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根据联合国公布的全球统计数据,按照同期的汇率计算,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我们在高兴之余也发现,中美两国增加值率的差距却在扩大,自2007年起,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一直在下降,而美国增加值率却呈稳步上升趋势。中美两国制造业规模与效益不同步的现象值得关注。一、中美制造业增加值率现状"十一五"期间,中美制造业增加值率差距呈现拉大态势,差距由2005年的7.4个百分点扩大到2010年的11.4个百分点。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变化过程,增加值率由2005年的26.0%上升到2007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较快发展,建材行业发展步伐随之加快,到2006年底青海省建材行业共有70家企业,从业人员达1.47万人,资产总额26.9亿元,比2005年增长1.4%;完成工业增加值7.4亿元,比2005年增长4.7%。已形成了水泥制造业、非金属矿采和金属制品业为主的建筑材料工业。2006年建材行业工业增加值达3.7亿元,利润864万元,已成为青海省四大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GDP、工业、房地产、物流、国际贸易和消费相关指标,建立其与制造业PMI的VAR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探究制造业PMI对经济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1)制造业PMI对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率有提前1个月的预测效应,对工业增加值、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率和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长率有提前2个月的预测效应,对PPI、国际贸易和CPI有提前3个月的预测效应,对GDP同比增长率有提前6个月的预测效应。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PMI对宏观经济、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的影响均是正向的,且影响效应逐渐减弱。制造业PMI对宏观经济的预测效应主要通过工业和物流活动逐步传递到其他经济领域。解释度方面,工业最高,国际贸易次之,再次为物流,房地产和消费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
戴翔等 《统计研究》2018,35(6):56-67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出口存在着名义增长和真实增长两种情形。面临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当前中国制造业名义出口面临“天花板约束”,而破除约束的路径之一就是依托制造业服务化提升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实现真实出口增长。本文利用WIOD数据库,在整体和细分层面上测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44个样本经济体2000-2014年制造业出口内含服务增加值。研究发现,无论是整体还是细分行业层面,以出口内含服务增加值为表征的制造业服务化有深入发展趋势,但中国在样本经济体中排名较为靠后。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与制造业出口内含国内服务增加值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内含国外服务增加值呈显著负相关。因此,破除出口“天花板约束”,依托制造业服务化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具有广阔空间和余地,也是可行的路径之一,但需要区分制造业出口内含的服务增加值来源结构。即通过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以弱化制造业发展对国外服务业的依赖,对确保上述路径可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增加值贸易视角出发,通过构建2012年和2015年中国区域-世界投入产出嵌套表,结合增加值贸易的就业投入系数,测算并比较分析了区域增加值贸易带动的就业创造、就业溢出和就业反馈效应。结果显示:考察期内中国区域增加值带动的就业效应主要源于国内贸易,且从发展趋势来看,对国内贸易带动就业的依赖程度在进一步上升;中国区域增加值贸易带动的就业效应多表现为就业创造>就业溢出>就业反馈,其中直接带动的就业创造效应开始减弱,间接带动的溢出及反馈效应成为区域就业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整合优化以内需为基础的国内价值链作为就业"稳定器",稳步推进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对接作为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产业升级和促就业的"助力器"。  相似文献   

6.
四川工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四川工业企业已达到31.2万家,工业增加值达到2512.6亿元。工业增加值是1978年的42.3倍。现状规模不断壮大1978年,四川工业企业仅3.2万家,工业增加值只有59.4亿元。1984年工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大关,1996年又跃上1000亿元台阶,到2005年全省工业企业已达到31.2万家,工业增加值达到2512.6亿元。2005年四川工业增加值是1978年的42.3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1992年四川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2.2%,超过了农业,2005年这一比重上升到34.0%。发展速度快速1978~200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1.5%,比同…  相似文献   

7.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面临重构和调整,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被赋予新的内涵。文章从中间产品和增加值贸易视角,基于WIOD数据库和WWZ模型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进行考察。结果表明:2008年以来,制造业国内增加值DVA和RDV比重上升,国外增加值FVA比重下降,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多环节生产的能力不断提升;2004-2018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度缓慢提升,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呈下降态势,但前向参与度上升,中间产品出口增加值占比提升;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在参与分工中价值链提升及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存在异质性的影响。资源禀赋和生产环节技术密集度差异影响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路径和地位;计算机光电设备、纺织服装等制造业前向垂直专业化(VS1)程度有所上升,从依靠进口中间产品逐步向生产中间产品出口国位置转化。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产生系统性冲击。本文基于ADB-MRIO2022数据库,应用前沿的有向加权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刻画2010—2021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特征、动态演化趋势和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增加值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化,并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一国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的区域化属性逐渐增强,其中美洲地区(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最为明显,美国正逐步分散贸易风险,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其主导的局域网络脆弱性,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过大,不利于以中国为主导的局域网络应对特定性冲击。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但在高技术制造业网络中还有进一步上升空间。发展数字经济在总体上有利于提高一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中对核心资源的控制能力,占据“织网者”优势,扩大贸易影响力,但仅对处在网络中心与近中心的国家的接近中心性有显著促进作用。新兴经济体要打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封锁困境,必须提升增加值贸易流量与价值创造能力,实现主要出口对象国相对多元化。本文发现逆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具有长期结构性特征,揭示了利用数字经济推动我国制造业从中...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5—2021年的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收敛性分析法探讨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特征。研究表明:从区域差异来看,我国各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组间差异,尤其是低质量组与中高质量组之间的差异;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各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样本时期内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低质量组与中高质量组之间的差距相对明显,中高质量组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从收敛性特征来看,不同分组的收敛模式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批发与零售业增加值,是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5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第三产业增加值看,达到72967.7亿元,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39.9%;而批发与零售业增加值为13534.5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8.4%,占我国GDP7.4%,是第三产业各行业中占增加值比重最大的行业。其增加值的计算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准确性。从我国GDP第一次经济普查与2004年统计快报有关数据对比情况看,我国批发与零售业增加值距  相似文献   

