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的形成得益于前后几代公共知识分子的连续不断的努力,这种努力是围绕着一条中心线索,即首先是提出了君民共主的议会制作为官方主导的公共空间,基本理念是民本;戊戌维新时期公共空间正式生成,核心理念是民权;孙中山则提出了三民主义,大大丰富了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的内涵,为公共空间的正式形成奠定了民族、民权、民生的理念前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公共空间真正具有了民主的内涵,从而完成了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中国商业空间现存的一些困难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初步研拟出可以进一步追求改善的方向,为专业者和政府部门未来规划改进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属于跨文化研究的理论范畴.在近代中国"公共领域"建立、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公共领域一开始就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性质,在此基础上文学逐步摆脱对政治的依附关系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学公共空间".作为一个理想模式,文学公共空间应当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广泛参与的,自律、理性而又多元、宽容的交往对话空间.它是发表作品的阵地、文学传播的载体、争论的讲坛、作家聚集的核心,各种思想、观点、主张借此进行多元、理性、批判性的对话和讨论,进而,以此空间为核心的文学群体、流派得以凝聚壮大,新的文学思想观念得以产生,从而促进了文学整体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论“公共空间”中的“文学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生活中的"公共空间"是多元存在的,其中也存在着一个文学空间.媒体所营造的公共空间中的文学空间是由作者、编辑出版者、读者共同参与构成的一个开放的"公共性"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可以进行自由的讨论争鸣,媒体改变了作者的创造状态.在新文学的传播中,这一空间改变了读者的审美趣味,消费习惯,这又反过来影响着报刊风格,及审美趋向.本文试图理清"公共空间"理论与文学研究的契合之处,对文学公共空间的一些理论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论述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造型建设中存在着缺乏对民族传统的尊重,缺乏整体统筹,政绩工程泛滥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富含多元文化的生存土壤,其开放、包容的理念使得街头涂鸦能够较早在此出现并逐步发展。但涂鸦行为的空间私用本质挑战了公共空间的既有规则,与城市治理脉络格格不入,也因此被建构为都市问题,给超大城市北京的城市治理带来挑战。对此,应当注意北京街头涂鸦问题的在地化特色,以更加宽容多元的治理理念看待涂鸦现象,提升治理的精准度与效果,对北京街头涂鸦的健康发展进行适度引导,营造宽松氛围。 相似文献
8.
随着地铁1、2、3和轻轨9号线全面运营联通,天津轨道交通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天津交通出行进入了新时代。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是处在轨道交通与城市之间的中介,其功能涉及多个方面,但天津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的出入口空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出现多个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民轨道交通出行的热情。通过实现城市交通无缝换乘、加强标识系统的引导功能、完善人性化设施、注重安全疏散功能、强调地域历史文化的体现等拓展轨道交通出入口空间的社会功能,将会使其作为重要市民空间对市民生活产生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NGO备灾中心(简称NGODPC)在当地社区建设社区公共空间的构想来源于社区的现实需求。灾民间邻里关系不通畅,从外地迁移过来的灾民对本地环境也不熟悉,没有交流的空间,这也才有了“自然之友”新生电影院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有机的公共生活:从责任建构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民主的产生以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为前提,但其成长却有赖于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或合作,公共生活由此产生。所以,民主的成长,不仅需要制度建构,而且需要公共生活的建构。不同的民主形态形成不同的公共生活,可将其概括为三种:组织化的公共生活、私域性的公共生活和有机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每一次演进,都意味着民主体系的成长。战后,人类民主发展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有机的公共生活。有机的公共生活是社会与国家有机互动,共同创造的,而国家与社会恪守各自权利所形成的责任要求,是这种公共生活的基础。这体现了民主生活的另一种建构形式,即从责任建构民主。 相似文献
11.
论戏剧文本与舞台演出中的剧场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戏剧发展史上围绕剧场性一直争论很大 ,褒贬不一。本文基于价值中立的立场审视并界定该概念 ,认为仪式性、表现性、交流性及政治性为其客观属性。纵观西欧戏剧史 ,对于剧场性的自觉认识和价值判断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向———呈现为剧场性的消解与重构 相似文献
12.
公共艺术无论作为一个艺术概念,还是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的艺术实践,都体现出既肯定自身又否定自身的多重复杂性和矛盾性.本文结合公共艺术理论和公共艺术实践,从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公共艺术与政治赞助学、公共艺术与公众四个方面论述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矛盾性及其复杂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公共精神是民主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美德,是一个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素质。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公共空间比较狭窄,公共精神比较缺乏的社会。公共精神的缺失将会影响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会影响公民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形成。构建公民参与网络,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当前社会治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采用社会学干预的研究方法,在北京大栅栏的院落空间调整中讨论了公共空间的含义与公共重建的问题。与西方将公共空间作为具有政治或社会意义的公共生活不同,大栅栏的居民从所有权出发将公共空间定义为国家财产,又在使用中逐渐侵占并瓜分了这些在管理上被忽视的国家空间。这既是住房等公共服务欠缺的结果,也被历史形成的国家与个人关系所建构,公共空间因此充满了各类行动者在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的互动。本文将介绍两个强干预的社会行动案例,它们分别以“孵育社会生活”和“划分公私边界”为思路进行院落空间调整实验,但前者失败,后者成功。结论部分对此进行反思并指出,公共重建需要调整空间中的国家与个人关系,并建立公共空间使用的规则。 相似文献
16.
公共领域的建设是当前政治哲学讨论的热点之一,汉娜·阿伦特通过对人的“复数性”,对事实真理、公民异议权、参与式民主等概念的分析,对公共领域的建设作出了富有原创力的思考,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现代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扩展影响的研究述评——兼论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述评了国内外对现代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扩展影响的研究,以“奥运设施更重要的功用是奥运会后服务于公众的公共游憩空间”这个观点为主线,探讨了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如何构建现代公共管理秩序以实现社会的文明管理,是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研究面临的重大问题。以政治文明和治理概念为分析工具,论述文明治理的主要条件和特征,分析民主宪政在约束公权、保障私权以及约束社会行为、保障社会秩序两方面的积极意义,可以得出结论:民主宪政是现代公共管理制度选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的爆发不仅促进小说的现代转型,而且为女性公共空间的开展带来契机。陆士谔《血泪黄花》最早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全景,对辛亥革命在促进现代小说形式的生成、辛亥革命与新女性尤其是女性公共空间的开展都有所探索。小说对正面人物尤其是新女性的形象塑造、对"革命加恋爱"模式的创造、在描绘家庭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上,都对此后革命"史诗"小说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深入,其研究重心已经开始由民主理论越来越转向现实制度建构层面,其中,协商民主理论对公共决策问题的关注为公共决策研究开拓了崭新的视角,对实现中国公共决策民主化具有许多重要的现实启示,具体表现在有助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制度;有助于健全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决策制度;有助于实现基层民主决策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