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运道与地方城镇:明代党泇河的开凿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万历后期开凿的洳河是继南阳新河之后的又一避黄工程,其开凿过程中伴随着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冲突,结果是导致国家新运道的确立与地方城镇徐州、台儿庄的兴衰更替.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视之,泇河的开凿有效地避开了徐州段黄河、二洪之险,有利于漕运的畅通.而且城镇的更替于国家利益无损,无论是徐州的衰落抑或台儿庄的兴起,不过是运河城镇位置的变动而已;从地方城镇利益的角度视之,河道变迁则是其自身发展机遇的重要转折,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明代徐州段运河黄运交汇,黄河水患在给徐州地方社会造成巨大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严重威胁了南北清运的安全畅通.明代政府极为重视徐州地区黄河水患的治理,为此采取了修筑堤防、开挖新河等一系列治黄保运措施.灾害发生后,明代中央和地方政府更是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力求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兼顾徐州地方民生.  相似文献   

3.
自1128年黄河南徙夺淮始,到1546年,黄河以多股并流的形式在徐淮地区频繁泛滥游荡.1546年以后,经过王以旗、朱衡、潘季驯等人的持续治理,黄河基本稳定于现今黄河故道一线.黄河南徙对徐州地区的自然环境影响深刻,首先改变了徐州地区的水系格局,进而由沂、沭、泗等河流塑造的冲积倾斜平原与波状剥夷平原被黄河泛滥冲积物所淹没;其次黄河南徙改变了徐州地区土壤发育过程与土壤理化性质,降低了徐州地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再次黄河南徙也造成徐州地区孕灾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徐州地区逐渐成为水旱灾害频发、盐碱化发育、中低产田广布的自然环境脆弱区域.  相似文献   

4.
提起黄河,人人都知道它在解放以前是一条灾害性很严重的河流,经常闹漫溢、决口、改道。这是历史事实。但从整个历史时期看来,黄河水灾的频率与严重性并不是前后一律的。我在1955年5月为中国地理学会所作的一次题为“黄河与运河的变迁”的讲演词里,已着重指出了这一点。在那篇讲演词里,我把从有历史记载以来直到解放为止全部黄河历史,分成唐以前和五代以后前后二期,指出黄河在前期决徙次数并不很多,基本上利多害少,只是到了后期,才变成决徙频仍,有害无利,  相似文献   

5.
黄河河患一直是困扰整个清代的头等大事,至嘉道时期更是河患频仍,史学界通常认为此一时期的河患是吏治腐败的缩影,此论固然.但就清代黄河、淮河、运河的整体形势而言,清代河患的加剧,与有清一代通运转漕的治河主导思想密切相关.服务于疏通运河的治黄思想,致使清代强迫黄河南行,而蓄清敌黄等治黄战略具有天然的致命弱点,所有这些人为因素加大了黄河的治理难度,影响了黄河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第三次围攻开封,历时达四个多月,因黄河在开封城北决口而告终。这次河决,使数万百姓葬身鱼腹,大片良田化为荒土,鳞次栉比的店铺楼阁和巍峨壮丽的宫殿建筑倾圮坍塌,给开封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惨重损失。因此,谁是河决之祸首,历来为人们所注目。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本文就当时黄河决淹开封的几个具体问题进行初探,以求得出较为贴切的结论。 一、双方掘堤原因浅析 明崇祯十五年的黄河决溃,是由于人工掘堤所引起的。明、李双方为何先后扒掘河堤呢?这还要从开封战役的形势谈起。 首先,从明军方面来说,开封城自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二日被围以来,至六月中旬,缺粮十分严重。六月“十七日,客粮空,五隅俱闭户绝粜,客粮已尽,民粮不卖,从此乏粮矣”。是月,因粮食馈乏,军食困难;“二十一日,司理委总社买粮,不限价”。七月份,城中贫苦百姓已“十室九空,饿  相似文献   

