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音义关系是训释词义不可忽视的切入点。声符不仅标记声音,也是探求词源的重要依据。文章以《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等辞书为主要依据,对"粦"声字进行考释,从而构建该组字的词族系统。通过分析所有从"粦"得声的字,得出"粦"词族主要沿"光闪"义和"紧密"义两个词源延伸,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规律性和层级性明显的词族系统。这一词族系统的建立也是"音义关系类聚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2.
羌汉语言接触形成的一组同源汉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交往导致语言接触。在此过程中,语言相互吸收或输出成分。就吸收而言,非汉语词汇成分进入汉语以后,汉字一视同仁地加以记录;使用既久,其非汉语色彩消失,当中一部分便循着汉语词派生路径孳生同源词,汉字又对这些同源词记录,出现了语言底层并非汉语而文字层面有汉语特征的同源字。古汉语中,"卢"字有黑义,来源于古羌语。垆、栌、、、鸬等字秉承"卢"字音义,形成了一组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同源字。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甲骨文、金文及<说文解字>等对字形的说解,再结合文献资料对"军"、"君"、"囷"、"屯"声字族进行了研究.认为"军"声字多有圜围义;"君"声字多有合义;"囷"声字多有围义;"屯"声字多有聚全义.  相似文献   

4.
浅谈《说文解字》中的亦声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亦声字分为会意兼形声字和形声兼会意字,前者亦声偏旁间是平等组合的关系,后者则有分化孳乳的关系。大部分亦声字都属于形声兼会意的类型,这种类型的亦声字亦声偏旁意义之间存在着同义、引申义与本义、区别字与假借字这三种关系。亦声字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对探索语源和揭示声义关系都有着重要意义,"右文说"对声义关系的探索在许慎的"亦声说"里已经萌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词义引申发展导致文字孳生词语分化的角度,分析了"辟"字和从辟得声的一组形声字,认为"辟"所表示的律法具有判分义,引申而有劈分义、推排义、偏邪义、盘旋义,进而分化孳生出一批以"辟"为声符的形声字, 成为一个通常称为"同源的古今字"的词族.  相似文献   

6.
"诛"字的本义是"责罚、责备",由"责罚、责备"义引申出"杀戮"。早在春秋后期,"诛"字便引申出了"杀戮"之义。但"杀戮"之义直到汉代才逐渐成熟并占据主导地位。"诛"表"杀戮"义兴起的缘由大约有三个:1.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具有绝对的统治力,往往君主的"责罚"被引申为"杀戮";2."诛""杀"二字的经常性连用,并逐渐凝固成词,促进了"杀戮"义的发展;3."责"字分担了"诛"字的一部分"责备、责罚"义,使"诛"得以专表"杀戮"义。  相似文献   

7.
运用声符示源理论,对分布于《说文解字》中的"且"声字进行分析,将从"且"得声的汉字按照语义系联为一个字族,探讨形声字本义与声符字"且"的关系。分析了《说文解字》中从"且"得声的所有汉字共34个,无一例外,都含有"增加"的意思。由此得出:"增加"义是声符字"且"的语源义。  相似文献   

8.
释“僅”     
刘环 《百色学院学报》2010,23(2):99-101
"值"在中古曾"多、馀、颇、甚之意",但在宋朝之后此义逐渐消失,"僅"仍表"少"义.文章从声符表意入手,系联同源词,探索其词源义,得出其声符"堇"是两个古字形讹变的殊途同归,僅的词源义为"少".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现代音义分析法论证了六组同源词,即:该与垓同源,词源义是具备;讓(让的繁体)、攘与禳同源,词源义是推;誉与举同源,词源义是称举;诐、皮、披、破、簸与铍同源,词源义是破析;诐、坡、波、颇、陂与跛同源,词源义是不正;讦、揭、楬和碣同源,词源义是高举。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甲骨文、金文及《说文解字》等对字形的说解 ,再结合文献资料对“军”、“君”、“”、“屯”声字族进行了研究。认为“军”声字多有圜围义 ;“君”声字多有合义 ;“”声字多有围义 ;“屯”声字多有聚全义。  相似文献   

