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化理论与广东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经济学是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的、研究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门新兴学科。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理论在这一学科中是一个关键的而又颇有争议的焦点课题。本文试结合广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践做一些粗浅的实证分析。一、工业化理论的内涵及其发展发展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体系,它的理论形成和发展具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烙印。较为流行和影响较大的工业化理论认为,所谓工业化,是指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也就是农业国家在发展制造业以及农业人口转移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2.
<正>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广东提出的发展战略构想是一致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十三大闭幕以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同志视察了我国沿海地区的一些省与直辖市,根据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趋势,提出了沿海地区参与国际大循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3.
广东30多年来的农村改革实践,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给中国下一轮的农村改革留下许多启示。中国农村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基本方向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之路。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城镇化与保护农业发展的关系,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一) 广东农村十年来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使全省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农村社会总产值来看,从1978年到1988年,十年增长3.2倍,年递增15.6%;从农业总产值看,十年增长97.7%,年递增7.1%。全国有人把十年改革分成两段,第一段是从1979年到1984年的前六年,认为这一段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各方面的生产蓬勃发展,从1985年到1988年的后四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段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出现了徘徊,改革的效果不明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整体而言 ,我国农村尚不具备全面推行现代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条件。但鉴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存在 ,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可先行推进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 ,以为其他地区借鉴。  相似文献   

6.
从法律经济学的视角看,涉外经济立法先行提供创新性的产权与交易规则促进了广东的经济发展。政策法律化、创新立法、模仿立法是涉外立法先行的重要经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通过将广东特殊的涉外经济政策法律化、运用立法鼓励和引导外贸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借鉴国际商事规则与惯例,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并运用特区立法权的"变通性"进行创新立法等手段进一步促进广东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 近十年来,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主要内容有:第一,改集体统一经营为以家庭为基础的承包经营,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第二,改"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为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全面发展,大大拓宽了农民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第三,改单一的集体经济模式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济组织、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使农村经济发展有了更多的生长点;第四,改农产品的统派购为合同收购、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相结合,初步搞活了市场,农民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相似文献   

8.
《南方论刊》2021,(7):后插9-后插10
我这果园有200多亩,有妃子笑、白糖罂、桂味.茂名市电白区水东镇果农杨华欢指着眼前挂满荔枝的果园说,除了荔枝他还种了龙眼,现在已采摘20余天,今年又丰收了.当前,正值荔枝上市季,与杨华欢一样,今年全省超百万荔农迎来丰收,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厚彬透露,今年广东荔枝预计产量143.7...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众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这些地区独特的经济社会构造。因此,民族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其整个经济系统乃至社会系统的改造。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长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运行,使自身的发展潜力未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亦未能更有效地利用外部经济。要突破这种循环,有赖于强化民族贸易的功能。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民族贸易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广东民族地区贸易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以来,国际性的第二次产业结构大调整以及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移动的趋势,要求处于沿海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率先在世界经济大转移中扮演角色。广东的基本经济战略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国内市场为依托,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开放城市、三角洲开放区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把传统产业部门让出来,以第一、第二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第三产业,采取“贸——工——农”的方针,把外经、外贸发展作为主要导向性产业;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出口商品,打入国际市场。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广东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是否适应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这主要取决于高等教育结构是否合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结构决定了高  相似文献   

11.
一、产生腐还原因分析产生腐败现象及其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从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二方面看:政治体制上的原因——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任何一个政权、政党或领袖,其权力都应有一定限度,都需要以某种机制或某种力量对其进行制衡,以防止权力的滥用。这种机制的完善程度是现代权力体系的合理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我们目前在监督制约机制上存在二方面问题:第一,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其监督制约主要是靠自我监督制约。这就要求共产党在领导各项工作、各种政治力量的同时,不断地监督检查自身,进行自我清理,达到自我…  相似文献   

12.
广东经济发展的危机与优势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经济发展的危机与优势再造郁方1978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大变革,为地处沿海、毗邻港澳的广东带来了一个最大的机遇,就是率先试点、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尽管中央未提供任何发展资金,却给了“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这些政策措施被广东用足使透后,转化成经济...  相似文献   

13.
广东经济经过七年的成功改革,面临着新的形势。如何评价已经形成的基础,判断因新旧管理模式的磨擦所构成的特殊势态,从而选择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对广东的经济和社会能否长期保持稳定发展,顺利地从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迈进,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一、近年的经济成就1979年开始,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和开放的步伐。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和分配制度等方面改革的实质性进展,以及外来资金、技术设备和消费模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有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述对于搞好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加强和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始终把农业作为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指出:“我们整个经济发展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又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九十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第二次大承包"的农村费改税并不能像第一次承包那样创造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奇迹.本文着重对现行费改税试点方案可能给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作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在最后针对这些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第一步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农村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复杂而艰难的阶段。农村形势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探索。为进  相似文献   

17.
农村教育关乎农村的发展,文章在分析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并找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价格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大难题。广东在中央授权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综合改革试验区”实践中,先行一步的价格改革,经过十三年的探索,取得了成功经验。从理论与实践上总结这些经验,对于加快深化我国价格改革步伐,早日完成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这一重大任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以我省农村经济比较发达,198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名列全省第三位的清镇县为例:该县60户农民家庭的抽样调查表明,198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8.9元,比上年增长5.05%,(若减去其中1户人均纯收入最高的2153元)59户人均纯收入为369元,比全省农民纯收入人均302元多67元,高22.18%,但乡与乡、村与村、组与组之间的农民纯  相似文献   

20.
论农民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民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 ,我国农民素质有缓慢上升趋势 ,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 ,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积极措施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