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清醒的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里论及鲁迅精神时,概括了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里也指出:“鲁迅的思想,虽跟着时代的迁移,大有进展……但有为其一贯的线索者在,这就是战斗的现实主义。其思想方法,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具体的事实出发的,在现实生活中得其结论”。鲁迅自己也说:“即如我自己,何尝懂什么经济学或看了什么宣传文字,《资本论》不但未尝寓目,连手碰也没有过。然而启示我的是事实,而且并非外国的事实,倒是中国的事实”。在谈到自己的思想转变时,鲁迅也强调是“由于事实的教训”才“以为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鲁迅自己,还是他的战友,都一致地认为,清醒的现实主义是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
多少年来,人们对于鲁迅早期思想已经作了细致入微的研究,使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最令人瞩目的领域。但是在早期鲁迅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宗教观与科学观却较少有人涉足。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东京女子大学教授伊藤虎丸先生近年发表的《早期鲁迅的宗教观》一文,不仅标志着日本学界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深化与拓宽了中国同行的视野。伊藤先生是日本鲁迅研究的大家,他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在日本别树一帜。他没有沿袭日本传统的出典论方法,而是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与启示,从人本主义哲学出发着重对鲁迅的精神世界进行形而  相似文献   

3.
一、所谓“碰壁”在短短的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鲁迅连续在三篇文章——《华盖集·“碰壁”之后》(1925年5月21日);《野草·死后》(1925年7月12日);《华盖集·“碰壁”之余》(1925年9月15日)里说到自己的“碰壁”。鲁迅说:“碰壁,碰壁!我碰了杨家的壁了!……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又说:“我想,这回是六面碰壁,外加钉子。真是完全失败,呜呼哀哉了!”那么,“碰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要从两方面去看。一方面,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鲁迅的战斗生涯。先看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一“重新认识鲁迅先生是历史的必然。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这样做,下一代人也会这样做的,何况我们这一代人现在才开始这样做,客观上,为时已经过晚了。”这是一九八五年第八期《青海湖》《论鲁迅的剖作生涯》(以下简称(《生涯》,未注明出处者,皆引自该文)的结束语。为什么要“重新认识鲁迅”?据说,“长期以来,……没有人明确地说出过鲁迅先生的创作究竟好在哪里,坏在哪里。”“好”“坏”不分,“说”而不“明”,如此认识,能不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上,熊猫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看”字,说:“请小朋友们各说一句能表示‘看’这个意思的话,但不能出现‘看’这个字。”“我先说。”小猕(mí)猴站起来说“,清晨,我们望着太阳从东方升起。”大公鸡指着小鹿桌上的乒乓球说:“咦,这是什么蛋呀?我没见过。”小山羊说“:瞧,小猪坐得多直呀!”小兔说“:熊猫老师,你干吗老瞅着我呀?”小狐狸说“:我坐在窗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树上的小鸟。”小猫说“:刚才我瞪了小老鼠一眼。”小狗说“:我爸爸给我买了一套书,让我好好儿读。”熊猫老师笑了“:小朋友们,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你能再找出几个…  相似文献   

6.
姜长文 《新少年》2011,(10):31-31
“叽叽,叽叽……”一阵连续不断的叫声惊动了正在写作业的我,我打开门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一窝燕子竟然在我们的楼里安了家!我高兴地朝这里看了看,整个窝呈半圆形,形似字母“U”,泥土被燕子垒成规整的圆团,泥土里还掺杂着麦秆,与我们盖房子用的水泥搭配钢筋有异曲同工之妙。好一个精巧、玲珑的窝!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修辞方法,常常出现于中学语文教材之中,然而并未引起我们的注意与研究。请大家先看看鲁迅先生的两个名句吧!一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初中语文第五册)结尾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众所周知,这里的“大约”与“的确”是互相矛盾的,但并非病句,而是非常清楚、准确地表达了一种极为矛盾的思想感情:人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孔乙己了,而他这种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也只能是死路  相似文献   

8.
一、从孔乙己的命名,领略鲁迅的“大家风度”鲁迅生前的挚友孙伏园先生曾经说过:“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呐喊》)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成了外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风度。”(《关于鲁迅先生》)这可视为把握本篇美学价值的肯綮。《孔乙己》堪称鲁迅的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9.
“呐喊”和“彷徨”的读书札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又说:“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它的血和肉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看,这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鲁迅为人民所设想的艺术。鲁迅先生是充满着革命的战斗热情,怀着毁坏封建铁屋的希望,以及对自己祖国和人民探求革命真理的决心而从事文艺活动的。他的清醒的战斗的现实主义艺术和他的深厚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深深地植根在人民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10.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 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悳’,从‘直’从‘心’,‘直’即直觉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 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悳”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  相似文献   

11.
放寒假不久的一天,电视里正播放《武林外传》,“排山倒海,排山再倒海……”我正看得津津有味,突然传来了一阵“当当”的敲门声。我蹑手蹑脚地来到门口,从门镜儿里往外一看。不好!是爸爸回来了  相似文献   

