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当代“虎文化”研究越出母系氏族的下限而率多牵涉“虎图腾崇拜”,但在文明的历史中一直发生人与虎的交集,人们谈虎也必不脱离文明历史中的文化观念。汉典虎谭则与华夏文化密切相关,对于虎的称名与物性的认知出于独特的文化观念,虎被称为君、王、侯,乃是中国古代君主政治的投射,或谈虎而本《易》理,尤见精诣。在汉典虎谭中,白虎是一个突出的物象,本于星宿的虚构,对应天下的分野,具有阴阳、五行、四时物色以至礼制、军事、刑政、仪仗、建筑、音乐的关联,所谓驺虞仁兽也是本于白虎星宿分野的虚造。生肖虎更与人的生年维系一起,寅配虎和历法寅正,都以敬惕慎始相与为义。虎的威猛在华夏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军事假借,用为机构、制度和兵权的协约。至于虎暴害人,则以恶人化虎、为虎所杀用示惩罚,以除暴安民和自然平衡彰显德政,又以善恶相即说为义虎,多关三教,相与融通,不尽义理牵涉,究在山野寺观,僧道所居,人虎交处,虎事乃多。在文学与文化的维度,包括虎事的志异盖本阴阳、五行与扬攉大化,以史家的立场在“子不语”之外载录天人之际的无穷变化,形成基于子学的独特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汪玢玲先生开创中国虎文化学的基础上,评鉴了她的新书《东北虎文化》。指出《东北虎文化》与中国虎文化既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和发展,对龙腾虎跃、虎虎有生气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深刻的阐释与播扬;提示了虎文化的精髓,探索了自然中的人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部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对未来自然生命合理保护都会产生重大作用的书;对东北文化,特别是长白山议论旨一个历史性的贡献;从美学和哲学的高度,赞美、评价东北虎,充分进行了虎文化的审美。  相似文献   

3.
中国虎故事的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虎故事可分为斗虎型、化身型、义虎型和其他类型四大类。文章阐述了虎故事在中国的分布特征.认为中国虎故事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展示了多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及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并对后世的志怪小说和传奇小说起到了借鉴作用.还具有审美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4.
文章梳理了中国义虎型故事久远丰富的生活史 ,并比较中外相近类型故事的异同 ,在中国多民族文化的背景下思考这一类型的传承价值 ,认为中国义型故事的文化传承蕴含了三种文化意义 :虎形象在中国多民族文化史上具有特殊性 ;折射了中国文化“伦理中心”的特质 ;显示出早期中国文化吸纳世界文化进而改造、重构本土文化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5.
虎神话在中国许多民族中广泛流传,其中西南地区的材料最为丰富.西南地区虎神话的母题形态主要包括虎神、虎创世、虎生人、人虎变形、人虎婚、人虎争斗、虎报恩等.在民族融合理论观照下,该地区虎神话的成因主要受神话思维、族源关系、地域关系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从民族融合视野研究神话,其价值在于发现整体性的民族文化现象所体现出来的融合互动、协调发展规律,在于启示一种多民族杂居状态下的文化现象把握方式,在于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面貌与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化身型虎故事由两大核心母题构成,即“虎皮”母题和“虎文”母题。其中“虎皮”母题展示了下层文化主体投射在人生旅程中的祈福心理与巫术效应;“虎女”母题则呈显出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的畸要审美和生殖崇拜心理,透视了我国古老文化元素不朽的生命魅力与深远意义。对化身型虎故事的母题研究,进一步论证了中国虎故事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有一本名叫《瓦尔登湖》的书,美国人梭罗写的,被很多人当作经典,在各种所谓的必读书目里也是必有的一本。而通常的经典,也许是名头太响期望过大的缘故,有时候,反而容易让人失望。比如《瓦尔登湖》,怕是文化、地域终究不同的缘故,读来,总觉得是隔膜的,不能很好地深入进去。反过来,这本《大地的事》虽还未到达《瓦尔登湖》的经典高度,读来却更加亲切许多,其中的思想,也更好理解些,除了作者是中国人这个原因外,其思想与人生观也更中国恐怕是更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深厚文化中,有不少与“虎”有关的文化,在虎年到来之际,品赏一下虎文化亦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9.
事对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究其实质,它是“并举人验”即两件事对偶相叠的一种诗歌创作手法。从“事”的角度看,事对就是经过文化浸润或美学加工的用事或序事。从“对”的角度来看,事对就是一种具有历史深度感的对偶。事对“称名也小,取类也大”。事对浸染着中国重双崇偶的传统文化,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事对作为一种内蕴着中国文化的诗法不仅滋养着中国诗歌的创作,而且也传承着中国的诗学文化。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这种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法呈现出来以为当下诗歌创作所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多元一体政治格局下的文化传播理论视角,比较考察了西南少数民族和中原虎文化的信仰实况,认为虎崇拜是氐羌族群普遍的信仰习俗,西南各族群有关人老死后化为虎的传说,反映出远古先民原始宗教信仰的灵魂观。并指出在中华虎文化的民俗信仰体系中,西南少数民族的虎崇拜具有地方化、民族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精怪信仰是中国民间基层文化的重要内容。精怪叙事以其特有的个性与作为地方传统的精怪信仰密切相关。书面传统与口头传统在互动之中为中国精怪信仰和精怪叙事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封建地主经济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给予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深刻影响.地主与农民,特别是与长工、佃户之间的阶级对立,成为旧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在民间口头文学中,表现长工与地主抗争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文章系统而全面地考察了故事的各种异文,把这类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故事分为三个亚型,即"巧做活"亚型、"连环骗"亚型和"破难题"亚型,从叙事艺术与社会历史意义两个角度阐明了长工与地主故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巴人“白虎”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人崇拜白虎,白虎是其图腾、祖先、廪君,学者多有论述,然白虎更是巴人的武神,体现了巴人知兵善武、崇勇善战的民族精神。因其如此,巴人的白虎文化至为发达,成为巴人文化的核心构成之一,展示了巴人以白虎为载体的白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武当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地域风情的民俗文学,是武当道教思想传播与民众膜拜崇信二者互动的产物。武当民间故事的道教文化内涵表现为三方面:道教经典文本不仅在文学性方面为民间故事的创作提供了优秀范本,而且直接成为其母题和题材的源泉;惩恶与扬善是体现武当道教伦理观念的两种基本母题,反映了人们追求平等、弘扬正义的无意识心理;武当民间故事的审美人类学内涵体现了武当道教氛围中民众的审美文化心理。在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严重紊乱的当今社会,武当民间故事为无家可归的灵魂提供了一个诗意栖息之所,也为重构神性的形而上存在提供了某种可能。  相似文献   

