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分裂句是用来强调句子的某一成分。现代汉语分裂句具有三种结构形式,即,“是……的”、“主……是……的……”及“主……是……的”,“是”和“的”组成了分裂句的结构形式,其中“是”为焦点标记,“的”具有时态标志性特征。现代汉语分裂句中的焦点可分为原位焦点和非原位焦点两类,非原位焦点又可分为内在焦点和外在焦点,外在焦点具有话题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一般的古汉语教材只注意到了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之…”结构,忽略了一种表示感叹的“何…之…”结构。本文则以充分的例子从结构形式、表义功能、“之”字分析及其与表示反问结构的区别四方面,对表示感叹的“何…之…”结构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先秦部分典籍,对“名(代)+所+动”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尔所生”即“尔之所生”;“尔”不是“所生”的定语,而是“生”的前置宾语。“所”用在“宾+之”之后,动词谓语“生”之前,使“尔之生”变成自己的逻辑定语,使整个词组成为“宾(之)+所+动”式的“所”字词组。  相似文献   

4.
《墨经》之“侔”,其得以成立之前提应为《墨经》之基本范畴“同”,而《墨经》所言之“同”凡十种,又可细分为“名”层面之“同”、“实”层面之“同”与“合”层面之“同”。墨“侔”正是基于上述三类“同”之前提得以建构,进而实现其“比辞而俱行”的内涵的,由此墨“侔”基于三类“同”之前提形成“侔”之三款,即“名”之“侔”、“实”之“侔”与“合”之“侔”;还可依据三种形式形成“加”之“侔”、“减”之“侔”与“换”之“侔”三款。此外,《墨经》中对“侔”之表述多为举例式,属经验性陈述,故墨“侔”成立之有效式只可经验归纳而得,先验演绎难以得之。基于上述认识,对以往学界所持之墨“侔”属西洋形式逻辑“附性法”、墨“侔”应包含“不是而不然”之“否定式”有效式及“是而不然”“不是而然”等“部分否定”有效式、墨“侔”之“减词”与“减辞”说、墨“侔”属“复杂概念推理”或“关系推理”、墨“侔”即“辟辞”属类比推理、墨“侔”属直接演绎推理等诸代表性观点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5.
新兴“谓词性成分+子”结构表示言者的主观态度和评价,属于评价态度标记语,句法功能多样。该结构来源于百度贴吧,其中大部分“谓词性成分+子”可以扩展为“谓词性成分+的样子”。当“样子”充当语用标记时,二者的句法、语用功能相同。“样子”前定语的性质、感叹标记“好”的修饰和“样子”的语义泛化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动因。  相似文献   

6.
“是”从代词演变为断定系词,进而成为焦点标记,是语法界普遍接受的事实。而且,“是”还可以用在小句开头形成“是S”构式,以及某些副词、连词之后形成“X是”构式。这两种构式可以分别称为“是认”型和“断定悬空”型,这是“是”的情态功能,即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断定。语法化研究者着力于形式方面的特点,语义分析则告诉我们,两种型式下的“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是认”型中的“是”一般不可省缺,“断定悬空”型中的“是”可省。“是”可否缺省的语义基础是“是”在其所在结构中的辖域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只有……才”焦点句中,焦点成分的句法结构位置在CP内。“只有”是焦点辖域标记,“才”是焦点短语的中心语,焦点成分具有对比性焦点特征。主语焦点和句首宾语焦点是具有对比性焦点特征的话题成分,在句法生成过程中在\[spec, FocP\]位置上核查完不可解释性焦点特征之后继续移位至\[spec, TopP\]位置核查不可解释性话题特征。CP内分析法还能为省略“只有”的“才”字焦点句提供合理的句法解释。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互动视角,考察话语标记“谁说的”的话轮位置与会话序列结构,探讨其话语功能及形成动因与机制。考察发现,“谁说的”常用于应答话轮的起始位置,能够在第一时间抢夺话轮,对对方的话语做出否定回应,同时为受话人理解话语提供引导。在具体语境中,受交际双方关系、上一话轮内容等因素影响,“谁说的”的语义表达强度不同,浮现出不同的立场表达功能,主要包括斥责、反驳、否定和嗔怪。从来源看,话语标记“谁说的”出现于清代,来源于“谁说+X+的”结构,在主观性、语言经济原则和语境吸收等因素的推动下逐渐规约化为一个表否定的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9.
在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下,探讨焦点标记“是”在汉语特指问句中的句法表现。“是”具有2种用法,一种为判断动词,另一种为焦点标记。汉语特指问句可分为Ⅰ类疑问句和Ⅱ类疑问句2种类型。焦点标记“是”位于焦点投射中心语位置。在特指问句中,对焦点标记“是”的位置关系为了满足扩充投射原则,主语“你”移位至焦点标志语位置,而疑问代词作为焦点成分位于原位,在逻辑式中发生移位,嫁接于焦点标志语位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为覆盖前期上古汉语Pre—archaic Chinese(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与早期上古汉语Early—archaic Chinese(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历时性研究,目的在于更好地揭示早期上古时代所出现的“者”之功用。研究表明,“者”的功能与前期上古所出现的“之”的功能间存在着“平行对应”关系,我们将此关系定义为“平行法”机制,此机制从属于“类比”。存在于“之”与“者”之间的“平行法”机制可能促使了“者”的功能的涌现。  相似文献   

