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真正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是难以成功的。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开始进行改革的,这使得改革理论在一个时期里落后于改革的实际进程。近几年,这种情况已经得到改观,经济理论在指导改革实践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经济学界,人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改革思路,拓宽了改革的实际选择范围。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改革思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形势,同前两年相比,不是更加紧张而是向着逐步好转的方向发展,但整个经济环境仍然很紧,并不宽松。今后的改革思路,应当放在“改革要进一步深化、经济要进一步稳定”这两个基本点上,以稳定的措施来保证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来稳定经济。这就是所谓“双向协同”,或“稳中求进”。  相似文献   

3.
一、对预算体制改革的基本评价迄今所进行的预算体制改革所采取的几种体制形式,实质都是财政包干制。以前,理论界对财政包干制大加赞赏,甚至有“一包就灵”之说;近来,对财政包干制的诘难日增。我认为,要正确评价财政包干制,首先要解决好一个方法论问题。财政包干制,既不同于统收统支的传统体制,又有别于将要形成的新型分级财政体制。如果站在旧体制的一端或者站在新体制一端看它,或褒或贬,都难免失之偏颇。作为由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时期存在的特定的财政包干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正确评价财政包干制,有两个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一)它是否对传统体制形成否定?(二)它是否符合新体制所要求的方向,或者说,它是否向新体制逼近了?  相似文献   

4.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年来,两国关系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周期,其中包含着政治、经济、心理与舆论等领域之间既同步又非对称发展的周期。2008年5月中日两国领导人签署的第四个政治文件,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两国关系做了重新定位和定向。但是要把走向"双赢"的目标变为现实,则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当前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的活力。但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有不少被不适应的行政体制给扼杀了或吞噬了。我国已经到了不大刀阔斧地改革行政体制,经济就无法高速发展的地步。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是一种什么关系?我国行政体制到底存在哪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弊病?许多不易解决的严重社会问题究竟是经济体制造成的还是行政体制造成的?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审计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是把审计置于改革之外.本文试图把审计置于改革之中来讨论审计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陆建人 《创新》2011,5(4):5-9,134
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双方的经济合作已开展了20年,形成了一整套机制,领域逐步扩大,取得了显著成果。最近,双方的经济合作又出现了一些新进展。展望未来,在加快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双方还面临着经济和政治安全方面的重大挑战,需要双方携起手来,精诚合作,共同推进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8.
从独立后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到 1 999年宣布“最低限度的有效威慑”战略 ,印度用 5 0年走完了迈向核大国的路程。一、40、5 0年代 ,以民用为主兼顾军用 ,以自力更生为主兼顾与他国合作印度核能发展史几乎与原子能的发现时间同步。30年代开始 ,一批印度科学家就在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原子能理论。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 H.J.巴巴在 40年代初称 :“从现在开始几十年后当核能可以用于能源工业时 ,印度不再需要向国外寻找科学家 ,核物理学家就在她身边。”巴巴回国后 ,在印度工业家族的支持下建起“塔塔基础研究院”(1 945年 )。另一位核物理学家…  相似文献   

9.
日本近150年来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演变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自明治维新以来近150年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政策性金融的产生、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不仅分阶段研究,也进行综合全面研究,不仅阐述了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历史悠久、体系完善配套、实力雄厚、功能强大、不可或缺的体制特征,也阐述了该体制“经济金融超前发展战略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柱与主要体现者”、“实现资源配置社会合理性目标的主要资源配置主体”、“独具特色的财政投融资体制成为日本政策性金融雄厚资金来源的体制性保证”和“以系列化法律制度确保鲜明均衡的结构性特征”,也深刻分析了其金融垄断资本在其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中该国政策性金融的扩张掠夺本性,也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改革与调整的性质与影响作出独特视角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进程中,一直存在着以模式为导向还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两种改革思路之争。围绕这两种改革思路展开的理论之争主要有: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计划与市场问题、宪政问题、民主社会主义问题、普世价值问题等;在理论争论和实践检验的双重考验中,“摸着石头过河”、“白猫黑猫论”成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思路的通俗称谓,并战胜以模式为导向的改革思路,成为中国改革的主导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论述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建立和健全法人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在民法典和法人条例尚未颁布的情况下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出发,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阐明一个企业在经济上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时必须在法律上是一个法人的意义。文章还从法人制度的简要历史考察中提出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在法律上建立完整的法人制度,这种法人制度最能适应和反映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特性的观点,同时对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的厂长法律地位和公司法人地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极其庞大、复杂的系统。适应这种情况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其内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因此,对整个经济体制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必然是一个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在这里,。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运用系统方法管理经济是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客观要求 一、我们过去所建立的经济体制,不符合系统工程的要求,束缚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近三十年的…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问题,是当前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实践中迫切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问题,也是经济学界需要在改革的实践中,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为此,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于七月间召开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研讨会》。本刊这一期特辟专栏发表与会学者不同观点的一组论文,以期推动商品经济理论的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北京的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从首都经济战略的提出,到以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核心的首都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再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理念的产生,北京经济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以人为本、自主创新、生态文明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北京经济向高端化、知识化、总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和现代化的国际城市。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的改革实际上发轫于政治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之初,基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及发展民主的紧迫需要,加之第二代领导集体广泛的群众基础及他们对一些特殊问题的妥善处理,我们采取了立法有力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立法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发生了重要转变,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立法开始变得审慎、持重,三思而行。当前,妥善处理好立法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经济改革从1979年算起已经历八年多的时间。八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经济改革的三大突破上,即对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经济管理体制有了新的突破。 一、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突破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仅决定着改革的内容和方法,而且还决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探讨经济改革的理论依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有: 1.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二次革命。 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令人难忘的8月15日这天,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召开了一次“战后日本四十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讨论会是一次日中两国学者共同探讨战后日本四十年发展历程的  相似文献   

18.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回顾与今后改革思路徐柏园党的十四大以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稳定市场粮价为中心,并逐步向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粮食流通新体制迈进,取得很大进展。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一)“米...  相似文献   

19.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华东地区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八届年会讨论综述林珏1995年11月,下旬华东地区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在南京大学召开。这次年会讨论的主题是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中国的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将讨论中...  相似文献   

20.
胡述宝 《社科纵横》2009,24(12):15-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很重要任务,就是要科学对待和处理群体性事件,保持社会稳定。从历史的角度,重新梳理我们党六十年来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无疑对我们党当前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