11.
今"吉"多表示吉祥、吉利义,而在古代文献中"吉"还可有坚实义。对于坚实义,《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均未收录。"吉"有坚实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证据:第一,从字形看,"吉"从矢,而"矢"在古代有正、直之义;第二,音近义通,声符具有示源功能,从同声符字来看,以"吉"得声的字多有直、坚义;第三,坚实义与吉祥义具有相通性、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字形也不断地增多,形声字占绝大部分,形声字,即由形旁和声旁组成,从中不难发现,形声字中很多都会出现"声同义通"的情况,文章以从"包"得声的八十个汉字为主要研究对象,逐一探求其与"包"字字义的关系,结果显示,凡从"包"得声的字都具有包裹义和身体肿起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词作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音义结合体。声音有义,声近义通,是古汉语词族的基本规则,也是汉语词汇系统性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解析字形、解说语音,从"以事为名"的角度,解释了"仁、义、德"等字所表示的词的本义。  相似文献   

14.
"婁"字《说文解字》解说为"空也。从毋中女,空之意也",王筠《说文句读》认为"文不成义,不敢强解"。分析认为将小篆"婁"自下而上读作"女中毋",其意为女子身中空无一物。"秋"字《说文解字》解说为"禾榖孰也。从禾,■省声"。"婁"字究竟何解,"秋"字声中是否有义,容尝试解说,认为籀文"■"字,绘出了一幅禾穀成熟,蟋蟀鸣叫和大火流移的秋天图画。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中从“介”字得声的字共有17个,这些字在语音上都具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在意义上也具有相通的地方。从古文字来看“介”字的意义有多种可能,并非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那样“畫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古拜切”,它可能有小义、铠甲义、大义、间义等多种内涵。把从介得声的字进行梳理归纳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介”字的本义和更好地使用“从介得声”的字。在归类的过程中主要依据“右文说”的理论,归类之后进行比较发现“介”字具有反义字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释名》作为一部声训专著 ,它在汉语语源学上的地位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从语言学角度考证 ,它的声训大部分是可取的 ,这些可取的声训能够确定声训字和被训字之间是同源关系 ;能够援引方言证明词源 ;能够揭示上古语音系统、中古语音系统到现代汉语声韵系统的发展变化规  相似文献   

17.
释“异”     
对于汉字这样一种表意性很强的书写符号来说,由于其超时空性,其形体变化较音义来说是比较滞后的,这已成共识.因此,这更有利于根据文字的滞后性这一特点来探查字的音形义的发展源流和变化."异"的文献常用义为"不同",但"异"的词源义是什么,其命名的理据是什么,意义发生了哪些变化,"异"与"異"之间的意义何时转化、怎样转化,与"巳"、"已"、"昊"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说明和解决.通过对"异"在字典辞书中解释的考查以及对"异"古文献用例的梳理,试图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汉字字族的研究是对一系列以母文为发生源的同族字的研究。本文主要以"母文+类属标志"为理论基础,分析一系列以"官"为母文产生的同族字。把"官"分成具有"管理"义、"控制"义、"中空"义、"多、程度深"义的几组字,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金文中"■"及从"■"声的字或可表示选择之义,相关字也见于楚简,过去学者多主张读为"选"。通过对楚简中"■"用字习惯的考察可以发现,诸字读为"差",用为选择义,这可与典籍相印证。《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208号著录的王子■匕鼎,其中有"■其吉金"的内容,"■"也当读为"差"。  相似文献   

20.
殷墟甲骨文非王卜辞中多次出现一个可隶定作"■"的字,意为"疾病痊愈",已有研究者提出可能应读为"瘳"。但其释字为"纽"之说不可信。"■"字应释为古书中"纠绞"义的"缪、摎"等字的表意初文;有的字形还加注"帚"声。由此可以论定"■"当释读为"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