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东 《老年人》2003,(2):6-6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之后,中共中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开始“西征”,也就是后来被称为举世闻名的长征。当时,陈云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10月20日,他率领担任后卫的红五军团十三师,最后离开江西苏区,从赣南的于都河向湘西挺进。 长征路上,陈云参加了于1935年1月举行的遵义会议,他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  相似文献   

2.
作为红军后代,我曾多次听父亲讲过红军长征的故事。2014年是我的父亲诞辰100周年,抚今追昔,我更加怀念已故去的父亲,更加缅怀为新中国诞生英勇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无数红军指战员。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也献给与他一样把生命献给共和国事业的人。  相似文献   

3.
钟兆云 《老年人》2003,(3):38-38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感慨地说,没有军委二局,就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半个世纪前,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壮举。美国记者斯诺据此完成了著名的《西行漫记》,日本学者冈木隆三也有《中国革命长征史》传世。而在我国,虽然回忆长征的文章数不胜数,但却没有人对这段“家史”进行全面的记述。直到《中国红军长征记》问世,才有了第一部由中国人写成的长征史。该书的作者就是现年71岁的老人郑广谨。郑广谨本不是作家,也未曾投身红军长征,他能完成《中国红军长征记》这部煌然巨著,有着极为艰难的跋涉和攀登。1930年冬天,郑广谨出生在皖南绩溪一个大山沟里,因为家穷,他只断…  相似文献   

5.
在红军中,张琴秋并不是惟一的女性,还有邓颖超、蔡畅、刘英、贺子珍、钟月林、邓六金等,也都参加了长征,但她们从事的大多为机要、秘书及党团妇女工作,没有在红军作战部队中任高级职务。  相似文献   

6.
半开的花朵     
一位红军女战士在一次战斗中和部队失去了联系,而且她打光了子弹。就在这时,她被一个国民党男兵发现了,他用枪口对准了她,让她投降。女兵视死如归。男兵动了恻隐之心,他望着女兵说:“给我做老婆吧,我可以不当兵了,和你过一辈子。”  相似文献   

7.
陈卉 《当代老年》2006,(12):32-33
“让历史告诉未来” 雪山、草地、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环境、纷繁的战事、伤病的折磨…… 至今,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空间有多少年轻的生命倒在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更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经历过长征的人们又有多少长眠在日后漫长的革命征服中,即使今天健在的老红军也已到了生命的暮年。英雄老矣,然而正是这些逝去的活着的英雄们,为改变中国的命运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书写了—部大气磅礴的红色史诗。历史不能忘了他们! 为纪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本刊特别策划:寻访健在的红军长征亲历者。让广大读者和这些老红军战士—起重温7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相似文献   

8.
贺吉元 《老年人》2003,(5):34-35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美两国关系严重隔绝,美国学者本杰明·施瓦茨却一头扎进故纸堆里研究起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和毛泽东的关系来。各类资料浩如烟海,他仔仔细细翻阅,在1930年第14期的《国际新闻通讯》上,突然发现了共产国际为毛泽东发的讣告。他如获至宝,将全文摘抄了下来。在这则“讣告”中,共产国际以极其沉痛的语气宣告:“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而在福建前线逝世。”讣告不无惋惜地说,“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并指出,“作为国际社…  相似文献   

9.
雁南 《老年世界》2011,(2):10-11
一个人建一座山洞红军博物馆,这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然而,四川一位花甲乡村教师却做到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呕心沥血20载,走了相当于四次长征的路程,前后投入十多万元,负债数万元。在罹患绝症的情况下,他依然为建成全国最大的山洞红军博物馆而奔走着,他说,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宣扬伟大曲红军精神——  相似文献   

10.
陈卉 《当代老年》2006,(10):28-30
“让历史告诉未来” 雪山、草地、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环境、纷繁的战事、伤病的折磨…… 至今,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究竟有多少年轻的生命倒在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更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经历过长征的人们又有多少长眠在日后漫长的革命征程中。即使今天健在的老红军也已到了生命的暮年。英雄老矣.然而正是这些逝去的活着的英雄们,为改变中国的命运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书写了—部大气磅礴的红色史诗。历史不能忘了他们!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本刊特别策划:寻访健在的红军长征亲历者。让广大读者和这些老红军战士—起重温7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相似文献   

11.
陈云二三事     
吴志菲 《老年人》2006,(2):38-39
“赵小米 徐步枪”陈云说话亲切随和,风趣幽默,他与身边工作人员的关系也很融洽。1982年,赵天元调到陈云身边做保卫工作。那天,陈云看出他心里紧张,就问他的名字,然后风趣地说“:赵钱孙李,天元(圆)地方。”又问籍贯,赵天元说是河南沁阳。陈云马上说“:你们老家可是产小米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长征开始时。受命为红五军团的中央代表。担负殿后掩护任务 1934年,在第5次反“围剿”斗争中,红军屡战失利,形势日趋严重。中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  相似文献   

