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功利价值和超功利价值是教育价值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片面地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都是错误的。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教育的超功利价值被人为地贬抑了 ,存在着唯功利价值是从的倾向。教育要想实现历史和现实赋予它的应有价值 ,就必须正视教育超功利价值被人为贬抑这一现象 ,使超功利价值得到合理性提升  相似文献   

2.
非功利的追求合乎社会发展趋势 ,功利性追求则满足了社会的现实需要而成为普遍的社会行为。我们不能放弃非功利的追求 ,否则新一代建设者就不能在目前的社会困境中找到出路 ;我们也不能离开功利化的实现 ,否则人们的创造行为就失去直接的驱动。如何才能实现两者的统一呢 ?本文从鲜明地体现这一矛盾的教育领域展开解决矛盾的探索 ,以奠基说、迁移说、媒介说、潜力说概括了中外学者关于使培养心灵的自由教育与培养技能的职业教育实现统一的各种论述 ,强调非功利的追求要在探索其对功利实现的促进与变革基础上去贯彻 ,而肯定功利实现的意义要在非功利的追求所确定的新的价值观上去认识。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种新型的伦理,对其性质和特征的理解,凸现着其独特的价值认识原则。在民族生态伦理的和谐价值视野中,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又集中体现在价值主体与三个价值客体(即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思维客体)之间的关系。民族伦理通过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现于不同的价值领域,现代价值观念才会具有多样性、开放性。  相似文献   

4.
百年文论"功利与审美纠缠"的理论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文振 《南都学坛》2005,25(1):63-67
百年文论在文学价值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功利与审美纠缠".在这一理论表象背后,隐含着共同的"功利主义"文学价值取向.它实际表征着百年文论在文学价值观理论建设方面的某种残缺.面向中国文学的当代发展现实与未来的文论建构,应当在更为深刻的理论探索中实现文学价值观念的转变,建立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5.
年画功能的流变及其艺术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是我国绘画艺术的一个种类。年画的创作寄托了劳动人民祈福纳祥、避祸消灾和吉利祥瑞等意愿,具有功利价值和审美价值双重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年画也由世俗的审美功能向社会文化功能流变。  相似文献   

