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诊所式法律教育和法律赋能理念的发展,两者相结合的法律赋能诊所成为一种新型的法律诊所形式。法律诊所和法律赋能在目的上彼此接近,在气质上彼此契合。一方面,法律赋能为法律诊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主题,另一方面,法律诊所为法律赋能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资源,因此,法律赋能诊所这一形式颇有价值。强调替代性争端解决机制的作用,以社区为基础,注重当事人的参与,均构成了法律赋能诊所的特点。而以学生及当事人利益为依归,以法律赋能为基础更是这一诊所形式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法律赋能诊所可以开展个案法律援助、社区法律教育、社区法工培训、社区法律调研和法律政策倡导等活动。为了促进法律赋能诊所的发展,可以用量性和质性方法对其管理和教学质量、赋能成效进行监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2.
法律诊所是美国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作为一种法学实践教学方式,它通过让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活动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社会正义。由于我国有完善的法律援助机制,加之法律诊所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很少有法律援助案件进入法律诊所,所以法律诊很难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即使有足够的案件来源,法律诊所高昂的运行费用对多数高校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由于国情的不同,美国式的诊所教育在我国缺少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诊所式法律教育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一种从案例教学法发展出来的并借鉴医学院临床教学方法的一种全新法学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法律运用过程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实践能力,从而加深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诊所法律教育的公益价值通常体现在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上。基于目标的一致性、形式的同一性和主体的兼容性,公益诉讼应当成为诊所法律教育追求公益目标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建立公益诉讼诊所不仅可以拓展诊所法律教育的公益价值,也可以增加诊所的案源、促进诊所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为诊所的组织和管理带来便利。公益诉讼诊所应当立足于主动发现案源,并采取直接提起公益诉讼或者支持当事人提起诉讼的方式运行。  相似文献   

5.
作为课程的法律诊所教育应当确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定机制.植入法律赋能理念的法律诊所课程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提出了新要求,应当遵循全过程评价、能力评价、多元主体评价和与诊所活动同步评价的原则.多元主体参与诊所课程的评定,应当分设相适应的评价指标,科学设计适宜的权重.  相似文献   

6.
诊所法律教育是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一种法学教育方法,其在我国的引入开始于世纪之交。诊所法律教育有利于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有利于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有利于弥补传统法学教学方式的不足。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法律院校普遍采用还需要经过本土化的过程,需要法律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现行法律规定的完善以及相应教育基础设施和条件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比较新型的法学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法学专业引进诊所式法律教育,建立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在高职高专构建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应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对象、教学形式和课程体系。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单独指导教学法等理应成为高职高专诊所式法律教学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法学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借鉴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诊所式法律教育具有训练法律职业技能和培养法律职业伦理的两大价值。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主要特点为知识积累与思维训练并重;学生参与真实法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经验中学习法律。目前诊所式法律教育在中国已开始试验,是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最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诊所法律教育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参与真实案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干中学的机会,加强学生合作意识、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诊所的教师要具有广博的法律知识、多维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还需经过专门训练;诊所法律教育除为我国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外,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诊所法律教育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虽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借鉴国外诊所法律教育制度已成必要。在诊所法律教育制度本土化的过程中,要更新法学教育理念;建构科学的法律诊所课程体系;完善师生考核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诊所法律教育中教师角色及引导学生提供法律服务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部分高校的引入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法律教育的不足。在比较传统法律教育与诊所法律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各自的角色及其特点的同时,总结并提出诊所法律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提供法律服务的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与传统法学教学方法有益结合,对于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改革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浅析诊所法律教育与法学课堂教学的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法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尝试诊所法律教育方法并已经初见成效。应该说,法律诊所教育的导入与法学课堂教学有着相辅相承的关系。诊所法律教育应以法学课堂教育为基础,而法学课堂教学也因为有诊所法律教育而得到升华。但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好多学校呈现出二者衔接不当甚至是互不相干的局面。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尝试二者的合理对接,使二者配合运行,共同实现法学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模拟法律诊所"课程是在法律诊所教育的基础上派生的,虽采取法律诊所的教育方法但不提供真实的法律服务的模拟教学。基于多种原因,我国已具备设置"模拟法律诊所"课程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就设置我国的"模拟法律诊所"课程提出以下构思: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合理安排开课时间;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保证"模拟法律诊所"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  相似文献   

14.
教学方法的新颖和独特性,是法律诊所式教育区别于其他法学教育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方。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法律人才,在民法学这门精品课程建设中引进诊所式教学方法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也是有可能实现的一种能够提高民法学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取得培养法律人所应当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的职业责任感;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如何找到运用法律的方法以及检验民法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的收效。  相似文献   

15.
经过40多年的发展,诊所式法律教育业已成为许多国家法律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方向.世纪之交,诊所式法律教育被逐步引介入中国法学教育之中,其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广西大学法律诊所草创于2004年11月,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使其在诊所法律教育移植与本土化构建方面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随着与法律援助和法学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力度的加大,加以时日,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必将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6.
诊所法律教育中国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诊所法学教育具有帮助法科学生获得法律执业能力、培养敬业精神和强化创新意识的重要价值。但目前诊所教育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例如教学评价体系不配套、师资不强和学生起点低以及经费、案源和制度资源缺乏等障碍。克服这些障碍需要调整法学教育定位,因地制宜地开发适合诊所教育生长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7.
诊所式法学教育借鉴了医学院临床教学的模式,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诊所式法学教育具有学习场所的开放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生动性、培养模式更注重主动性和积极性等特征。诊所式法学教育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责任心、职业道德,又有助于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既能够满足培养法学教师的需要,又有助于实施依法治国的政策。应把诊所式法学教育与其他传统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新的符合科学化和学院化的职业教育模式,从而更好地培养高等院校师范类法科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执教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诊所法律教育:我国法学实验教学的新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诊所法律教育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广泛采用的法律实践性教育模式.诊所法律教育在教学活动主体、教学内容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诊所法律教育在2000年被正式引入我国法律教育体系,并逐渐成为我国法学实验教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9.
诊所法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模式,在增强法科学生实操能力、培养法律职业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女子学院为推动法学教育改革,成功引入诊所课程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虽然中华女子学院诊所课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本土化的进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些困难及问题,试图分析并找出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社区法律诊所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高校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它可以有力地促使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无缝衔接。目前中国社区法律诊所实践教学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存在诸多阻碍其顺畅运行的困难。设立办公场所、丰富资金渠道、充实师资力量、优化课程配置、拓宽案件来源是解决社区法律诊所运行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