13.
张家界 ,人杰地灵。这里是开国元勋贺龙元帅的故乡 ,也是红二方面军的根据地。当年成千上万的健儿从这儿追随贺龙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如今回到家乡安度晚年的老红军战士已经屈指可数了。龙年初始 ,我们有幸拜见了几位“老革命”。在桑植县城西 ,有一个依山傍水的院落 ,老红军战士肖瑞林就住在这里。86岁的肖瑞林 ,经历传奇 ,德高望重 ,满城都流传着他的动人故事。他1934年参加革命 ,1936年入党 ,是跟随贺龙长征到达陕北的老红军之一。他自豪地说 ,在所有的长征队伍中 ,贺龙的二方面军减员最少 ,出发时1万余人枪 ,抵达陕北时还是1…  相似文献   

14.
正周恩来说,当初是立三把自己从草地中抬出来的,现在要送他这一程。过草地时,红军官兵为援救同志宁可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其中,红军将士抬着重病的周恩来过草地的故事就更为感人。那么,具体是谁把周恩来抬出草地的呢?长征中,周恩来工作特别忙碌。杨尚昆曾回忆  相似文献   

15.
王增勤 《老年人》2009,(4):44-45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未能打破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及后方机关8万余人,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长征之初,红军很顺利地通过了蒋介石的粤北第一、二、二三道封锁线,但深入湖南腹地后,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发生了惨烈的湘江之战,损失惨重。红军为什么能几乎兵不血刃地顺利通过前三道封锁线?  相似文献   

16.
1935年5月上旬,红军攻占会理县城。部队在会理附近休整几天。在此期间,在红军高级领导层中泛起了一股波澜,流传说毛泽东指挥红军不行,要求撤换领导。凯丰甚至指着毛泽东的鼻子嘲讽他:“你懂什么军事?至多读了几遍《孙子兵法》!”林彪也是要求撤换毛泽东领导权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孙宝根 《老年人》2015,(1):35-37
红军长征在湖南经过的地域广、影响大。湖南既是红六军团西征的落脚点,又是红二、六军团长征的出发点,更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起死回生的转折点。红六军团:浴血开道挺进湘西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大“围剿”。在共产国际派驻中共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领导和王明“左”倾错误指挥下,中央苏区第五次  相似文献   

18.
他,13岁参加红军,人不及步枪高;他,长征两过雪山草地,拖着马尾过沼泽,掉队后独自爬过沪定桥;他,随西路军血战古浪,枪林弹雨成血人;他,在炮火中翻译西安事变电报;他,被俘后忍辱负重,逃脱魔爪千里乞讨找红军;他就是钟发镇,一个充满传奇的老红军。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带着崇敬之心,记者来到了兴国县长冈乡钟发镇的家里,年过九旬的钟老愉快的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兴国县党史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钟发镇是现在兴国县参加过长征唯一还幸存在世的老红军了。今年92岁了。钟老伸出指头向记者比划着数字,现在眼睛看不清,耳朵听不见,腿脚也不灵了。记者眼前的钟发镇,是位身材瘦小的慈祥老人,虽然行动不  相似文献   

19.
谭燕  郑华生 《老年人》2003,(3):24-25
今年87岁的蒋文模,是如今健在的为数不多的老红军战士之一,他十几岁就当红军,与人民军队结下了不解之缘。提起他一家四代当兵报国,蒋老深有感触地说,当年是当红军的父亲指引他加入革命队伍,他是红军战士,同时又是红军的后代,理所当然要关心和支持人民军队建设,把子孙后代送进部队,担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2002年12月,蒋老的孙子蒋典飞又穿上了军装,成了这个家庭的第六个军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贺龙在湘鄂西闹革命,湖南省石门县所街乡柳仕坡村的贫苦农民蒋南庭领头“闹红”,当上了乡农会主席。后来,他参加红军,是威震敌胆…  相似文献   

20.
1934年秋天,毛泽东带领红军在长征途中路过江西章水县一个叫杨林坞的小村子,百姓们对红军的到来非常欢迎,纷纷跑来问候,几个有文化的乡亲还跑到毛泽东面前讨论古代诗词. 其中一个姓刘的乡亲没读过几年书,却非常喜欢卖弄,他对毛泽东说他也能写一首好诗,毛泽东说那不妨即兴来几句.姓刘的乡亲听毛泽东这样说,就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写下了一句: "柳絮飞来片片红".可是刚写完,一旁的乡亲们就前俯后仰地笑了起来,那姓刘的乡亲更是面露愧色,急得满头大汗,不知道如何继续往下写,为啥?柳絮是白色的,哪会出现"片片红"的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