15.
壮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壮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是壮族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栽体,充分体现了壮族的民族伦理文化特点.壮族民间故事《妈勒访天边》充分体现了壮族勇于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团结互助、乐于奉献、诚实守信、恪守诺言等民族伦理文化特征.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批判地...  相似文献   

16.
《浦岛太郎》在日本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典型故事,历史悠久。作为故事三个母题之一的异境访问说尤其引人入胜,并折射出日本人独特的海洋异界观。故事的产生反应了中日古代文化交流的痕迹,其变体与传承也反映了日本文化的独特性,该故事体现了日本人内心深处对海洋的眷恋与向往。  相似文献   

17.
季老《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作为关于对故事体裁做跨国、跨民族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实际上由比较文学牵连出另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学科:比较故事学。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论断是:1.认为民间故事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2.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相得益彰;3.汉译佛经应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4.应将国内各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5.应偏好"比较文学中直接影响的一派"。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们的"民间文化"所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媒体现场,它对于民间文化生存与审美空间的影响是巨大的。文章立足于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语境,详尽细致地阐述了以民间故事传说、民歌等为代表的传统意义的"民间文化"在遭遇新媒介后,其存在方式与传播途径的改变,旨在廓清媒体变革对于"民间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通过对新媒介语境中"民间文化"多维度的深入分析后,认为在当代媒体现场,人们应转变、调整对"民间文化"的固有观念和理解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民间文化"的生存途径和发展动力以促进"民间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半个多世纪以来,刘守华一直恪守“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艺术”这个学术观念,探索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文艺学的研究、比较研究、类型研究等等,以期从不同的通道切入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正是这一理念及其探索,把他的研究与其他流派、其他学人区别了开来。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来,他的学术视野不断扩大,研究方法逐渐从单一到多元综合,不仅打破了对民间故事学的文艺学研究,也打破了西方来源和背景的类型学研究,在多重文化纵横交错的历史背景上审视中国民间故事的构成演进,揭示各族民间故事丰厚的文化内涵与多姿多彩的艺术特色,从而以自己独有而深入的学术成就推进了国际民间叙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