7.
黄河自龙门出山陕峡谷后,河谷骤然展宽,临猗县吴王渡至潼关一段河道,左右分别为涑河和洛、渭下游谷地,地势更为开阔。历史上黄河在此经常左右摆动,往往造成“鬼无墓,人无庐,百万田产了无余”的悲惨景象,沿岸居民饱受其灾。近代水文资料表明,黄河西徙,时或夺洛水下游与渭水相会,洛水即直接东入黄河;黄河东偏之后,洛水则将复归渭水。因而,探明河洛渭汇流关系的历史变迁过程,就可以揭示该段黄河河道徙移变化的基本情况,为沿岸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8.
北宋时期黄河决溢不断,宋廷为此而频兴河役.河役的长期开展,既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也加重了民众的力役负担与人员伤亡.来自漕运、军事乃至政治体制等方面的限制,为黄河治理活动的开展设置了诸多羁绊;河政管理中官员渎职、欺压河卒及贪蠹资财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严重干扰了黄河治理活动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有不少河流是带有色彩的。越南北部的红河之所以叫“红河”,是因为水中混有红色颗粒,水流略呈红色。我国的黄河之所以叫“黄河”,是由于它含沙量大,水色浊黄。南美亚马孙河的最大支流内格罗河有一段河水,因夹杂大量腐蚀质,故尔呈暗黑色。美国沃巴什河的上游河床是石灰石,致使河水呈白色。象这样带色的河流,世界上还有不少,如印度南部的高韦里河呈红色,哈萨克斯坦的萨雷苏河呈黄色,我国的黑龙江呈青黑色,印度的吉斯特纳河呈黑色,等等。 西班牙的廷托河,不仅有颜色,而且会变色。这条河的上游流经含有绿色原料的矿区,河水呈绿色;然后经过含有硫化铁的地区,河水变  相似文献   

10.
黄河的水患,由来已久。公元前一三二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东郡瓠子(今河南濮阳境内)大决口,被灾地区方园二、三千里,泛滥时间长达二十三年之久。这是历史上一次特大的黄水灾害。本文拟就汉代黄河的这次大决口的原因、灾情及其治理作一探索。 一、瓠子大决口的原因和危害 据《史记·河渠书》所载,“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又《汉书·沟洫志》载:“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鉅野,通于淮、泗。”据此,汉代黄河的这次大决口,其具体地点是瓠子。 瓠子究竟在什么地方?《汉书·武帝纪》说,元光三年,夏,五月“河水决濮阳,汜郡三十六。”又《史记·武帝本纪·集解》曰:“瓠子,堤名,在甄城以南,濮阳以  相似文献   

11.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闻有金师”,为阻金兵南侵,约在卫州(治今河南汲县)人为决河,“自泗入淮”。从此“河流不复”故道,不再“北流”入渤海。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一次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其下段夺淮河入黄海的局面,直到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铜瓦厢改从山东利津入渤海之前,未发生大的变化。而下游上段的河道,即自阳武(今河南原阳)以下至入淮的河道,在金代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可能是史料缺乏,至今未见专门论述这段河道的文章。为此,本文就金代黄河下游上段的河道变迁,作粗浅的阐述和考证。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一方面兴建了众多的大型水利工程,基本控制了黄河水患泛滥问题,有效发挥了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等多重功能,让黄河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各种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从根本上保障了黄河中下游的安澜,让黄河真正造福于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领导中国人民仅仅用了短短70多年时间,就保障了黄河安澜,根本解决了中国数千年来的黄河水患问题,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治黄奇迹.这既是新中国水利建设成就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理政能力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黄河水问题首先是黄河的水资源供求严重失衡,或称为水资源短缺,其次是水环境治理与水利设施护养,所有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现行黄河水权制度.现行的公共计划用水的水权制度已明显的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本文就现行黄河水权制度创新谈点具体意见(1)完善黄河灌区渠系,为水权界定提供物质技术保证;(2)清晰界定水权,并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水交易;(3)分步调高水价,发挥价格机制的市场调节功能;(4)改革水行政管理制度;(5)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4.
《唐六典》云 :“桑钦 〔 2〕《水经》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 ,江河在焉。郦善长注《水经》 ,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 3〕《唐六典》在《水经》所引的百三十七条大河中 ,只着重提出“江河在焉”。《礼记·王制》说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 ,五岳视三公 ,四渎视诸侯。”说明古代天子所祭的大川是“四渎”。何谓“四渎” ?《尔雅·释水》有明确解释 :“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 ,发源注海者也。”所以“四渎”指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除了《唐六典》所说的长江、黄河以外 ,还包括淮河与济水。《水经注》卷一《河水》也引《风俗通》说 :“江…  相似文献   

