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8世纪的英国,趣味成为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意指审美判断的特殊能力。休谟的美学同样是围绕趣味这一概念展开的,并且在新的哲学体系中,用情感和想象的规律阐述了趣味的内涵。然而,休谟由此也面临着与同时代美学家一样的问题,即趣味判断是否具有客观性。面对这个难题,休谟写出《趣味的标准》一文,其中他既坚持趣味的情感属性,又求助于理性,这导致他把趣味判断转化为理性认识或事实判断,最后把趣味的标准定义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所需要的一系列品质。这虽然保证了趣味的客观性,但却背离了审美判断的本质。同时,休谟仅关注事实意义上的标准,忽略了价值意义上的标准,因而没有完全说明趣味差异的根源。不过,他的哲学仍然为弥补这些缺憾提供启发,即理性认识可以确定事实意义上的标准,情感可以解释价值意义上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评价的标准大致有两类,一是情感,二是理性,两种标准各有所长,情感标准主要用于对事后价值的评价,理性标准主要用于对事前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为标准的评价,直接而自然,简单且可靠,但其运用范围有限;以理性为标准的评价,广泛而具有先在性,并因此而具有指导人们实践的功能,但评价结果具有或然性.理性标准更容易操作,更具客观性;情感标准更根本,更准确.  相似文献   

3.
4.
如何看待理性问题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把握休谟保守主义思想的关键。启蒙理性是休谟论述理性问题的思想背景和重要对照。启蒙理性认为理性在本体论上是主观、自足与至上的,在认知过程上是抽象的。理性的认知结果在实践上构成人类行为的规范律令。启蒙理性是现代激进主义背后的思想动力。而休谟则认为,理性在本体论上并不自足,在认知过程中依赖于习惯,其认知结论需不断渐进调整。在实践上,理性并非人类行为规范的指导。休谟事实上提出了与启蒙理性截然不同的理性观念,休谟独具特色的理性观是其保守主义的理论基础。在理性观重构的基础上,休谟为保守主义提供了世俗性论证,为尊重传统进行了系统辩护,为将审视政治的视角从"应然"转向"实然"开辟了道路。休谟是"有理性"的保守主义的先驱。  相似文献   

5.
文章试图对休谟在道德起源问题上的情感主义方法做一分析 ,认为休谟在运用同情或情感类推这一实验推理方法上有其独有的理性和机制上的特征 ,休谟以个人价值构成的社会化即情感类推的理性功利机制来阐明道德的形成 ,并以此消解个人与社会及阶级矛盾 ,这一情感类推、泛化的情感主义方法为后来之功利主义者继承与光大 ,并对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是中西哲学史上争论的老话题 :在西方哲学背景中 ,两者的对立紧张关系引发了激烈的理性思辨 ,形成了逻辑严密的思辨体系 ;而在中国哲学的背景中 ,理性与情感的融通则构成了中国哲学特有的大智慧 ,由此显发出圣人气象 ,遂成圆融境界。蒙培元先生新著《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2年 12月版 )专门集中深入地探讨了“情感与理性”在中国哲学中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 ,采取的是纵向的历史梳理与横向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方法 ,而归结为一系列中国哲学范畴的清理。根据西方哲学中知识与价值、情感与理性的分离…  相似文献   

7.
休谟的正义理论体现了理性和情感的张力,他区分了正义规则的建立和正义感的愉悦来源,前者依靠的是理性,后者依靠的是同情。休谟主张正义是理性和情感的结合,但情感是决定力量,理性只是情感的奴隶。这种以情感为主以理性为辅的结合观没有给理性和情感恰当的定位,因此避免不了道德失范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苏格兰史坛祭酒大卫·体谟以六卷本《英国史》名闻当时.他成功将自己对历史著作娱情、教训用途的期待转化到历史写作中,注意对事件情节的叙述.虽然历史学家总是真诚的希望能真实的展现关于过去的真相,史学著作却只能被视作个人产物,历史材料往往会被史家选择性的设计和建构,经验亦被塑造成某种特定秩序.《英国史》以一种合目的的方式呈现了从野蛮到文明不断进步的历史.这种进步法则产生了极不寻常的乐观主义.休谟略古详今、推崇理性、谴责迷信,他是18世纪的绅士,以讽刺口吻述说古代文明.他将人类历史与自然界相类,却不能确定他所身处之中的时代是历史的哪个阶段.其实,人们无法直接经验过去,只能以类比的方式体验它,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历史证据和主体人一样也是身处历史之中,因此,所谓进步只是人们在可类比的经验上所得之感受.  相似文献   

