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蛇”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斌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47-51
用《说文》释"巴",无论将其释为"虫"还是释为"它",指的都是一种毒蛇。根据《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记载考证,笔者认为"巴"的本义指"五步蛇"。这种蛇起初被巴氏务相及其先祖奉为氏族图腾,后来随着巴人迁徙,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巴"逐渐演变为地名、族称和国名。 相似文献
2.
3.
成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1)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语词分册》认为出自《史记·商君传》,并引“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为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合订本)及197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则认为出自《战国策·秦策一》,并引“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道不拾 相似文献
4.
5.
赵光育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Z1)
60年代美国文坛上,一些原先属于不同派别的作家,在某个十字路口逐渐接近了。他们的创作风格一时间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统一:单维性的人物性格,人物与感情被有意地割裂;滑稽、怪诞,对悲剧材料异乎寻常的处理;散乱、分离的叙述结构;对现实不可靠性的清醒认识及超脱的观望;不分善恶,功无利的模仿、嘲笑等等。这部分作家的创作引起了美国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1965年,弗里德曼编辑出版了包括他自已在内的十三位作家的作 相似文献
6.
王小恒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65-68
文章借助寓目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对"浙派"这一概念的指代对象和历史变迁做了较系统梳理和挖掘,探究作为诗歌流派的"浙派"与文化史上众多"浙派"指代对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为深入研究浙派诗人群体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1986年1月7日,《中国商业报》四版宛人撰《为什么把买卖人称作商人》一文认为,周朝灭商后,“商人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便纷纷重操旧业,到各地去做买卖。……久而久之,便在周族人心目中形成一个概念,即跑买卖的人都是商族人。后来,慢慢地‘族’字也去掉了,简呼为商人了。”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罗建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2):67-70
本文通过"社"和"区"的语源追溯,结合相应的心理原型,分析社区的本质属性,由此揭示社区原型.其中,"社"是大地的本源,人的心性的归属地;"区"是社区政治人的实现形态,体现了社区的内在动能(驱)和主导力量(枢).在此基础上,把社区理解为类似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一种原生态的政治.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现象较为普遍,它危害着我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急功近利的根源与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建国后的极"左"思潮、现今社会经济转型中的新问题以及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急功近利的远渊近流,使人们更多的关注这一社会问题,将有益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尤红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
“编辑”这个词,现代社会中使用的频率很高。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人在说:“他是出版社的编辑,”“她是电视台的编辑,”“我正在编辑一本书,”等等。书上有责任编辑署名,电视屏幕和电影银幕上也时有“编辑”的字样出现。“编辑”还是新闻出版系统一个中级职称的名称。但是,“编辑”的确切含义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研究编辑学,总先得界定“编辑”的含义,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看来,我们必须先沿着历史的足迹,寻根溯源。 相似文献
11.
龙江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在我国考古发掘中曾发现有一种被称之为“饕餮”的动物纹样,这种纹样多发现于商、周的青铜器上,其形状怪异,往往为巨睛、咧口,口中有獠牙或锯形牙,额上有立耳,前肢为肉翅,看似不象某一类具体的动物。多年来,众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略带神秘色彩的怪异图案... 相似文献
12.
王艳红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4):102-104
"女红"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是几千年来古代妇女必须遵从的所谓"四德"之一.远从<周礼>开始,文献中就有与"女红"同义的词存在.可以说,中国古代妇女的日常生活史就是一部"女红"史.本文从"女红"这一语词的语素"红"字的读音出发,对同样读音且在这个义项上互相通用的三个词女红、女工和女功的出现作一时代考证,并且粗浅讨论其通用的原因,并指出"女红"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夏业昌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有人根据《正字通》“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谓始祖为鼻祖”,于是断定“鼻祖”一词来源于“生物学的学说”(见《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 其实,“鼻祖”一词的形成,跟生物学的学说无关.现代生物学从为:“不论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和人类,他们的早期胎儿的形状彼此极其肖似:大家都有一个显著的头部和一个伸长的尾部。头上有眼、有耳、颈部鳃缝明显可数。”(引自朱洗《生物的进化》122页)许多资料表明,人的胚胎,并不是先长鼻子。 现代生物学否定了“鼻先受形”说,那么古代“鼻祖”一词的形成,是不是人们以讹传讹,才创造这个词汇呢?也不是的。“鼻祖”一词早见于《汉书·扬雄传·反离骚》:“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服虔注:刘德曰:“鼻,始也。”颜师古曰:“雄自言系出周氏而食采于扬,故云始祖于汾隅也。”东汉的服虔、唐代的颜师古都未言及 相似文献
14.
王小恒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6)
文章借助寓目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对"浙派"这一概念的指代对象和历史变迁做了较系统梳理和挖掘,探究作为诗歌流派的"浙派"与文化史上众多"浙派"指代对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为深入研究浙派诗人群体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72-76
"淘气"的本义是指把体内阻逆不顺的气排导倾泄出来,进而引申为怄气、受气、吵闹、玩闹、顽皮等义。其同音词"咷气""啕气"中的"咷""啕"均为假借字。"淘气"与"动气""斗气"等词在怄气义上为近义词,并具有音近的关系,体现音近义通的发生学原理。不过,这一义项在清代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6.
额尔德木图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一关于额鲁特部的研究,是当前世界蒙古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额鲁特部名称的更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特定历史的发展状况。本文通过对“额鲁特”的考证,进而探讨一下北元时期蒙古社会的思想特点。“额鲁特”,清季史书曰卫拉特,是清时西部蒙古各部的总称。探讨“额鲁特”一名称的起源,有必要谈谈关于卫拉特史方面的有关情况。蒙古汗国初期,东从黑龙江西到额尔齐斯河,南从色楞格河北及叶尼塞河上游和贝 相似文献
17.
刘敬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狼狈”探源刘敬“狼狈”一词,无人不知,但对此词的来源,许多人则不甚了了,所以常可以听到“狈”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释“狼狈”云:“传说狈是一种兽,前腿特别短,走路时要趴在狼身上,没有狼,它就不能行动,所以用‘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相似文献
18.
19.
“说话”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兵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说话”是古代民间艺人讲唱故事的一门伎艺,探讨我国话本小说的发展,追溯“说话”的起源是其必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当前学术界对“说话”起源问题的探讨入手,着重论述了它在秦汉时代的萌生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尤其是对“说话”和古代优人的关系作了详尽的考察。资料翔实,说理有据,颇可启人新智。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