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完淳是明末的抗清将领.他十四岁束发从军,跟随父亲和老师参加抗清复明的斗争,在父师先后失败皆沉水殉难后,他统领江左少年继续战斗,直到失败被捕在南京授命.他以年仅十六的生命壮烈殉国,其英名业绩自当永垂青史.夏完淳也是明末的少年诗人,他天资聪颖,生而早慧,“五岁知‘五经’,九岁善词赋古文”,短短的十六年生命历程创作诗文近千首,流传至今亦有数百首.以至“授命”之时,“已经是近于成熟的一位诗人”,由此,文学史称他“一位少年爱国英雄”,“一个杰出的作家”;郭沫若也称“在中国历史上有夏完淳的存在,是一个奇迹.”他用年仅十六岁的生命在中国的历史、文学史上创造了一个亘古未有的少年的奇迹,谱写了一曲爱国英雄贯古今、串未来的光辉乐章.  相似文献   

2.
史册载:甘罗十二岁使赵,智令赵王割城给秦,被始皇封为上卿;霍去病十八岁从征,前后六击匈奴,解除了汉初匈患;王勃六岁能文,终寿不到三十,却早已为初唐四杰之一;夏完淳不仅幼有奇才,而且气节早熟,十五参加抗清斗争,十七坚贞殉国;……这些烁古耀今的历史人物,都是青少成名,说明了自古英雄常是出于少年! 史书与方志同时也载:吕尚七十岁辅周灭纣;崔林“少无名望”,后来官至鼎辅;苏淘“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结果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宋应星年过半百才发其震世之作——《天工开物》。  相似文献   

3.
夏完淳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诗人,集才士与英雄于一身.他不仅是明末云间派后进之领袖,就是在整个明末诗坛,他都是一颗闪亮的巨星.明清易代之际,夏完淳参加了抗清斗争,在残酷的现实中,他长歌当哭,渐渐摆脱了拟古习气,而呈现崇高一路的美学品格,诗格老成,得盛唐之伟丽.夏完淳少年英锐之气与老成之诗格相反而相成.夏完淳是有人气的英雄,并具有多元的情感世界.夏完淳是中国文学史上天才序列中的特例.  相似文献   

4.
梅花岭是明代知州吴秀用疏浚运河的泥土堆成的一座小山岭,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广储门外。岭上种有梅树,花发时“梅花如雪,芳香不染”,故名梅花岭。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殉国后,因尸骨不存,便把他的衣冠安葬在梅花岭上,故至今岭上还有史可法的衣冠塚。英雄与梅花争艳,梅花因英雄更香。从那以后,梅花岭和史可法的名字便连在一起了。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是清初著名的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明末遗民的家庭里,加上他又受了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学术思想的影响,因而他虽生于清初,却具有比较强烈的民族意识,对明末那些抗清志士爱国家爱民族的精神非常敬仰。三十二岁中进士以后,他曾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不料次年便“左  相似文献   

5.
为充分反映灾区少年儿童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高尚品质,用他们的感人事迹激励广大未成年人奋发向上、健康成长,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组织开展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主办单位确定50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候选人,于6月16日公布。  相似文献   

6.
尼克·亚当斯是海明威最初创作的自传性很强的形象,作者通过十几篇短篇小说描述了尼克从少年到成年的一系列成长故事。尼克作为"准则英雄"的雏形,他的预示性极强,研究尼克这一人物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明威作品中"准则英雄"形成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7.
“90后”,堪当大任的新生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决定评选表彰一批"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对象为四川、甘肃、陕西、重庆4省市地震灾区高三年级以下的未成年人。高三年级以下的未成年人也正是人们常说的"90后"。在一些人的眼里,"90后"属于温室中的花草。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一些孩子更是喝着可乐、玩着电脑游戏  相似文献   

8.
李定国云贵抗清,是一曲遗恨千古的悲歌。李氏在抗清的同时为什么要扶明?为什么酿成壮志未酬的悲剧?悲在哪里?恨在何处?如果我们仍循传统的模式,继续把注意力摆在个人品格和农民军活动本身去考察,不“把历史看做一个有联系的,尽管常常有矛盾的发展过程”,就不能拨开历史的云烟,作出令人信服的评述;如果我们从农民革命目的、农民阶级  相似文献   

9.
韩鑫 《中华魂》2012,(16):35-37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又作幼平、幼元),又字螭若、细遵等,人称石斋先生,福建漳州漳浦县铜山深井村(今东山县)人。他是明末著名学者、书画家、爱国民族英雄,世人尊称为"黄圣人",闽台人更尊称他为"助顺将军",供奉祭祀。黄道周少年立志苦读,博览群书;为官时直言敢谏,风骨凛然,为国为民,光明磊落;明清易代之际自请募兵北上抗清,因寡不敌众被俘,最终合生取义。  相似文献   

