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的文化人类学经历了古典演化派、历史学派和功能学派等形态,愈益从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中国的文化人类学是在借鉴西方文化人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由于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人类学发展的特殊途径,这就是必须看到传统训诂学作为各学科普遍应用的方法的重要性,利用这一方法对大量的古代文献典籍进行探微阐幽,从而使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借助训诂学获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于晨辰  单韵鸣 《探求》2022,(4):111-120
饮食文化适应是留学生来中国之后必须面对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依据ABC理论,从认知、认同、践行三方面,分析广州地区来华留学生的饮食文化适应情况,发现:(1)留学生在饮食践行方面采取“整合”的策略,适应得最好,对中国和广州饮食文化的认知有一定了解仍待深入,对中国饮食文化观念则更倾向于中立保守的态度;(2)分地区来看,美国和东欧留学生适应得最好,其次是越南,中东和泰国留学生适应情况最差;(3)饮食适应在跨文化适应各个方面中属于较容易适应的一个方面,这是学生内部驱动力和广州饮食多样的外在选择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本文建构了内部驱动力和外在选择性对旅居者跨文化适应的促进模式。  相似文献   

3.
政治人类学是西方新兴起的一门学科 ,它试图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 ,从而总结出政治的本质和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与政治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不同 ,政治人类学的理论基础是文化人类学 ,研究对象主要是原始社会中的非正式权力关系。其研究方法主要有起源分析法、结构 -功能分析法、过程分析法和行为分析法等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饮食在中华文明史及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高度发达与繁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举世瞩目的深远影响。其中,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工艺技术独特的烹饪饮食与由此而派生出来的饮食文化,不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宏富,是历朝历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而且还对丰富完善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宝库做出过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贾俊侠 《唐都学刊》2009,25(4):13-20
汉唐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王公贵族的集中地,饮食种类非常丰富;它位于中国的北方,饮食以面食当先;面食又以饼食体现,饼食又以蒸饼、汤饼、煎饼和烤饼等四大饼系为主,基本包括了主食、小吃、点心和糕点等品类,在汉唐饮食体系中具有极其突出的地域文化特点,至今仍是陕西饮食文化的特色.本文爬梳了各类史籍、饮食文献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所涉及的汉唐长安及其周边的饼食进行了重新归类,对四大饼系予以新的界定,目的是借对这些品类丰富的饮食现象论述,使大家更深层次地了解都城长安饮食文化的繁荣,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追求与审美情趣.同时想通过揭示饼食制作方法和工艺程序,为我们今天面食文化发展及品类开发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2200多年岭南文明史的发祥地和中心区域,孕育了独特的广州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州"的美称.如何弘扬广州饮食文化深厚的内涵,开发具有岭南饮食风味特色及制作特点的广州饮食品牌,不断提升广州美食的文化品味,是我们当下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家对旅游活动的研究形成了一门新学科——旅游人类学。在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中,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地方特色、可替代性是其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旅游人类学观点为理论依据,为西安周边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人类学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张继焦 《创新》2015,(2):27-34,40,126
有美国人类学家认为,城市化、工业化等不是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其实,中国人类学的先驱费孝通先生约70多年前已探讨过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市场化等问题,30多年前探讨过中国的城镇化,可见,中国人类学具有研究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学术传统。目前,我国新一轮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正在推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发生一系列巨大的经济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从农牧业转为工商业、从农村社会转为都市社会等,这些都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议题,企业人类学则为这些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创新》2007,(3)
<正>彭兆荣,1956年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兼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  相似文献   

10.
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体现在饮食中的日本文化的特征,它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但更多的是通过饮食揭示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对食物原初滋味和其季节性意味的纤细感受;二是对食物形与色的高度讲究;三是对食物器具和饮食环境的执著追求.这三个特征大抵体现出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也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感觉文化的发达.  相似文献   