11.
2021年,全省工业经济呈现平稳恢复向好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8%,比上年加快5.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7.1%。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增长8.2%,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2.8%。  相似文献   

12.
潘雨晨  张宏 《统计研究》2019,36(5):69-84
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产业耦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UIBE GVC数据库中的ADBMRIO表从制造业的竞争性、互补性、依存性和融合性四个维度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制造业的耦合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基于增加值贸易分解法对相关指数进行修正,使其可以准确反映增加值贸易视角下双边贸易关系的真实情况。随后从总值贸易和增加值贸易两个视角出发,进一步对中国与3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4个制造业产业自2010-2017年间的耦合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在总值贸易视角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制造业可以保持良好的耦合性,但在增加值贸易视角下双边耦合水平出现恶化;从细分区域来看,无论在总值贸易还是增加值贸易下,东南亚和东亚地区都与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内具有良好的耦合性,而中东欧地区与中国制造业的耦合性表现则最不理想,中亚和南亚地区均表现一般;从细分行业来看,在精炼石油、木制品、纸制品、皮制品等行业中,双边具有相对较好的耦合性,各国在不同行业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最后,针对如何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耦合性的问题,本文从竞争、互补、依存和融合四个方面提出不断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进一步合作、提升双边制造业耦合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和复杂严峻外部环境,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业经济呈现“稳步恢复”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5%,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5%,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6.3%。  相似文献   

14.
利用WIOD数据库,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美制造业双边贸易进行了分解与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中美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比例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其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在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出口获益能力低于美国,且处于全球价值链相对下游位置;相对美国而言,中国制造业出口中隐含大量的国外增加值,中间产品的国外增加值比例在不断上升;中美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越来越多,但国内价值链构建和发展却相对薄弱;技术类别越高的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相对越高,但却明显低于美国;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大幅缩小了中美贸易失衡,且技术类别越高贸易失衡缩小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5.
一、"十一五"时期内蒙古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十一五"时期,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542.26亿元(现价,下同)增加到2010年的4209.02亿元,年均递增15.0%,快于同期全国服务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01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1%,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9.3%;服务业实现税收542.42亿元,比2005年增加327.62亿元,占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38.2%,服务领域日益成为地方增税的重要来源.2010年全区服务业从业人员407.5万人,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达34.4%,比2005年提高3.9个百分点;新增就业人员89.6万人,占全区新增就业人员的62.4%.服务业正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16.
六大支柱产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其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四成。因此能否超前发展六大支柱产业,是顺利调整上海产业结构、完成十五计划的关键。根据《“十五”计划》的要求,上海到2005年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60%。现时间已过两年,六大支柱产业完成情况如何?还有三年时间,上海六大支柱产业是否能如期完成《“十五”计划》?本文就此对本市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前景作一分析性预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表嵌入全球投入产出表并构建相应的碳排放账户,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试图从价值链渠道、区域(国别)流向、部门结构和影响因素等角度解释中国各区域国内-外贸易的增加值排放转移效应。结果表明,国内贸易的增加值排放转入主要通过国内价值链实现并且以中间品贸易为主,而国际价值链对于对外贸易增加值排放转入的贡献程度更大;国内增加值排放转入主要流向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国外增加值排放转入主要流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入世后,碳排放强度和增加值系数的下降有助于降低国内-外贸易增加值排放转入,而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的变动效应则相反。本文结论对于如何协调国内-国际分工、调整国内产业和减排布局,有效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张同斌  周宗莉 《统计研究》2021,38(11):60-72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度了2001—2014年中美双边增加值贸易结构。结果表明,中国在双边贸易中的单位出口获利能力低于美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差异使得两国的贸易结构显示出较强的互补性。在对增加值贸易构成分解的基础上,本文识别并分析了国际生产网络体系下影响出口国内增加值的主导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网络外最终需求、生产网络上游因素分别是推动中国和美国出口国内增加值扩大的主导因素。此外,产业层面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扩大主要是由生产网络上游因素驱动的,生产网络外最终需求则是中国传统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扩张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应与国际生产网络中的上下游经济体形成多元化匹配,进而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增加值,是一个反映区域国民经济实力的综合指标.从宏观看,它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经济、科学、社会活动获得社会最终成果的货币表现.就微观而言,是指各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或劳务活动的最终成果的货币表现.本文就嘉定历史上全区增加值的发展,特别对五次重大突破即5亿元、10亿元、20亿元、50亿元和100亿元大关的耀眼点进行分析与研究,并预测第六次耀眼的突破点在哪一年,以及规模、水平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关系.  相似文献   

20.
工业增长能耗下降成绩可喜能源消耗的增长幅度低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从总体上看,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5年末已达7614个,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达321.9亿元,工业增加值达203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0%,而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折标煤)为6503.4万吨,同比增长11.7%,低于增加值增长11.3个百分点。说明生产降耗两不误。从近年观察,情况也较好,如从2002年到2005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源消耗比上年的增长幅度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幅度比较,情况良好。(见表一)表一:从上表看出,2002年,四川规模以上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的增幅、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