15.
北宋河患与治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一朝,河患最烈,167年的历史,河决河溢的年份就有73个,河道四次迁徒,形成了有史以来的二股河。黄河对北宋一代的历史进程有着深刻影响,河患加重了积贫积弱的社会形势,强化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治河成为北宋王朝的基本国策。笔者不揣鄙陋,对北宋河患与治河作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6.
席会东 《殷都学刊》2013,34(2):43-46
美国国会图书馆地理与地图部藏有一幅不具图题、绘者和绘制年代的彩绘本黄河图长卷,因其主要描绘江南境内黄河的堤防情形,应当命名为《江南黄河堤工图》.经考证此图系江南河道总督高斌于乾隆十五年间所绘.《江南黄河堤工图》反映了乾隆朝十二至十五年间周学健、高斌等两任河臣以开挖引河、裁弯取直为主要手段治理徐州至海口段江南黄河的史实,描绘了乾隆前期江南黄河尤其是清口和尾间河段的工程形态与变迁轨迹,是了解乾隆朝前期江南黄河河道变迁、堤防工程、治河方略与河政管理的第一手资料.该图也是现在所知唯一一幅采用方格坐标网绘制的清代前中期黄河图,表现了乾隆朝黄河图类型和绘制技法的多样性,在清代地图史和黄河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江淮运盐河始建于汉代,唐代以后,江淮运盐河一头联系盐场,一头联系运河,在运盐和漕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唐代依监察区建行盐区,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等长江流域的漕船载淮盐以归创造了条件.刘晏榷盐,扩大了淮盐行销的范围.设巡院缉私盐虽涉及不同区域,但以缉查淮盐为主.宋代,淮盐的行销区与唐代大体一致,兴修运河与兴修运盐河拧结在一起,重建了淮盐销往长江流域的通道.元代将江淮运盐河纳入江淮运河之中,揭开了兴修江淮运河的新篇章.明代,盐税占到国家财赋收入的一半,淮盐税收占到全部盐税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间,以淮盐供朝廷祭祀为先导,出现了为百官、卫所等配给淮盐的情况.清代进行土地赋税制度改革后,盐税在国家财赋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淮盐依旧是重点征榷的对象.晚清创"盐厘"制度并重点征榷淮盐,盐税始占清王朝财赋收入的一半.  相似文献   

18.
都水司是明代工部四清吏司之一,主要负责管理河渠水利、桥梁道路及织造、器皿等上供物资,其下辖机构分为内署与外署,驻扎于地方的工部分司官员数量相对更多,以注选或题差的方式选任,分别掌管运河各河段、竹木抽分、漕船修造。万历十五年,都水司郎中周梦旸编成《水部备考》一书,作为官署志书,分类胪列了该司职掌的各项条例和相关纪事,详细记载了漕河、黄河及其他河渠的变迁。万历前期,黄淮河患严重,河道大工屡兴,都水司事务繁重,职掌冗杂,尤其以治河为要务,该书充分体现了黄淮大工的时代特点。因应河道管理及河费开支的需要,水衡外署掌握运河夫役、钱粮的调配,随着运河疏浚工程的常态化,形成了相对独立、有别于工部中央的经费收支和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清代黄河沿河城市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清前期,黄河城市因战争等因素遭到严重破坏,发展水平低下;清中期,黄河城市经济得到较好的恢复,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城市手工业、商业出现繁荣,但横向与长江水系城市相比,黄河城市的发展仍然较慢,有影响力的大中城市数量较少;清后期黄河沿河城市数量发生了较大变动,特别是黄河下游的改道直接导致沿河城市发生较大变化,而当19世纪中叶以后长江城市出现较大发展时,黄河沿河城市除个别城市有所发展变化外,大多数城市仍然在传统轨道上运转,整体上呈现衰落态势。造成清代黄河沿河城市兴衰沉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政局的相对稳定、人口的增加、商贸繁荣是其发展的有利条件,但黄河善溢、善决、善徙及通航条件有限、自然灾害频发、战争破坏、经济滞后、交通落后及沿岸人们思想观念相对比较保守等,则对黄河沿河城市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三亚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给三亚河水体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解三亚河在三亚市内河段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在整个市内流段自入市到入海口依次设置5个采样位置,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期间测定了水体中的透明度、生物化学需氧量(BOD5)、高锰酸钾指数和悬浮物含量(SS).研究发现三亚河水体中悬浮物含量和高锰酸钾指数在1月份和2月份达到最高值,而水体中BOD5则随时间逐渐增大.同时三亚河中游水体的透明度显著低于上游和下游(P<0.05),悬浮物含量也低于上游和下游(P>0.05).三亚河中游水体中BOD5显著高于上游和下游(P<0.05),而高锰酸钾指数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P>0.05).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三亚河水体中有机物含量受旅游月份影响(特别是1月和2月)及其沿岸分布的红树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