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早在十七世紀中叶,英国殖民者的侵略魔爪已經开始伸入緬甸。到了十九世紀,英国对緬甸发动了三次殖民战爭,終于在1885年占領了緬甸的全部領土。1886年,英国强把緬甸归并于它的殖民地——印度,从此之后,英国帝国主义便通过它的印度殖民机构,对緬甸人民进行着极其残暴的殖民奴役和統治。緬甸人民为了爭取从英国殖民統治下解放出来,长期坚持着英勇頑强的反英斗爭,其中,1930—1932年緬甸人民的大起义,便是緬甸民族解放运动史上规模最巨大的反英武装起义之一。这次大起义充分地暴露了英国殖民制度的丑恶和腐朽,沉重地打击和动  相似文献   

2.
1587年有記录可考的英国人第一次到緬甸,那时候緬都白古比英京伦敦还要宏伟,使得成长中的英国商业資产阶級对緬甸的金銀財宝垂涎三尺,梦寐以求。1886年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兼并緬甸,这时候大英帝国称霸全球,把任意摆布东方各族人民称做“白人的負担”。这三百年的巨大变化是亚洲人民的苦难历程:欧洲資本主义强盜把亚洲各国当作原始积累和殖民征服的爭夺对象,摧残了亚洲丰富(火旬)灿的物貭和精神文明,把各族人民投入屈辱的深渊。  相似文献   

3.
《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紀伟大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不朽的艺术巨构之一,它不仅画幅鮮明,真实地反映了过渡时期俄国社会生活的风貌,而且艺术形式完美,情节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发表以来,小說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一直在激蕩着世界讀者的心灵。早在二十世紀初期,托尔斯泰这部杰作就已被介紹到中国来了,它在我国讀者中流传很广,影响也大。“五四”运动以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跟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的形象一起,在中国进步讀者的心目中,差不多成了“叛逆女性”  相似文献   

4.
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初,英國文学進入了新的發展时期。一个嶄新的散文时代开始了。小說散文体裁逐漸成为文学創作中的主要形式。英國文学宝庫中增加了新的血液。三部著名的長篇小說誕生了。《魯濱孙飄流記》便是其中之一。《魯濱孙飄流記》發表于一七一九年。  相似文献   

5.
本书所根据的德文版是1951年的第二版修訂本。美国柯尔(James L·Cole)在“哲学評論”中給这本书作了一个概括的說明:“本书……是对第一次大战后的欧洲哲学一本有条理的綜述,企图說明……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在解决20世紀哲学論上的优越性。作者把20世紀的哲学类别为六种基本的傳統: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生命哲学,現象学,存在主义,和形而上学。这个排列的次序是逐步上升的,每一种  相似文献   

6.
一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論”(1755)是他关于自然科学著作中一部最主要的著作。在这里面包含着著名的康德星云假說。这个假說就是天文学中康德一拉卜拉斯星云假說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十八世紀末叶和整个十九世紀的宇宙起源論的一般理論基础。康德在这部書出版以前,曾經从事潮汐摩擦問題的研究,并且發表了“地球在自轉中是否發生某些改变的考察”的論文。在这篇論文內,他已經公开提出天体的产生、形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馬克思主义的阶級斗爭理論指出,阶級斗爭是阶級社会发展的动力。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农民反对封建制度的斗爭,推动着封建社会前进,并为资产阶級革命准备条件。毛主席說:“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級斗爭,农民起义和农民战爭,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条某本規律也同样适用于日本的封建社会。从十七世紀初到“明治維新”为止,日本是德川幕府統治下的封建国家。十八世紀以  相似文献   

8.
一大学的兴起是欧洲中世紀文化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大学在当时一方面是培养人才的教育場所,一方面是学术活动的中心。近代的大学虽然在很多方面已与中世紀的大学有很大的不同,但其規章制度还有許多可以溯源到大学兴起的时候。欧洲最早的大学肇端于十一、二世紀,形成于十三世紀。到了十四、五世紀,許多地区都已設立了大学。虽然最早的大学不是“建立”起来而是“成长”起来的,但是它們成长  相似文献   

9.
20世紀30年代初,一個名叫詹姆斯·希爾頓的外國人發表了一部轟動一時的探險小說--《失去的地平綫》。 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部小說裏描繪的那個還在東方群山之間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猶如一個魔幻的謎,吸引了無數關注的目光。從省委領導到民間環保组織,從旅人到職業攝影師,他們的足迹都曾在這片神聖的人間净域停留。  相似文献   

10.
从一九五四年纪念洪昇逝世二百五十周年以来,学术界曾經对《长生殿》展开过不少的爭論。有些問題,至今意見仍很分歧。这篇文章想就作品的主題思想及李楊爱情評价等問題来談談我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对《长生殿》的主題,有的认为是政治批判,不时爱情主题,有的則强調是爱情主题不是政治主題。这种爭論并不是今天才有,早在《长生殿》問世之时就已經产生了。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說:“棠棣相国尝称于是剧乃一部鬧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这可說是当时一般人对《长生殿》的看法。但朱襄在《长生殿》的序里說:他看到  相似文献   

