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作为万物始原的毕达哥拉斯的“数”,一直被当作唯心主义的神秘主义而排斥,忽视了它对科学思想的客观影响和潜在价值,这是片面的。应该承认,毕达哥拉斯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数,在哲学上起过坏的作用,也使不少自然科学家陷入了只是一味地追求科学理论的数学形式美的科学唯美主义的泥坑。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毕达哥拉斯的  相似文献   

2.
认知计算主义在思想史上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传统就开始谈论灵魂的数学性质。近代以来世界观的变革,引导了心灵计算在两方面产生新进展:硬件主题方面,提出心灵的活动的机械论解释;软件方面,确立形式规则来刻画心灵的活动机制。虽然这些思想因直观和模糊而很快被主流唯心主义哲学所排斥,但在20世纪之后,却产生了重要的思想成果,尤其是在当代背景下,认知计算主义的前景获得了更多的期待。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美学史上,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了“美是和谐”这个古老的美学命题,从而开创了毕达哥拉斯美学学派。他认为宇宙是按着数的和谐规律运动的,同时给美赋予了数的含义,以至使后来的众多的科学家都相信自然界是按着和谐优美的数学方式设计的。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是和谐”这一命题的启发和引导下,后来的哲学家、美学家不断地发展、充实、扩大与完善这一命题,使它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即从原来研究宇宙的和谐发展到研究人的和谐,由原来的事物外部世界的联系推进到内在的和谐,即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在评价唯心主义问题上,长期来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对待朱熹的思想,也存在着简单否定的形而上学态度。在林彪、“四人帮”猖獗时期,实事求是地研究唯心主义,特别是研究象朱熹这样的被定为“大儒”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随时有抓辫子、打棍子、戴帽子之虞。这种状况,既影响哲学史的深入研究,阐明哲学史发展的规律,建立科学的哲学史体系,也不利于彻底批判唯心主义,克服唯心主义,锻炼思维能力。粉碎“四人帮”以后,尤其是在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界批判了极“左”思潮,思想得到解放,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们在评价唯心主义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发挥了能动性等等看来,它又为哲学发展提出了不少新问题,增添了丰富的新内容。尽管这些新问题和新内容是通过唯心主义认识路线提出来的。”所以,“所谓唯心主义在一定条件下起进步作用,实质上就包含作为哲学形态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社会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起进步作用。”(《人民日报》1980年8月18日王树人:《关于唯心主义在一定条件下起进步作用的问题》)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发挥了能动性等等,能归结为“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起进步作用”吗?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里面吸取的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进步作用”吗?这是一个不能不弄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所在的中唐时期,天命唯心主义严重存在,佛教唯心主义正当盛行。我们在考察柳宗元的哲学思想时,不仅需要考察他与天命唯心主义的关系,而且需要考察他与佛教唯心主义的关系。这样,才能得出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曾几何时,“唯心主义”成为一切错误的根源——教条主义、随心所欲、黑白颠倒都记在唯心主义的账上。反思中外哲学史,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待唯心主义:从本体论层面上观照,唯心主义在接融具体事物时,并不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从认识论的观点看,唯心主义首先注意到了认识的主客体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审视,唯心主义并不必然等于形而上学;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视察,哲学观念的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前导。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评价唯心主义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发挥了能动性等等看来,它又为哲学发展提出了不少新问题,增添了丰富的新内容。尽管这些新问题和新内容是通过唯心主义路线提出来的。”所以,“所谓唯心主义在一定条件下起进步作用,实质上就包含作为哲学形态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在一定  相似文献   