9.
休谟彻底抛弃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理性真理观,将道德的是非标准建立在人类情感需要的基础上,开创了德性伦理学的情感主义路径。这种伦理学认为,同情是德性区别和形成的源泉,以情感为基本内容的道德德性的进步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基本趋势。休谟的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现当代伦理学的发展。通过其与其他伦理学的比较,有助于理解当代西方主流伦理学的局限性,从而更好地把握伦理学发展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0.
休谟作为道德情感主义的先驱人物之一,他的同情原则是贯穿其人性哲学的最根本原则。当谈到他的理性与情感、理性与道德的关系时如不提及其同情原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把同情视为人类行为与心灵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并运用同情原则去解释人各种情感产生的根源。在道德权威遭遇下坡趋势、信任危机凸显、道德冷漠泛滥的今天,休谟的同情原则依旧魅力不减,对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区分德与恶,更好地处理和对待各种道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法国作家让-亨利·法布尔写的《昆虫记》显露了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和耐人寻味的美学趣味。与自然界动植物平视的观察角度,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把科学作为惟一评判标准,提倡生态整体观念以及孩童般诙谐幽默、乐观的写作风格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休谟理性观的探讨不能忽视休谟哲学的人性前提,否则我们就难以准确把握休谟式主体理性的特色、要旨及其问题之所在。休谟通过对理性的人性奠基与改造,理性与传统的"本体-神学"脱钩而得以彻底主观化(心理化)和世俗化(工具化)。理性不再染指知觉外的客观或超验领域而仅有知觉世界内的使用权能。在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这样的理性无疑是消极的;但从世俗认知与实践的角度看,休谟的理性却有着积极的启蒙人学价值。人性化的理性也有着它的根本缺陷,后启蒙时代的人性危机无疑拓宽了我们检视休谟理性观的批判视野。  相似文献   

13.
前人在《三国演义》"虚"与"实"的问题上纠缠不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史书之"真"或史家之"求真"的认识不全面。论者往往过于强调史家笔下的历史的"事实"面,而忽略它还有"意义"面。《三国演义》的"事实"之外有"意义",甚至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便是演义的趣味,它与史家的立场一脉相承。并且演义的"意义"较之于史书的"意义",其哲学意蕴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14.
“休谟问题”是休谟反对理智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传统的具有革命意义的哲学洞察和理论成果,它应当被提高到休谟建构道德哲学的哲学前提和逻辑基础的高度来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道德哲学建构逻辑不同,休谟将道德哲学“问题域”严格限定在由“心灵意识”所“呈现”的“情感世界”,从而在“赞美”或“谴责”的“情感世界”中建构“道德世界”。休谟道德哲学让被理智形而上学“遮蔽”的“情感世界”敞开自身,剥夺了“先验理性”对“情感”的统治地位。“情感”为道德哲学建构提供了“可接受”和“可理解”的基础,从而将“理性克服情感”的传统道德哲学结构颠倒为“理性服务情感”,强调“情感”在道德哲学建构中的“优先性”与“独立性”。休谟道德哲学建构的“情感”逻辑是在从“理性认识”到“意识呈现”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对立框架下展开自身的。  相似文献   

15.
休谟在他的经济论文<论商业><论贸易平衡><论贸易的猜忌>中阐述了自由贸易理论.其核心思想包括: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对自由贸易的积极作用的肯定;反对政府设置各种贸易壁垒禁止进口;反对广泛流行的贸易猜忌思想,鼓励竞争.他的自由贸易理论不仅对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抨击与抵制以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但其理论缺陷在于他的自由贸易理论是在不合理的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与康德的理性主义这二者既包含着转折与对立,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内在的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实践中一直存在着追求趣味美的倾向,趣味美可视为小说的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趣味叙事亦为一种聪明的叙事选择。《红楼梦》中的趣味美追求有着深厚的哲学意蕴,在对《红楼梦》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借以透视中国古代小说趣味美这一小说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8.
法律的正当性论证经历了多次的否定过程。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自然法被斥为抽象的空谈,实在法转而从社会事实中寻求正当性。休谟问题提出之后,从社会事实寻求法律的正当性也被称为自然主义谬误。后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把正当性转变为有效性,转而从法律内部寻求正当性,但是理论的最后根基仍然跳不出休谟问题的限制。法律作为实践理性,目的在于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指引,解决法律问题,实现社会公正,所以把纯粹理论的休谟问题引入实践的法学领域是不明智的。在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之后,坦然面对法学的实践理性属性,以实践的态度来理解和对待休谟问题,才是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社会事实之间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人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主体性逐渐宏扬的过程.个人情感需求体现人的主体性.正确看待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情感危机现象,肯定转型期人的多种情感需求的合理性,但必须通过道德理性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使人的主体性的情感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保持合理张力,让人性在社会有序运转条件下得以一定程度的"释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作为左翼文学的扛鼎之作,《子夜》在近30年以来却被认为是主题先行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传声筒。通过对文本的再解读可以发现,《子夜》既有政治理念左右下的鲜明痕迹,又是作者的艺术感觉和生活经验化育的结晶,而且政治理性与文本实践之间既有关联也有裂隙。浓厚的经济现代性的悲剧意蕴,文化、伦理、阶级、民族等多种视角与维度的纠结互生,都突破和超越了左翼政治意识形态框架。《子夜》是一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巨型存在,其内涵绝非单纯的政治意识形态写作的裁决所能穷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