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研究体制关于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动态,林甘泉氏在其《战后日本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8、9期)一文中,根据他在日本的调查所得写了一篇详细的报导.严绍(汤玉)氏在介绍日本的中国问题研究者的《日本的中国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里虽有一些需要商量的地方,但也不失为一本重要著作①.此外,冯蒸氏的《近三十年国外中国学工具书简介》(中华书局,1981年)一书,虽然不是专门介绍日本问题的,但是连日本出版的非卖品油印刊物也都收录在内,并有题解,作为一本入门书也是很有用处的②.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史研究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渊源流长的中国美学史进行了自我的阐释,构建中国美学历史的发展规律,描绘中国美学独特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3.
由我院校友、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严昌洪同志撰写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一书,1992年9月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一书的作者,运用历史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以社会近代化与风俗的嬗变关系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1840鸦片战争以来,在西俗东浙和中国的经济政治变革的大潮之下社会风俗演变的轨迹。作者着重论述了古代风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西风俗的  相似文献   

4.
日本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世国家史研究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战后初期在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中世国家史研究的主题是以幕府为中心考察日本封建国家的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权门体制论”的提出,长久以来盛行的公武对立史观得以克服,中世国家并非仅由武家政权构成的认识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此后在批判和继承“权门体制论”的过程中,“东国国家论”成为探究日本中世国家体制的另一重要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以幕府为中心的“封建国家论”,到20世纪60年代统一公武的“权门体制论”,再到20世纪70年代重提幕府独立性的“东国国家论”,战后日本的中世国家史研究呈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路径。永原庆二、黑田俊雄和佐藤进一这三位代表性学者,各自在不同时代先后引领了研究潮流,与日本左翼史学国家理论在战后三十年的阶段性发展轨迹相呼应。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关于近代中国内债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四:(1)迫切需要对近代中国内债问题作一个系统、专门的研究,使相关的专著能早日面世;(2)必须联系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来研究近代中国内债;(3)应该拓宽近代中国内债史的研究领域,深化研究的层面;(4)应运用现代公债理论来分析近代中国内债史,为今天国债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苏联中国史学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中世纪史各种问題的基础研究著作。本书评分析其中论述中国中世纪治国学说、17世纪上半叶中国外交政策理论和实践,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中国美学思想和造型艺术、中世纪晚期即明代统治时期(14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上半叶)的封地制度的一些重要著作。它们使人们既能够判断中国中世纪的特点,也能对整个世界历史过程特有  相似文献   

7.
从特有的逻辑观和逻辑史观出发,汪奠基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是颇具特色的:涉及了与中国古代逻辑发展相关的各种因素;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推理理论的特点,并对之进行了历史性分析。汪奠基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对20世纪初中国逻辑史比较研究方法进行反思的结果,但他的单纯历史分析方法、特殊的逻辑观和特殊的逻辑史观也引起了后来学者的反思,直接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中国逻辑史研究。  相似文献   

8.
2004年5月,长征出版社出版了由祝曙光教授独立撰写的《铁路与日本近代化———日本铁路史研究》。在这部21.3万字的著作中,作者集多年研究之心血,不仅对近代意义上的日本铁路发展史做了比较明晰的梳理,而且对铁路在日本现代化(亦即祝著中所谓的近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由苏州大学外语学院翻译学教授方华文撰著、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一书,以时间顺序为经,以翻译实践及其代表人物的经典译作为纬,完整叙述了整个20世纪中国翻译活动的历史,读来毫无晦涩之感,反有世纪之初打开了一扇厚重的石门,借着微弱的天井光线,遍观各门学科顺着不同的甬道向外飞奔,以呼吸外部世界新鲜空气的浮想。作者将20世纪中国翻译历史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清末民初时期的翻译活动、民国时期的翻译活动、建国后的翻译活动。清末民初是整个中国文学界乃至思想文化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作为新思想先行者…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以来,我国的修辞学史研究被公认为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8年底吉林教育出版社一次推出了二百多万字的《中国修辞学通史》(五卷本)。这部书由著名修辞学史家郑子瑜、宗廷虎主编,陈光磊副主编,它标志着我国修辞学史研究的新水平。本文着重探讨了陈望道修辞学术思想对中国修辞学史研究的重大影响,包括对复旦大学修辞学史研究,特别是对《中国修辞学通史》的影响。作者还回顾了《中国修辞学通史》的撰写缘起、写作原则及研究修辞学史所具有的文化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在每卷后均附有《文学史年表》,以时间为线索,为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等系年,对于使用者大有裨益。但是《文学史年表》中也存在一些疏漏之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加以辨别。  相似文献   

12.
早在19世纪末,西方学者便开始了对中国文学史的书写。20世纪初,林传甲和黄人分别编写《中国文学史》,拉开了中国学者撰写本国文学史的序幕。迄今为止,学界已有数百本中国文学史著述问世。中国学者所著文学史,在文学理念、编写模式和文体分类等方面一直深受西方汉学界的影响,但随着近年来研究思路的改变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已经呈现出由整体“趋同”向“趋异”转变的走势。《中国文学史新著》与《剑桥中国文学史》这两部文学史著作,便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在中西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古文尚书》百篇基本未失 ,多保存在后世的不同版本的书中。《逸周书》当属《古文尚书》。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散文是中国小说的主要源头之一.《尚书》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其中后人拟托的伪古文《尚书》;虽非伪书而同样是后人追记或假托的虞书和夏书;商书、周书的许多方面都蕴含着许多小说文体的因素,并对后世的小说文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革命史范式”形成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革命史范式”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领域的主导范式。历经八十于栽,促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学科研究新体系的建立,并推动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化。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不仅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是国内与国际学术因素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艾兰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关注研究方法的运用。如《世袭与禅让》中,主要用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古典文献中有关尧、舜、禹、启直至商、周王朝的建立的历史传说等。在《水之道与德之端》中,艾兰又运用西方哲学的隐喻认知理论,研究了中国早期思想史。本文以其中研究《老子》思想水的隐喻为例,说明:在基于对中国传统典籍“同情之了解”之后,恰当地运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叙述背景,来发掘古典文本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是艾兰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成为人民工作学习的主旋律。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近现代史就是先进的中国人努力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追逐中国梦的历史。探讨中国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有助于增强高校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当代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史、国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18.
域外借词指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语、朝鲜语和越南语等诸语言在历史上从汉语借入的字词。域外借词数量巨大,保存了借用时代的汉语词义,是汉语历史词汇的活化石,对于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重大价值。汉语词汇史、方言词汇和域外借词三者结合起来研究,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创建大学科技园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建设国家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回顾了中国大学科技园兴建的背景和历程 ,并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史学界第八次代表大会期间举行了八场学术报告,25位学者就中国古代史、考古学、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各学科做了学术交流,向史学界传达了最新的学术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