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社会学科,不但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广泛的应用,所以如何教好语文就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目前存在一种语文教师教不出兴致,学生越学越没劲。结果师生双方对“语文”的烦、惧情绪与日俱增。语文成绩不见提高。笔者对新形势下语文的教与学有一些看法。在这里浅谈一下:  相似文献   

2.
“语文”即语言文学。看起来似乎很平常 ,易懂易解。教学语文不就是告诉学生说说话 ,写写文章么 ?即使是非专业的教师 ,也能担当此任。可是 ,如果稍加分析 ,琢磨起来 ,那还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可以从字面上这样理解 :“话”要说得有文彩。“文章”要写得象说话一样流利、畅达 ,则切中了语文教学的要害 ,要想教好语文 ,就得告诉学生把“话”说好 ,把“文章”写好 ,这就是语文的教学任务 ,也是最终目标。教育界的老前辈、语言学家吕淑湘说得好 :“教是为了不教”。其涵义就不仅是教学任务或目标了 ,还将意味着采用什么教学手段和方法 ,培…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中,常见好心的教师四处出击,疲于奔命;苦读的学生穷于应付,捉襟见肘,同行们慨叹,语文书越教越厚,练习试卷越做越多,但仍然“尖子”拔不出,“一般生”没兴趣,“双差生”被“遗忘”.如何“提优补差”上水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精讲巧练三方面提出对策思路,对这一难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发展的不平衡性,收效的不一致性,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原因在哪里?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来说,“教而不导,导而不入”,“教而不得其法,导而不得其门”,加之,教学上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障碍着教与学的深入进行。于是,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应有的训练,自学能力也难以得到应有的提高,“教是为了不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如何促进教学由“讲读——导读——阅读”向“模仿——转化——生成”过程优化?‘如何体现“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结构的互化?这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中学语文教学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基本设想,有赖于以上诸问题的解决。而强化《大纲》意识,全面提高能力,即全面深入地学习贯彻语文新《大纲》,是摆脱语文教学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作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这一思想的领悟和应用:“教”好语文基础,为“不教”奠定基础;“教”学习语文的方法,“不教”也会自学:“教”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不教”也能自觉。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因此,“言”与“意”的互转便是语文教学的内部动力。这就给我们研究和认定语文教学中若干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明快的“武器”,为实现语文教育的科学化和高效化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最近开封市教育局、我院中文系联合举办学术报告学,语言学家张志公教授应邀到会讲学。 张志公教授以“学好语文、教好语文”为题,向开封市中学语文教师和我院中文系师生两千多人,讲述了学好语文、教好语文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系,阐述了当前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强调要批判地继承过去语文教学中的传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主张教师少讲、精讲的呼声不绝于耳。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老师不要做说书先生。讲课文,课前空讲一通之后,接着又句句讲,段段讲,越讲越起劲,学生越不动脑筋。自己不动脑筋,怎么会得益呢?所以要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之处才给说一说。”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三个字:少而精,少讲、精讲,讲的要击中要害,学生不懂的地方给他讲一下,点一下。”然而,到底怎样“说一说”,如何“点一下”,从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教师还是心中无底的。本文所阐释的“一线串珠”式整体阅读教学法,就是一种“说一说”、“点一下”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 ,语文教学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实验 ,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本着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 ,拓宽了语文教学的途径 ,努力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使语文学习更有效。怎样更好地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呢 ?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拓宽教材“教”语文1、用好教材 ,发挥课本功效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学科课程 ,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获得系统的语文知识 (包括文化知识 )和语文能力 ,受到思想…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不久前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指出:“教育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指南,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方向。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出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这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界越来越多的同志都在围绕这等重大的命题,孜孜不倦地虚心探索,苦心试验。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师可能都碰到学生提这样一类的问题:“语文应当怎么学?学些什么?”有些时候,甚至老师也会产生这样的困惑:“语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教些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过多,教师的“教”取代了学生的“学”。因为“教”得过多,学生只需机械地记忆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误解,认为学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记记,课后读读背背,用不到多思考,这样自然就会出现学生不知道语文如何学、学什么的难题;老师由于过多地包办,一轮一轮,反反复复,也容易形成一种固…  相似文献   