10.
1 笔者曾依据列宁的有关论述,提出用“感性唯心主义”、“理性唯心主义”概念来表述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形态。为了确立这一主张,笔者再述管见,以期引起理论界的关注和批评。 众所周知,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将世界归结为、统一于某种精神原因。应该说,唯心主义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唯灵论、观念论、唯精神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唯心主义只有一种形态,其不同表现形式只能是承认“创世说”的方式不同而已。然而,精神本体是时代的产物,它与社会进而与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价值取向、与时代思维方式之特点均有种种联系并深受其影响,从而使得“精神”偏重于某一部分或方面,使唯心主义精神本体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超越与陷落──遥观现代西方哲学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越与陷落──遥观现代西方哲学走向刘潼福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他们都标榜自己的哲学超越了传统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在我们的许多传统观点看来,现代西方哲学普遍地陷落了唯心主义。作为逻辑的判断,这两种结论都有自己的依据,很难以谁对谁错的...  相似文献   

12.
把思维和存在同一性说成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也未免太武断了。不要说它还可以作唯物主义理解,即使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也不一定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的  相似文献   

13.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之矛盾性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个矛盾体,一方面它似乎是一个秘密的宗派(教)组织,另一方面它却从事着最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活动。研究这个矛盾现象,对我们理解古代哲学和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有益处的。关于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毕达哥拉斯本人,我们所知甚少。我们只知道他早年生活在萨摩斯岛,后来才移居到南意大利的克罗敦,在那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所以,从这个意义说,在哲学上与米利都学派相对立的南意大利学派原本是从米利都学派发展出来的一个变种。当然,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于唯心主义一万年以后还存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存在唯心主义的科学论断 ,觉得是一个怪问题 ,难于理解。其实 ,只要认真分析一下 ,并不难懂。随着将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阶级的消灭 ,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和阶级根源逐步消灭了 ,但是还存在着认识论根源。这是唯心主义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第三章《分类·先验主义》中 ,批判了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阐述了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理。杜林抬出纯数学这张王牌为自己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辩护 :…  相似文献   

15.
在评价和对待唯心主义问题上,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不但不能战胜唯心主义,反而会使人们丧失对唯心主义的识别力、免疫力和战斗力,结果必然助长唯心主义的泛滥。只有用具体分析的态度,使得人们了解它,研究它,才能彻底驳例它。多年的教训,特别是十年浩劫中的事实,足以帮助我们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 但是,也不可以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去过分地肯定乃至于夸大唯心主义的历史作用。而现在的问题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人的本质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费尔巴哈在说明人的自然本质时陷入庸俗唯物主义,在说明人的精神性和社会性时又陷入唯心主义。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人入手,克服了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的矛盾,建立了科学的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之所以能够超越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理论,主要是由于实践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17.
<正> 把二元论哲学归结为唯心主义,这是我国哲学界长期流行的观点。我们认为,把二元论哲学简单地归结为唯心主义,进而把本来属于二元论的哲学家统统归类于唯心主义哲学家行列,不仅在理论上讲不通,而且也不符合哲学史上的事实。 首先,从理论上看,二元论同唯心主义并非等同,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哲学学说,分属于不同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意识在先,物质在后,前者派生后者;世界  相似文献   

18.
从现代西方艺术看黑格尔对艺术未来的预言何平,崔清明生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巨人黑格尔曾预言:艺术的地位将走向衰弱,艺术的灵魂将走向分裂,其精神最终将被哲学所代替①.他把艺术的发展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三个阶...  相似文献   

19.
简单化思维模式的谬误──从西方文论史的研究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化思维模式的谬误──从西方文论史的研究谈起刘庆璋一西方文论史研究中的简单化倾向首先表现为:以哲学观去推断文学观。因为一位文论家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就简单否定其文论贡献。柏拉图的文论被认为“只有反动作用”,柏拉图的“摹仿说”、“灵感说”等基本理...  相似文献   

20.
一 了解唯心主义哲学的認識論根源問題,是一个很重要的問題。因为只有提到認識論上去批判唯心主义,才能彻底揭穿唯心主义哲学在理論方面的錯誤实質。 旧唯物主义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对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特別是近代的唯物主义者,他們甚至是直接从这种批制中建立他們的理論体系的。培根曾把經院哲学(神学唯心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