11.
一在《韓非子》的《难一》和《难势》篇里,都介紹了楚人卖矛与盾的故事。《难一》篇說: “楚人有(?)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韓非子在《难一》篇中評論說:“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就是說,什么都穿不过的盾和什么都能穿得过的矛,这  相似文献   

12.
一1933年当林語堂主持的《論語》、《人間世》等期刊提倡以“幽默”、“閑适”为內容的小品文的时候,魯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題为《小品文的危机》。他从散文小品这一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线索,說明它的生存和发展必須“仗着掙扎与战斗”,那些企图把这一文体变成文学上的“小摆設”的人,只能引导人脫离現实,“将粗獷的人心,磨得渐漸的平滑”。因而他认为小品文走到了“危机”,并且加以解释說:“但我所謂危机,也如医学上的所  相似文献   

13.
目前“紅楼夢”研究中所存在的最大的、最主要的分歧莫过于这样一个聚訟紛紜的问題:“紅楼夢”是不是市民文学? 据我們所知,主張“紅楼夢是市民文学”的說法是在1954年开始的批判資产阶級唯心主义思想的运动中出現的。許多文章的作者都对这个問題提出了正面的主張。他們的说法,归納起来,主要是:“紅楼夢”是“代表十八世紀上半期的中国未成熟的資本主义关系的市民文学的作品”,它反映了“新兴市民社会力量的要求”,反映了“市民思想”,反  相似文献   

14.
鄭成功焚儒服一事,一向为封建文人所艷称乐道,認为这成功忠君爱國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現。其說首見于鄭亦鄒的《島上附傳》(亦作《鄭成功傳》或《伪鄭傳》),川口長孺的《台灣鄭氏記事》,徐鼐的《小腆紀年》,以及近人所作鄭成功傳記(如王鍾麒的《鄭成功》,余宗信的《明延平王台灣海國紀》,許浩基的《鄭延平年譜》等)輾轉傳載,几成定說。藤森大雅还作有鄭延平  相似文献   

15.
现在印度正以極其隆重的仪式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湼槃二千五百周年。我們都知道,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起过很大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許多方面都有过影响。因此,有很多人关心这次的紀念,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下面我从佛教史里选出一个国外梵文学者和佛教研究者多少年来爭而未决的問題,提出我的看法,借表紀念之意。巴利文小品(Cullavagga)V.33.1叙述了一个故事: 这时有兩个比丘,姓耶弥盧諦拘罗,是兄弟倆,原来生在婆罗門家中,声音良好,善于談說。他們来到世尊那里,向世尊致过敬,坐到一旁去;坐下以后,兩个比丘向世  相似文献   

16.
说“闾左”     
《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陈涉、吴广以次当行。” 古人对“闾左”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1、居于里门之左; 2、平民;  相似文献   

17.
說“晏子春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晏子春秋”(或簡称“晏子”),是一部接近历史小說的散文作品。关于它的記載,最早見于司馬迁的“史記”。“史記”說: 吾讀“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其書世多有之。(“史記”管晏列传”) “史記”沒有著明这部书的篇数,但我們可以知道,它在汉初时,已經广为流布了。稍后于司馬迁的刘向,曾对这部書作过一番整理,汰去重复的篇章,定著为八篇,二百一十五章。他說:  相似文献   

18.
《型世言》词语例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型世言》是一部刊行于明代末年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共40回,钱塘陆人龙撰.专家们认为,它在中国小说史上可与《三言》、《二拍》相提并论.因而有明季白话短篇小说应以《三言》、《二拍》、《一型》(《型世言》)为代表的说法.《型世言》在我国已经遗佚了四百多年,1987年才在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图书馆被重新发现,书中的大部分篇目虽然都可在《型世言》的“剽刻本”如《幻影》、《三刻拍案惊奇》等书中寻见,但由于传世的《幻影》、《三刻拍案惊奇》等均为残本,并且对原著又多有截割和改易,甚至连作者的姓名也未予保留,其研究价值是…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时序》篇有如下几句: 太祖以圣武膺箓,高[世]祖以睿文纂业,文帝以二离含章,中[高]宗以上哲兴运,并文明自天,缉熙景祚。 中华书局出版的周振甫先生的《文心雕龙选译》对《时序》篇中译“文帝以二离含章”为“文帝因英明正位”,注“文帝”为“文惠太子”,注“二离”为“《易·离卦》: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偉大的悲剧“汉姆雷特”,問世以来已經三百五十多年了。在这三百多年中,引起了无数的学者、作家、詩人对这篇剧作的热烈討論,尤其是十八世紀以来,几乎大多数西欧著名作家都对这个剧本发表过意見,而意見之分歧在文学史討論中也是少見的。英国資产阶級莎学者的連篇累牘的論文和专著,虽然在史料、詞句理解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对这样一个偉大悲剧作为整体来說却只能做些片面的摸索和解釋,以致許多人愈研究愈糊涂,认为“汉姆雷特”永远是一个謎。英国著名莎学者陶顿(Dowden)教授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他說这个剧本不仅是个謎而且是一个奥秘,人們只能永远从旁推测而无法加以說明。多数学者都认为莎士比亚所写的是一个优柔寡断的典型,是一个“性格悲剧”,因而汉姆雷特也就成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典型了。如最近在我国上映的英国影片“王子复仇記”,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