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所有制改革不到位,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不起来1.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互有联系的三项内容:宏观经济运行体制的改革,即从由国家指令性计划安排一切经济活动,过渡到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职能的转换;所有制改革。在这三项改革中,第一项进展明显,表现为指令性计划已大大...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它的木特征在于社会主义的国家计划具有指令的性质。指令性计划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基本标志,因为首先,计划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必然导致指令性计划。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计划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从生产社会化来说,必然导致实行指令性计划。社会化大生产有许多特点:一是各部门、各地区和各生产单位之间通过互相提供产品,形成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专业化协作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市场     
市场经济是纯资本主义的现象,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产物这一错误的根源是意识形态对抗。然而,在20—21世纪之交,市场和以改善生活条件为目标的社会计划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实际上是最有效的经济。今天,不应当把改革、向市场过渡理解为社会主义的崩溃。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处于经济演变的这样一个阶段:只要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资本主义的某些优点,它们就能够在自己的发展中完善市场。这就是社会市场经济、有人情味的经济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也就是说我国经济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调节手段而不是通过计划调节手段来实现。一般而论,经济资源的配置手段并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在基本经济制度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选择最适合国情的资源配置手段。通常资源的配置可以有二种状态,一是计划机制,主要是通过行政由各级政府下达指令性计划去配置资源;二是市场机制,主要是价值规律去调节资源的配置;三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机制,通过行政和经济的手段相互配合去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  相似文献   

5.
市场与计划各有其长短,应该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该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单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存在着一般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内在矛盾,这是当前严重腐败现象产生的经济根源。面对市场经济引发的个人利己主义价值观,应该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6.
经过15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正在转换,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迅速扩大,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新的革命。要处理好市场基础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渐进式改革又要取得阶段性突破,建立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7.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既把经济搞活,又不使宏观失控。而目前情况下,要控制好宏观经济,必须实行三位一体的联合经济机制。即价格,税收、利率三种机制形成经济控制过程的一个机制链,集中控制统一运用,因为: 1.在计划控制中,由于指令性计划控制的范围要逐步缩小,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解部分将相应增大,从而经济杠杆的机制作用和范围也将扩大。 2.指令性控制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只是控制一部分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和关系全局的一些重大经济活动。其次,它只是一种指标控制,而不是过程控制和最  相似文献   

8.
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效益,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及早实现计划与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迎接我国关贸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其本身就会存在着能够本能地实现自我控制的能量,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运行,使其不致越出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所必须遵循的轨迹和应有的行为规范.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即市场机制相联系的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功能,是来自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制约,即企业在实现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时,必须承担由积累与发展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与损失,并在必要的时  相似文献   

10.
<正> 过分夸大计划的作用范围和作用能力,也许是我们过去的经济思想中的一个突出的错误。然而,这种对无所不包的全面计划的错误迷信,又是和我们对自觉性的正确追求联系在一起的。毫无疑问,社会主义社会标志着人类活动进入一个更加自觉的新阶段。而自觉运用社会规律则意味着把支配社会生活的那些客观的、异已的力量置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这很容易使我们不加深究的相信:社会主义经济计划必须是指令性的,因为只有指令性计划才能把社会上各种相互冲突的意志统一到一个唯一的意志之下;理想的经济计划应该是全面的、彻底的,因为那才表明我们的活动的充分自觉。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文化与市场关系的几个问题丰子义先生在1994年第7期《哲学研究》上发表文章,论及了关于文化与市场的几个问题。(1)对文化发展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问题,作者认为,文化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但这种适应并不意味着文件完全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2.
计划与市场经济理论,在国际国内争论几乎近一个世纪。人们过去一直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作为两种社会制度的根本区别。小平同志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突破了陈规认识,开拓了理论新境界,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划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过去对市场与计划理论的认识和变化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经济由单一的计划经济转变成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其经济运行机制必然要实现由单一的计划调节向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转变,这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但也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目标模式应当是一种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其经济运行机制是单一的市场调节机制。究竟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及控制机制是单一的计划机制或单一的市场机制,还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两者结合又如何去调节经济运行?这些都需要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认真地去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而劳动力成为商品、又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但传统的观点,是把劳动力的商品交换看成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因此,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也就成为区别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根本标志。劳动力成为商品会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关系,是否等同于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随着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15.
党报经营思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处于新闻工作龙头位置,肩负着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发展情况的党报,也开始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反映了党报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运作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当然,这种不适应,并不是否定了党报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必然滋生以自由选择为基本特征的受众群体。这就使新闻受众市场的竞争成为现实。我们必须直面党报在走向市场时所面临的来自各方的压力和不可避免的挑战。在实…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为此,就必须充分发挥竞争的功能,运用竞争机制,促进优胜劣汰,协调供求关系,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然而,在市场经济中,这样一种有效的竞争必须由相应的竞争秩序来予以保证。没有一系列关于竞争关系和竞争行为的规范,就象一场没有任何规则的体育比赛,其结果只能导致混乱。因此,建立和维护竞争秩序,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相似文献   

17.
冯秀珍 《创新》2008,2(3):68-71
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和微观性等特点,计划经济具有自觉性、事先性、宏观性等特点。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既对立又统一,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能使经济更好地发展。当今中国的经济运作偏重市场,应重新审视计划的有益之处,针对市场经济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加强计划手段。这种计划手段不同于毛泽东时期的计划经济,它是一种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计划经济。市场、计划及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以市场为前提,计划为补充,并辅之以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将消极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8.
实行计划经济的思想来之于马克思,是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无政府状态。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与生产关系发生对抗性的矛盾,最后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因此,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将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各国实行计划经济都是照搬马克思的理论。一般实行的都是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过分集中的指令性的统一计划制度。国家机关是全部经济生活的主体,企业的经营活动完全受制于上级下达的指令性计划,计划无所不包,指标繁多,实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意味着新旧经济体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发展还是排斥商品——市场关系;新旧经济运行机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运用还是排斥市场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计划调控下,大力拓展商品——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人们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概括为市场取向的改革。当前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把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引向深入,正确处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调控方式的转换呼唤着调控主体的转换1.1 我国原有的国民经济调控体系是按照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的,计划部门是调控主体,指令性计划是主要调控工具,形成了“计划点菜、财政会东、银行出纳”的基本格局。这种管理方法不能适应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基本的思路是,从承认企业本体出发,向着“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方向转换,实现调控方式的间接化。1.2 调控方式的间接化转换,不可能脱离调控主体的转换而自我实现。因为:第一,在国民经济管理中,计划、财政、银行等手段都具有内在的功能和作用机制,适合于特定的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