11.
表达比较范畴的“比”字句之特殊“比”字句形式更为复杂,语义更为丰富,语篇功能更为强大。从语篇层面来分析,特殊“比”字句的作用表现为:在话题转换中经常起着链接作用;在话题链中起统领作用;转移说话视角的作用;在“总-分”式话题链中起话题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具有百年历史的传播学研究在当代遇到了相当多的理论瓶颈,甚至被某些学者称之为传播学范式的危机。如何化解这种范式危机便成为传播学界孜孜以求的话题。某种程度上,正在成为“显学”的符号学恰恰能够提供这种化解危机的理论资源,符号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公分母”,本质上是一门“意义之学”,具体到传播而言,关注的是传播文本的意义建构,而非表象的传播效果。将符号学用于传播研究,能够从深层次揭示传播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样的背景下,传播符号学呼之欲出,传播符号学作为一门学科便具有了学理上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相似文献   

13.
“之”字是古汉语中词性和用法都较为复杂的一个词,《马氏文通》站在语法学的高度,详细而系统地论述了其语法特点:用于名词性偏正词组之间;用于形容词、名词组成的偏正词组之间;用于代词、形容词组成的偏正词组之间;用于名词、动词组成的偏正词组或主谓词组之间。此外,马氏还对“之”字的固定用法进行了总结,进一步阐述了其搭配功能。尽管在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上,马氏有时欠妥当,但也有许多超越前人的精到见解,对后人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重要表时标记“的”。表时标记“的”所在句子即为表时“的”字句。文章从语义入手,在外显作用、表义重点、使用条件、否定对象、分布位置、语法意义等方面,对表时标记“的”进行了多维度语义考察。考察结论;外显作用上具“外显已然”语义特征;表义重点上具“凸显焦点”语义特征;使用条件上,句类选择具“倾向认识句”语义特征,谓动选择具“唯动作性”语义特征;否定对象上具“否定凸显焦点”语义特征;分布位置上具“唯谓后性”语义特征;语法意义上具“强化现实性”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了作为“事件化的自指”标志的结构助词“之”的两处很少被提及的使用环境:一是用于分句间,一是用于状谓间。其作用同用于主谓间一样,标志着在具体语境中,这种分句与分句的关系、状语与谓语的关系已是一个不能拆分的体词性语言单位,充当句子的一种成分(包括分句)。  相似文献   

16.
“当X时”是汉语中用于时间定位的常见结构,通常揭示后续小句中事件的发生、持续、完结的时间。该结构的包容性很强,x的情况非常复杂,往往不只含有一个谓词核心,而且核心与核心之间具有多种逻辑语义关系。含有连贯核心的“当x时”可称为核心连贯型结构。根据x中核心动词有无共同的主语,可分为多核共层的“当x时”和多核异层的“当x时”两大类,再根据x有无核距、有无标记可分为四小类,涵盖连贯复句和连动句这两类句子。核心连贯型“当X时”有特殊的表达功能:揭示后续中心小句的时间位置,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陈述性。这种结构在语篇中可以起到保持语篇连贯以及凸显表述焦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美国之梦”进行了概述,之后介绍了菲茨杰拉德和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然后结合该小说的具体内容推断出盖茨比的“美国之梦”只是一个诱人的泥潭——“梦想”的尽头即是“梦幻”,进而剖析了“美国之梦”的实质变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出发,分析了”不如”句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进而分析了“不如”句的语义结构、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认为其语义结构为“起事·关系·止事·补事”,由法结构为“主语·谓语(动补结构)”,语用结构为“结构话题·述题(参照系·尾焦点)”。  相似文献   

19.
话语标记“真的”在序列结构的分布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评价序列;2)回应序列;3)信息告知序列。其互动功能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强化认识立场;2)促进立场趋同;3)凸显互动话题。文章还探讨了交际双方认识状态对“真的”互动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谁最聪明?     
《阅读与作文》2007,(1):21-21
红黄蓝的颜色可调配成千彩万色的世界,火风水(即热忱、放达、冷静)的人性能构成纷繁复杂的社会。作的思路明晰而独到,无论是以“火”来比之梵高,还是以“风”“水”来喻李白鲁迅,均很有创意,且与人物的个性相吻合。行上,开篇紧扣题目入,且一下子铺垫很足;总分总的结构使得全条清理晰,块块鲜明。语言平实而凝练,做到了以朴实动人。开头、结尾相互照应,且紧扣一个“三”字,起到了凸现话题,鲜明题旨之功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