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认为从长远观点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半转移”形式并不适合我国国情,而应将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并阐明了与这种转移方式相配套的机制转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要推进农业产业化 ,必须解决四个关键问题 (也即“三农”问题中的四个关键问题 ) ,即 :土地问题 ,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 ,农民负担及收入问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即将加入WTO ,农业将面对发达国家农业的激烈竞争。为此 ,我国农业急需改变目前的经营方式 ,实现产业化经营。但因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 ,使这一进程受阻。本文论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以达到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四元特征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四元市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可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四元劳动力市场出发,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非农产业和城市非正规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末期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新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在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之间积极发展小城镇 ,使乡镇企业重振雄风 ,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实现其根本性转移。目前应加快制订规划 ,加强乡镇工业小区建设 ,发展中心乡镇 ,广开渠道 ,增加小城镇建设资金 ,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6.
通过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视角探讨剩余劳动力的农业产业化途径.研究表明,虽然城镇化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但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大量农民工失业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更加困难,农业产业化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基本途径.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特性决定了其是适合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7.
新疆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护农户利益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发点,其核心问题是利益机制,即经济利益的创造与分配问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利益联结机制是决定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瓶颈”因素。该文认为,建立有效确保农户经济权益的利益联结机制能促进当前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现阶段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许多学者将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寄希望于小城镇与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在系统分析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及小城镇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以小城镇和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主要作为吸纳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观点提出质疑。在分析政府为何偏爱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市化战略的基础上,将发展大中城市、大中城市边缘及交通干线上条件成熟的小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及劳务输出作为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存在二元结构的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从落后的维持生计部门向发达的资本主义部门,或者说由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不断转变的过程。而实现该转变过程的必要途径,就是农业部门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有序转移。本文将通过一简单的劳动力转移模型对此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必须坚持保证粮食的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可以通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搞好农副产品的运贮销及加工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方法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认真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四对转移措施之间的辩证结合,对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运作意义重大.这四对结合是:跨行业、跨城乡的转移模式与农业内部转移模式辩证结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与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辩证结合;鼓励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规范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辩证结合;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国内转移与国际输出辩证结合.  相似文献   

12.
农业剩余劳动力内涵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各种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含义的分析,说明应立足于广义农业,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并结合市场经济的需要来界定农业剩余劳动力涵义,得出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广义的农业生产中,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劳动力供给超出生产有效农产品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不断出现的处于闲置状态的农业劳动力,从而为制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措施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3.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农村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论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分析了目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业团场之持续与剩余及社会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兵团农垦团场的性质和功能框架决定了农垦团场组织目标的非单一性,表现为农垦团场承担着许多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社会成本。农业弱质产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经济剩余水平不能承载较高的组织成本,这种规律性体现在以农业为主的农垦团场的运营中就是高产低效甚至亏损。理解这一规律有助于认识当前制约农垦团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以此来指导农垦团场的改革推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美国立国伊始至20世纪40年代,美国劳资关系管理模式的发展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法院主治劳资关系管理;第二阶段是立法主导劳资关系管理。前一阶段中,美国法官在劳资关系管理中居主导地位,主要适用普通法的刑事共谋罪和禁令手段调整劳资关系。后一阶段国会的立法逐渐成为调整劳资关系的主要规范,并最终经由联邦立法确立了国家劳资关系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要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地实现合理、健康、持续地转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基于此,系统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提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顺利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当前我们工作的最紧迫任务 ,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实现成功转移的途径是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力促进城镇化建设 ;实现土地经营权的自由转让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8.
论新疆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作为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业大省 ,作为 2 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倾斜重心 ,农业产业化经营势在必行。但新疆推行农业产业化在当前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必须切实解决 ,才能使其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西部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滞后。西部地区严重的城乡分割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工业基地与落后的脆弱的非国有经济和原始农业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制约西部城市化的发展。根据西部特点选择合适的城市发展战略 ,通过促进西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市场化来促进西部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额尔齐斯河水资源开发对我国新疆地区用水安全及工农业发展具有战略性作用,然而作为跨界河流,中国与其下游哈萨克斯坦在很多利益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两国的合作开发面临很大挑战。通过对额尔齐斯河流域目前相关合作现状的研究以及水资源合作开发利用主体及其诉求的分析,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额尔齐斯河流域水资源合作开发的利益协调机制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