12.
1898年5月,鲁迅离开故乡到南京求学时,他的叔祖周椒生根据“百年树人”之义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周树人。没想到,周椒生先生真正言中了,后来,鲁迅不但把自己建树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大伟人,而且鲁迅还开始了建树中华民族新人的伟大工程。他认为强国之本“首在立人”,并终生为之奋斗。研究鲁迅的“立人”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鲁迅、学习鲁迅,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振兴中华而造就出更多的人才,无疑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有很多文章在论述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其实现实中的鲁迅也是一个“看客”,只不过他是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鲁迅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看客小说”的构造之中,无论是看“看客”,还是看“自我”,都能表现出他对于一般国人和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灵魂的痛苦解剖与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我们家有“古典派”和“新时代派”之分,这“古典派”嘛,自然是我了。“新时代派”则是我的爸爸和妈妈,为什么叫“古典派”和“新时代派”呢?请听我慢慢道来。我的爸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追星族”,他是任贤齐、张学友的铁杆“发烧友”。无论爸爸做什么事,有多重要,只要听到他所崇拜的歌星的歌就不顾一切了,什么事都别再指望他了。有一次,爸爸因为听中央广播三台直播的张学友的个人演唱会,忘了把太阳能热水器的进水阀门关上,结果害得我家自来水白白地流了一整夜。妈妈心疼得直怪爸爸太粗心,我也笑爸爸这么大的人还老犯糊涂,而爸爸却自我解嘲…  相似文献   

15.
全国政协会后一天下午,我邀约去西城复兴门外访问了全国政协委员、鲁迅先生的哲嗣周海婴。在军博附近一排高楼里,电梯将我送到了第10层。电铃响后,身着浅灰色毛衣的周海婴把我迎进了豁亮的客厅。我坐在沙发上,打量着这间客厅:东面墙上挂着栩栩如生的鲁迅先生画像,两旁是鲁迅先生苍劲有力的墨迹;靠墙摆着棕色木桌子、棕色木书、柜棕色木书架,……摆设既富丽堂皇,又显得朴素高雅。我不禁啧啧称赞:“你这房间摆设得古色古香啊!”他朝右边书架上摆着的露着慈祥笑容的许广平的照片投去深情的一瞥说;“这是我母亲在的时候摆设的! 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1985年在全国人大代表驻地同他初识,至今已整整10年。这次,他在电话里说他胖了。见面一看,果然,刚从日本、台湾探望女儿、儿子归来,却毫无疲惫之色,比前显得白胖,但面貌依旧清癯而又神采奕奕,还是酷似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6.
不能说刚落成开业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一座宏伟建筑,但它却无异是别致而精致的,甚至连门的把手这样的细节也没有忽视,更不用说鲁迅先生的“老虎尾巴”和“老虎尾巴”顶上的那幅鲁迅先生的巨大画像了.完全艺术化的设计和完全现代化的设置,使以这里参观过的人自然感到,约1亿5000万元的第一期投入是值得的。北京的一家报纸在头版主要位置以“巴金可以笑了”的醒目标题做了专题报道。真正笑了的又何止巴金这位文学泰斗一人呢,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学的人都会由衷感到高兴的。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幸事…  相似文献   

17.
现代大文豪鲁迅先生在其著名小说《祝福》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地)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地)说。她讪讪的(地)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地)说。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地)走开……”  相似文献   

18.
用一句常用的术语说:鲁迅在我的心目中最初是以一位喜剧大师的面目存在的。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可以很清楚地想见《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那是一个怎样整天价疑神疑鬼地防备别人吃他而荒唐可笑的疯子啊!还有孔乙己,他那一身破旧的长衫,长长的指甲,更有那些半文半白,让人听了似懂非懂的话,每每忆起,总有些忍俊不住。“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我时常笑了。一壁笑,一壁也在心里天真地想,我倘也生活在孔乙己那个时代,至少可以吊住他长衫的袖子向他讨茴香豆吃,也可以听他讲许多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对鲁迅诗《自题小像》首句“灵台无计逃神矢”应怎样讲解,长期以来争论很大。由于感到种种解释难以讲通,我曾根据鲁迅早期论文《摩罗诗力说》中说的“进化如飞矢”,“吾以明神之力,已得大悟。……热力无量,涌吾灵台”等等,提出了一种新解,认为“神矢”当指“革命思潮”(拙文见《南京大学学报》1977年第1期:《也谈鲁迅的诗<自题小像>》)。这一新解是在基本否定了最流行的解释——“神矢”指罗马神话中爱神的金箭,中了此箭就会产生爱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为鲁迅对祖国是非常热爱的,绝不会有“无计逃”的思想。但拙解也陷入了同样的难通之中:鲁迅对“革命思潮”也是热爱的,同样不应存在“无计逃”的问题,也绝不会发出“无计逃”的  相似文献   

20.
“先生”,我的头破了。”“噢,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吗?”“您是著名的建筑师——人家都这么说。”“你也知道啊!哈哈,你看那座富丽堂皇的宏伟建筑,那就是我设计的,那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了。”“我没找错人,先生,就是您设计的那座宏伟建筑砸破了我的头。”“这个……这个这个,据我所知,享用那座豪华建筑的人士中不可能有你,怎么会砸了你的头呢?这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