13.
我国语文教学研究的方向是从抽象的纯理论和局部行之有效的经验走向全面的科学化。当代边缘科学的发展,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结构论、相似论、创造论,特别是思维学的飞跃,开拓了语文教学研究科学化的光辉前景。八十年代以来,语文教学研究以“软科学”的地位综合运用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把过去属于“思辩”范畴的层次逐步提高到属于“公理”性质的高层次。因而,语文教学研究的全面科学化就成了九十年代探索的主要命题。所谓语文教学研究的科学化主要是指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齐白石画虾,郑板桥画竹,寥寥数笔,着墨不多而形神活现。用郑板桥的话说,这叫做“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教学也是一种艺术,语文教学尤其需要精研教学方法。孔子倡导的“启发式”,苏格拉底发明的“产婆术”,夸美纽斯提出的“少教”、“多学”.叶圣陶主张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都强调执教要有方,治学要有术。因此,研究教学方法十分重要。说到教学方法,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确是事实,可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似乎不应该怕难  相似文献   

15.
我在讲《井冈翠竹》这课时,对“精讲多练”作了些尝试,尝到了甜头,有了些认识.“精讲多练”是不是一个单纯的方法问题呢?当然不是.它对老教师来说,更多的是一个“教风”问题,是思想方法问题.教学教久了,常有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中,不是讲应该讲的,而是教愿意教的,随心所欲,精粗毕陈;或则“灵感”一来,又常一泻八百,离题千里.加之,学以致用的观点没有牢固树立,堆砌知识的毛病依然存在,于是便大雨倾盆,既多且杂了.怎样才能做到“精讲多练”呢?  相似文献   

16.
多渎多写是我国千百年来教学语文的传统经验,一向被认为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或原则。可是,近年来,由于研究语文教学的现代化、科学化,多读多写所受到的非议便多起来了。有的认为:多读多写虽然“是有效的,但它是不科学的”。这种传统经验,可以用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却不能用以  相似文献   

17.
一、背景继《北京文学》1 997年第 1 1期刊发了一组文章 :一封家长的信“女儿的作文” ,一封老师的信“语文教学手记”及编者按 ,从此在中华大地上引发了一场风风火火的有关语文教学的大讨论 ,《中国青年报·教育导刊》、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等媒体相继发表或转载系列文章 ,如《误尽苍生》、《我们失去了什么 ?》、《语文教学是在绝望中挣扎》等 ,纷纷对语文教学提出批评 ,尤其对语文教学质量如此低下痛心疾首。业内界人士也为之反思二十多年来语文教学的历程 ,探究语文到底该怎么教 ,语文到底该如何学。无庸讳言 ,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诸…  相似文献   

18.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关键在于教学要得法。怎样才能得法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教中多引。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讲得很清楚:“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如果我们按叶圣老的话去做,注意引起兴趣、引发思考、引导自学,亦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求取知识,从而使他们在“智力的阶梯”上一步一步向上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科性质和学科教学目的,是语文教学实践中要研究的一对重要范畴.科学地把握二者的关系,对语文教学实践科学化和理论研究科学化,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至今,语文教学界仍然普遍认定“学科性质决定学科教学目的”.《当前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意见综述》概括地反映了这种普遍认识,它指出:“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确定.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目的任务之所以分歧很大,都是由于对语文的学科性质理解不同而造成的.”《综述》旨在强调“学科性质决定学科教学目的”这个观点的指导作用,其实它在客观上却披露了这样一个事实:对学科性质、教学目的的认识,长期存在意见分歧.仅仅这个事实本身,便对该观点的指导作用打上了一个问号.作为学科性质  相似文献   

20.
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作文,是学习语文综合训练的主要手段。作文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选择有效的途径在“学法”上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呢?我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收效还是不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