11.
王伟臣 《国外社会科学》2023,(3):172-188+246
作为社会—文化人类学分支的法律人类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比较法研究。但是对于人类学的比较法研究,传统比较法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法学与人类学在比较法领域没有太多正式的交流和对话。由于学科分立,作为“综合学科”的人类学必然会涉足法律现象。自19世纪末的一百多年来,致力于探索文化多样性的人类学始终对比较法抱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人类学比较法研究的对象有其自身的特点,且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早期侧重于非西方法和不成文法,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扩展至全球法律多元。人类学研究比较法主要使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而搭建民族志的具体技术则经历了从“问题个案”到“日常个案”的转型。人类学在从事比较法研究的过程中,对于如何理解和评价外国法坚持了主位视角和相对主义的研究立场。人类学范式的比较法研究对于传统比较法学有着重要的补充、借鉴和启示意义,对于当代中国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作为中国 2 0世纪杰出的哲学大家之一 ,以其最为擅长的“正的方法”对类主体进行了本体论的纯思 ,建构了一个理性人哲学系统 ,并对存在的理想状态及其进路作出了自己的阐释。解读冯友兰的人哲学不仅是冯友兰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 ,而且有助于当代中国哲学人类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有许多关于食物的来源、食物的种类、烹饪的手法及过程、精美的食器等内容的记载,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社会的饮食习俗.而在这些饮食实践中,又孕育了饮食文化:饮食礼仪与饮食思想.<诗经>中的一些篇章详细记述了祭祀中的献食礼,而饮食礼仪正是源于祭祀礼仪.伴随着饮食礼仪的成熟,饮食与医药、饮食与养生、饮食与治国、饮食与修身等思想也逐渐形成.这时候的饮食实践早已超越了果腹的本义而上升到了品味人生的哲学层面,这时候的饮食礼仪与饮食思想也早已远远超越了原来的意义和界限,而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一)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群体和制度,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民族和国家。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差别,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家庭形态,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出差异性。家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普遍性和差异性,为以研究人及其所创造的文化为宗旨的人类学提供了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最便利的条件。因此,从人类学产生之日起,家庭就一直是人类学家们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之一,许多著名的人类学家都曾经对家庭进行过研究,并以此而出名。国外人类学家对中国家庭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人类学教授丹尼尔·库尔普(Danil Hkulp)被认为是以人类学方法对中国家庭进行研究的第一位西方学者。他所调查的地方是广东汕头的凤凰村。1925年,他出版了这次调查的研究成果《华南乡村生活》一书(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这是人类学方法对中国家庭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在  相似文献   

15.
张雨男 《南海学刊》2024,(1):127-136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见证与重要财富,许多学科都对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文化人类学对文化遗产开展研究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整体性。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利用新古典“结构-功能论”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新古典学派”。在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古典学派”体现出中国学术的原创性。依据文化遗产所处的整体社会情境来看,这些研究分别讨论了城市复兴、县域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区域社会这五种情境下的文化遗产。在未来的文化遗产研究中,可以利用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化遗产在“传统-现代”转型中的具体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6.
二,从师于马林诺夫斯基人类学和社会学在早期的中国社会学史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这除了当时中国人类学和社会学都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的原因之外,还同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这三个学科的对象和特点存在着混合性有一定的关系。例如,《美国百科全书》认为:“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观点和文化的观点来研究人类。涉及到把人类当作一个动物那部分的人类学称为体质人类学;涉及到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生活方式的那部分人类学称为文化人类  相似文献   

17.
程鹏 《阅江学刊》2023,(4):152-158+175
二十四节气融入当代生活的关键,是要契合民众的文化心理与生活需求,主动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在传统农业生产已经日渐远离人们生活的现代都市社会,部分生活民俗事象还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而其中的饮食民俗则是与人们联系最为密切的内容。上海的饮食类非遗中有许多与节气相关的项目,推动二者联动发展,对于节气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强化节气与饮食的联系,保护本位性文化,创新开发与节气相关的产品,挖掘特殊节气的饮食习俗,通过文旅开发或申遗,进一步推动节气饮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古代民族的产生与区域安京一、关于研究方法民族起源问题一直是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最广义的民族学,包括了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的主要内容)所关心的问题、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引起了对这一问题研究的许多重要变革,取得了不少极有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总结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当代理论和方法论。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诸如主观性、权力和民族志表述等问题上,人类学理论和方法论发生了许多非常显著的转变和分歧。这种状况起因于民族志的文学化途径,是经由格尔茨以及其他学术运动,如英国的文化研究,特别是福柯的后现代主义发展而来的。因此,人类学由来已久的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对峙已经演绎出独立的认识论阵营,在某些情况下导致了一些大学中人类学系的分裂。同时,这种分裂也激发或伴随着一种对当代全球化形势下文化人类学研究对象的定位的承认,比如"本土"的研究、"下层"研究,确认了这些研究对象在研究项目中具有合法的权利和合作的声音。这种转向使人们愈加关注应用人类学,同时也伴随着许多新的问题,例如"本土知识"的观念。另一个分裂是指一些特定的专门研究领域的学科建制,如医学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等,而每一个领域又都存在着内部的分歧与区别。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引起了对于博厄斯学派所传承下来的诸如文化、文化相对主义等观念的效用和道德规范的质疑。过去的30年是一个分崩离析的时期,人类学研究在这个时期卷入了全球资本主义的新的文化逻辑的转换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一、体系、方法和对象  社会科学的中国研究是运用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经济学以及邻近学科和一些延伸的知识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的。这种研究可以在汉学的框架中进行,也可以作为其他学科领域的一个部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可以看到,社会科学的中国研究在体制上日益脱离以历史和语言为重点的古典汉学,社会科学研究也必须不断地把基础学科中的新设想和新方法与中国的原始中文材料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因素联系起来。当然,一些纯粹以方法和理论为主或者主要着眼于整体和比较的研究除外。除了某些经济和外交领域里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