6.
现代产权伦理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伦理作为经济伦理的基础,是调节人们之间财产权利关系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是调整人们产权关系的一套规则体系。它通过不同的价值取向来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产权伦理的功利价值,促成经济利益最大化;产权伦理的道义价值,促使自利行为公益化;产权伦理的文化价值,促进物性文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这一既定事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变思路,从功利角度开展教学,因为这是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把功利问题作为一项教学内容符合心理学关于需要是行为动因的基本理论,能够有效开启道德人格培养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产权伦理作为经济伦理的基础,是调节人们之间财产权利关系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是调整人们产权关系的一套规则体系。它通过不同的价值取向来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产权伦理的功利价值,促成经济利益最大化;产权伦理的道义价值,促使自利行为公益化;产权伦理的文化价值,促进物性文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9.
人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调整实践活动的方向与方式,从而改变社会发展和文明演进的路向与前景。中国目前正处于以市场化、工业化和现代化为发展目标的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增加科学价值内涵,也需要增加人文价值内涵,以造成良好的能够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科学环境和人文环境。因而要坚持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双重导向,否则将造成失衡乃至畸形的社会文明。中国社会进步当然需要确立功利性价值观,但决不能拒斥非功利性价值观,在转型期应注重文化价值、精神价值、遵义价值取向,正确引导社会的价值评价,从而使社会发展同时获得物质文明的坚实的现实基础和精神文明的超越的理想品格。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在互联网络的普及带来了青年社会化的全球化、个性化特征的同时,还可能带来自我封闭、脱离群体、丧失现实感、不同社会间对立情绪以及极端的功利价值取向等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企业价值决策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要在多方利益主体的价值冲突中做出正确的抉择,它是一个涵盖多领域、多方面利益、多学科视角的复杂过程,企业价值决策的伦理基础自然成为制约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的核心难题。义务论、功利主义和美德伦理为企业价值决策提供了一般的伦理原则。但是,这三种伦理理论都无法单独解决企业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价值冲突问题,难以给出企业价值决策的合理方案。实用主义道德哲学从走向现实的道德生活、面向开放的道德过程、采用切实可行的道德方法三大方面,更适用处于复杂多变境遇下的企业价值决策。基于实用主义道德哲学的企业价值决策过程包括价值沟通、观点辩论和方案抉择三个阶段,它们构成了企业价值决策的完成过程,为企业管理者指出了价值决策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伯纳德.威廉斯在对功利主义后果论的结构分析中指出其责任原则的显著缺陷是冷漠与消极,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导致功利主义把价值赋予事态而忽视个人分离性,而过度的道德义务要求使个体与自身道德情感及行为相异化,破坏了行动者的道德完整性。虽然威廉斯的功利主义批判饱受质疑,但他对人性、品质的重视与对个人生活意义的关切,切中了功利主义的要害,敞开了走出现代道德哲学困境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终身德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应该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子系统。但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终身德育成为终身教育中一个被遮蔽的部分。终身德育总是有着内在的、植根于人性深处的诉求,它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必然性。终身教育只有凸显终身德育的重要性才能获得其价值合理性进而获得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台湾地区著名学者盛庆先生创立的统合效用主义理论是对古典功利主义的批评、继承和创新 ,这一理论与现代经济学有关“社会困境”和“社会偏好”的前沿研究相契合 ,也与伦理学有关“实然”和“应然”相互关系的研究相契合 ,是一个“统合”经济学和伦理学的跨学科研究。特别是盛庆 先生在统合效用主义理论中提出的“道德满足感”这一范式 ,可以在功利主义的基础上把经济学的最大化方法推演至人类整体行为模式 ,包括道德行为和利他主义的分析 ,从而为解决现代经济学逻辑体系的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功利主义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利主义的首要特征是:将快乐、安康、福利看成是唯一的善,因此功利主义被视为享乐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形态,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和相应的主要代表人物,功利主义有其致命弱点,但它的产生也有社会历史意义,它所提供的以整体和未来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快乐原则和感受性标准为内容的道德智慧,在当代应用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前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德育实践面临着时代挑战,如市场化进程中的物化倾向及其带来的精神困惑、教育的功利化趋向、社会价值观多样化、生存方式的虚拟化和数字化等。要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德育理论必须进行反思和创新。要深化对德育本质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确定高校德育目标,保证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改进高校德育的方法,推进学校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理性主义这一原子化的经济理性受到了来自实践和理论的多方挑战 ,而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行动是嵌入 (embeddedness)于社会结构之中的 ,互恕性与互惠性嵌入性决定了现实的经济行动。而要探讨其背后的社会伦理的深层结构 ,作为一种尝试 ,或许可以在中国先秦墨家哲学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思想中加以发掘 ,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观所阐发的正是基于道德的价值理性和功利主义的工具理性的结合。由此出发 ,互惠性与互恕性作为新经济伦理的内在基础才更具备了相当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石里克伦理学与功利主义伦理学从产生背景、基本理论、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比较研究.认为石里克的伦理学受到功利主义影响,具有功利主义倾向,但产生于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两种伦学反映着各自社会经济关系,因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在同是把快乐论作为道德标准的前提下,功利主义凸显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石里克强调社会利益主体的快乐;边沁、密尔始终无法圆满解决利己与利他的矛盾,而石里克较好地处理了"求快乐"与"利他"的关系;石里克采取的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比功利主义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对物种的道德考问是一种现代话语方式,它已成为当今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在自然界中,只有人是有道德的存在物。人把同情、善心给予非人存在物是人性之必须,并非出于非人存在物的内在价值或人的功利。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仁”为核心、重义轻利的伦理道德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而转换。19世纪中叶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传统的农村在破产,现代化的都市在崛起,新的阶级和阶层正在产生,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第一次重大的转换,即利益原则走向独立,经过功利主义的高涨,德性论开始复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第二次转换,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逐渐孕育生成,成为新型的文化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