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唐时期山东地区与日本、朝鲜之间的交流与往来高凤林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先进文明、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也是对外开放的国家,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空前频繁。山东地处沿海,天然港口较多,在对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与朝鲜半岛...  相似文献   

2.
隋唐时期制瓷业发展迅速,北方地区制瓷业发展较快的除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等地外,山东地区的制瓷业也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其生产的瓷器,作为商品,已具有内外销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隋唐时期巴人的汉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隋唐时期巴人在商洛、巴西、巴东等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及其汉化趋势。作者认为,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隋唐时期巴人的汉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4.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集大成阶段。佛教兴盛建立在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统治者的扶持及佛教自身发展等基础之上,这一时期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佛教的发展与兴盛。佛教徒所翻译佛经中含有大量与科技知识相关的内容,促进了科技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佛法本具的圆融无碍精神也成为隋唐时期科技发展的重要助力。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经过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过滤、转换和折射,在其可能范围内对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相应的推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管理思想发展中,隋唐是一个管理思想演变发展的重要时期。《隋唐管理思想》就是一部叙述隋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等管理思想的断代史,该著以隋唐两代作个案,对隋唐两代君臣甚至农民起义领袖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人才等方面的管理思想进行了系统综合分析,梳理并阐释其管理思想的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6.
三国至隋唐的巴蜀学术邓星盈黄开国巴蜀学术经汉代的兴盛之后,由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战乱不断而相对滞后。隋唐社会经济的进步,又使巴蜀学术有了相对的发展,并为宋代巴蜀学术的极大繁荣奠定了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巴蜀学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变幻无常...  相似文献   

7.
汉传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至隋唐时期,它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的曲折与反复。本文就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与世族大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所有制的关系及动态变化,以及“三武废佛”与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力图从理论上探讨二者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发展科举盛行,山东地区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由科举起家且长盛不衰的仕宦大家族。这些大家族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及山东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山东仕宦家族都留下了厚重的家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这些家族文化的精华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元时期的手工技术代表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顶峰,成为中国科技史的骄傲.但宋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光彩一直被隋唐和明清所遮掩.本研究以隋唐和明清作为比较对象,从区域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稳定程度以及价值情感等因素对手工技术的影响出发,定位了宋元时期手工技术在质与量上的突出性与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贾东荣 《东方论坛》2007,1(5):87-93
春秋末期,山东地区产生了中国古代第一个严格意义的私学--孔子儒学.此后一直到魏晋,山东地区在中国私学和整个教育事业中一直占据着领先和中心的地位,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山东地区之所以成为私学发源地,一是春秋时期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社会转型这一大环境的要求,二是山东地区文化底蕴丰厚,是当时唯一保存完好的周文化教育中心,三是孔子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人才优势、私学传统、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政治支持则保证了山东地区在战国、秦汉和魏晋时期仍然维持着全国私学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隋唐时期,淮河流域(含今皖、豫、鲁、苏、鄂五省沿淮 地区)的商业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商业交易活跃、市场扩大、对外交易兴起,商业利税成 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一历史现象曾引起学术界关注。本文重点阐述三个问题:1. 隋唐的兴商措施及其对淮河流域商业活动的正负影响;2、淮河流域 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及内在规律;3. 淮河流域商业中的新现象透视。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考 察与总结,力求探索淮河流域商业兴衰的内在规律,加深认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 从而为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 云南是多种经济文化叠合的边缘地带,又是外来民族与土著民族的交汇点。民族种属众多和自然生态环境复杂,不仅是云南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也是同一民族由于分布地区和生产力水平差异而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原因。云南西北接青藏高原,从新石器时期到战国初年,氐羌族群经过四川沿横断山脉河谷南下;滇南连接东南沿海和中印半岛,濮越族群溯澜沧江、红河、西江流域北上。战国以后,汉族(华夏)自东而来;隋唐时藏族自北南下;元朝明清时期,回、苗、瑶等族陆续西迁。进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探讨①戴志敏卢向南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相联系的活动,它主要是由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经济条件,也给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从而促使教育不断发展,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地区成为当时移民大潮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山东地区人口的大规模迁出和迁入,不仅对山东区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引发了当地文化风貌的重大变迁。其中最显著的影响表现在儒、释、道三教的发展流变及其地位的升降变迁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山东地区文化世家的外迁和佛教的冲击引发儒学传统的衰落。(二)山东地区文化世家的外迁和北方人口(尤其是少数民族人口)的迁入及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促进了佛教在山东地区的蓬勃发展。(三)山东地区文化世家的外迁和佛教的兴起,使道教的发展较之佛教的发展相形见绌。  相似文献   

15.
变"国家粮食安全"为"国家综合化食物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国家正处在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时期。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也是提高全民族科学食物营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阶段,是关系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相似文献   

16.
河南地区是中国古代佛教最为兴盛的地区之一。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洛阳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和发展 ,至隋唐时代臻于极盛。本文先就建寺、度僧尼、凿窟造像、佛事活动诸方面阐述了隋唐时期河南地区佛教的盛况 ,又从佛经翻译和佛学著述讲论、佛教宗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佛教东传朝鲜、日本等方面论述了隋唐时代河南佛教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最后从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了隋唐时期河南地区佛教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北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对科学规划首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北京商业发展现状,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商业发展应当围绕"品质"与"引擎"这两个主题词规划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丁建定 《南都学坛》2000,20(2):14-18
18 70— 1914是英国经济结构和经济组织的调整变化时期。英国的经济虽然相对衰落 ,但是 ,新兴的工业、畜牧业、服务业等经济部门迅速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和世界贸易仍居世界前列 ,促进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古代越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中原各国。勾践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措施,一度缩小了越国同中原其他国家的发展差距,达到了灭吴称霸的目的。然而,当时促进越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已经背离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趋势,同时越地落后的经济发展阶段、独特的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决定的越人“性脆而愚,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然,去则难追,悦兵敢死”的经济人格也限制了越国进一步发展,置身于时代前列的能力,这是导致越国霸业衰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治水在中华农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不同时期的治水活动都对农业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史前时期,人类治水活动催生了中华农业文明的曙光;夏商时期,我国沟洫农业和灌溉农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渠、都江堰的修建,形成了关中、巴蜀等灌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文明的发展;秦汉时期,秦始皇治水和王景治水,促使了我国农业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形成;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中下游成为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域;自隋唐开始,随着南方农田水利的迅速发展,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隋唐至宋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中华农业文明的根基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