10.
自古英雄出少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少年、优秀少年。从他们的事迹中,可以折射出当代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沉着镇静、智勇双全的英雄本色;临危不惧、奋勇救人的崇高精神;坚强勇敢、顽强不屈的优秀品格;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的良好风貌;纯朴善良、心怀感恩的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既凝聚着民族的希望,也显示出人类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郑成功是中华民族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一生的英雄业绩 ,包括抗清与收复台湾两大部分。其收复台湾的英雄业绩 ,一是表现在捍卫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是为缩小台湾与大陆的差距奠定了基础 ,三是鼓舞和支持了亚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血性一生     
在阳光掠过发稍的一瞬间。我顿感热血沸腾……——题记 刘墉说过:英雄不出自少年,又出自哪里?少年不当英雄,又有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3.
何卓 《阅读与作文》2007,(12):12-12
有一个眼睛失明的少年擅长弹琴击鼓,邻里有一个书生过来问他:"你有多大年纪了?"少年说":15岁了。""你什么时候失明的?"  相似文献   

14.
一六四四年三月,大顺农民军开进了北京,结束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但不久农民军功败垂成,被迫退出北京。久居关外的满族王公贵族窃取了农民军的胜利果实。次年秋冬,大顺军与南明政权联合起来,进行了有名的“联明抗清”斗争。后来大西军也走上了同一条道路。“联明抗清”前后近二十年,对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景润是中国“科学英雄”形象的代表性符号,其建构体系是中国“科学英雄”形象建构理论的典型范式。本文从历史学视角出发,探讨陈景润“科学英雄”形象建构的起源;从核心要素、特殊要素与宏观体系三个层面阐释该形象建构体系的建构要素;从艺术创作的视角总结“科学英雄”形象建构理念指导下文学艺术、美术、舞台艺术与影视艺术中各类作品的表现形式;从社会学与受众理论出发,对当前中国“科学英雄”形象建构理念的革新进行阐释。陈景润的“科学英雄”形象建构在当前已经到了一个重新申明建构理念并完善和确立建构路径的最佳时机,如何继承和发扬“科学英雄”建构理念,将是学界要面临的一项系统性课题。  相似文献   

16.
自古英雄出少年。 美国著名的杂志《财富》评选出九六全美最年轻的十大华人富豪,雄居榜首的竟是年仅27岁的新移民杨致远。杨致远因创办美国国际电脑网络Yahoo(雅虎)而迅速致富。  相似文献   

17.
杨丽媪 《华人时刊》2006,(10):54-58
富豪,曾经给人的概念是应该和中年人、起码是而立之年者联系起来的;而“80后”,给人的印象是“垮掉的一代”,嬉皮文化的代表;然而,互联网却让二者联系到了一起。在短短三四年内,“80后”们依靠互联网,迅速完成原始积累,成为中国富豪群中最年轻的群体,证明了千古名训:自古英雄出少年。  相似文献   

18.
台湾地区"少年事件处理法"经历多次修订,内容丰富细致,关于性侵、毒品等少年犯罪(包括少年刑事案件及少年保护事件)及少年虞犯之处置原理与执行原则通过不断修正趋于合理和强操作性。少年偏差犯构成的存在多种可能因素,台湾近几年在大法官释字664号解释文影响下,少年虞犯处置作为亦发生改变,改变了之前对于少年事件处置过于严苛的作法。少年"司法"福利化的方向、增强辅导评估者的角色、修复式正义在少年犯罪之案件处理中愈形重要等将很可能是未来台湾少年"司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一声清脆的男婴初啼从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二楼一位名叫张秀华的产妇所在的产房里传了出来,婴儿初啼在妇幼保健院本不足为奇,但是这声婴儿初啼却唤起了整个医院的欢呼,甚至川、滇、鄂三省的欢呼!因为这个婴儿是试管育儿技术药物催生而出的爱的结晶:是中国两个兵种的部队向一位英雄母亲“预定”的未来战士:是22岁的英雄哥哥;壮美的生命和未竟事业的延续;是45岁母亲和46岁父亲在地震后重新看到的生活希望!  相似文献   

20.
“英雄形象”审美意蕴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古神话中的英雄特质深深影响后世英雄的形象塑造,具有“原型”功能。英雄形象的嬗变和大众期待视野的转变,造成英雄形象审美意蕴的缺失。英雄已不再是“文武茂异”者的专利,而是每个普通人的责任,应该从平凡人的生活中去诠释英雄的主旋律,从而提高受众的审美品位并实现英雄形象的“个性化”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