古奇观》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在小说的序跋和识语中传达出了小说编选者的小说观念,主要表现在对"真"与"奇"的阐释,强调小说的教化功能和小说的通俗化理论。《今古奇观》则通过对原作的重新编排和改动对"奇"、忠孝观、婚恋观以及三言二拍的商业性进行了深化和开拓。这些理论对后来白话短篇小说的规范体制、题材内容和教化倾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赵蔚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5):43-48
"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市民文学的代表,它的杰出贡献之一是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晚明社会一系列的商贾形象,同时为我们描述了晚明社会特殊的、处于新旧交替状态的商业意识和商业道德观,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3.
吴金梅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6):110-113
通过对《型世言》与"三言二拍"体制、来源、语言以及叙事的比较,探寻其在艺术水平上的差异,认为《型世言》的艺术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要逊色于"三言二拍",体现出较浓的文人参与创作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刘莉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4):37-41
“三言”“二拍”相对集中地展示了徽商的生活状况、价值观念及社会大众对其态度的变化.晚明时期,传统的四民关系备受挑战.政治源于经济的天然属性使徽商在资本富足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逐利而追逐更高的社会地位.为此,徽商从壮大自我、交好官府、改善形象等方面作出了不遗余力地努力. 相似文献
15.
杨金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9-51
明代中后期,人性觉醒,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冯梦龙、凌氵蒙初在三言二拍中对家庭男性的一些变化进行了描述,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那个时代男性不同寻俗的人生天地。本文从家庭男性的求存观上进行简要解读。 相似文献
16.
杨宗红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7-70
三言二拍有大量涉及因果的婚恋故事,这些婚恋故事在张扬情欲的同时,也在张扬传统伦理道德。借助于因果,小说家巧妙地将情与理结合起来,调控情欲,张扬伦理,使情与理达到和谐相融的状态,也是小说创作的主旨。这些因果报应作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三言二拍”的水文化摭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泽杰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5):84-89
文学艺术是文化最直接最积极的构成要素,从本质上说,文化研究与文艺研究互为表里,相互激发,可以真正实现良性互动。古代小说是文艺的宝库,也是研究水文化的重要资源。“三言二拍”作为我国古代小说艺术成就的优秀代表,包含生动丰富、绚丽多彩的水文化因素,以此作为水文化的研究对象,既拓展研究范畴,探索研究方法,又增加文化欣赏意趣。本文分别从“三言二拍”擅长的世情、风俗、市民文化等领域切入,以故事的千奇百怪展现水文化的千姿百态,通过水文化拓展深化小说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从而揭示水文化研究需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相似文献
18.
张伟红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0):153-155
文学作品蕴含的审美心理与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紧密相连,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演变又与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集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成绩斐然,作品蕴含着儒、道、释等多种思想影响下独特的大众审美心理。其中符合儒家教化思想的内容主要有惩恶扬善、重义轻利等;另外,尚奇的欣赏情趣、向往纯真爱情及争取婚姻自由等也都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浸染下使百姓产生的一种集体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9.
许菁频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5):54-58
三言二拍中有关人口贩卖的篇目多达三四十篇,大致可分为亲人贩卖、主人发卖和人贩拐卖三类。人口贩卖既与钱本位下的生存压力有关,也与社会黑暗、盗贼猖獗相关。小说对人口贩卖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忠孝观念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以及明末贞洁观念的渐趋淡薄。 相似文献
20.
朱全福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13,(6):30-34
在“三言”、“二拍”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中经常有一批媒婆的身影在活动着,她们有时主动出面,成为演绎男女婚恋悲欢离合故事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情节线索.特别是在少女与情人见面、私定终身、大胆私奔或是少妇红杏出墙的故事中,这些作为配角出场的媒婆往往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她们的形象塑造有着明显的类型化趋势:贪财图钱,利字当头;能说会道,巧舌如簧;瞒天过海,连蒙带骗.她们的形象虽不够丰满,却在小说叙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性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