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休谟从经验主义的怀疑立场,把因果性、一般性、必然性理论放在特殊的因果性的必然性问题中考察,认为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只是心灵的习惯性联想。康德从理性的角度考察因果必然性问题,把这个问题转换为因果必然性是否可以被理性先天思维的问题。通过考察当代康德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康德虽然没有解决"休谟问题",但是他出于批判哲学的立场转换了这个问题的视角,给予了它更深入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不同于传统的主体论,福柯坚持彻底地消除理性主体的立场。他紧紧抓住近代美学将审美主体外位化的弊端,认定康德美学的审美主体背后是知识——权力的运作,知识和权力之间存在着共生的关系;根本没有实在性、一致性和普遍性的审美主体,所谓审美主体只是由理性构造出来的形而上学的作者主体的代名词。他通过对权力构造审美主体这一秘密的揭示,来解构理性主义预设的作者主体,解放自我的开放性、非理性、异质多样性和多元性。这就味着福柯美学对"主体"这一近代以来所建构的形而上的概念的消解。  相似文献   

3.
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与康德的理性主义这二者既包含着转折与对立,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内在的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们往往忽视康德对于经验因素的重视和肯定,实际上,作为理性主义哲学家,康德指出了人类理性能力的有限性并在其先验哲学中给予经验论思想某种合法性的地位,这既显示了一种对欧洲启蒙主义运动"绝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纠偏,也为西方经验主义的现代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但康德的"先验论证"和现代经验主义的"约定主义"方法都未能真正解决经验主义的知识普遍性、必然性问题,也致使经验主义的现代发展陷入困境。现代解释学对此有所突破和发展,提出了另一种可能的方向:走向以理解、对话为基础的意义的普遍性,基于交流与对话的视角处理和解决知识的普遍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古典理性主义、休谟经验论与康德批判哲学对因果性概念的考察方法与解释,均具有非合理性。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出发,将因果性概念作为实践范畴来考察和把握,才能对因果性概念的根源、其客观性以及必然性科学知识的意义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古典理性主义、休谟经验论与康德批判哲学对因果性概念的考察方法与解释,均具有非合理性。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出发,将因果性概念作为实践范畴来考察和把握,才能对因果性概念的根源、其客观性以及必然性科学知识的意义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力图提供道德得以可能的论证,完成为道德奠基的工作。他认为以休谟为代表的感性论实质上是把道德的根据放在经验上,让道德遵循经验的原则,从"经验"来解说道德。在批判"经验"的同时,康德对传统的理性主义伦理学也进行了彻底地改造,以先验演绎的全新方式为人们展现道德的根据、原则之图景。同时,他还在自己的体系中试图合理解决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即道德的超验部分和经验部分的分歧和隔离。康德在论证道德时所提出的问题,他解决的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的伦理学探讨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得出所谓"休谟问题"的论证过程,可以从问题产生源头分析休谟问题本质。真正首提"休谟的问题"一说法者实为康德。以下仅论述认识论意义上的"休谟问题",其本质即为彻底的经验论内部蕴含的、无可回避的逻辑结局。休谟问题的本质要么是"因果问题",要么是"归纳问题",两者必有一者更为根本。从休谟得出问题的原始论证过程看,休谟问题本质应为因果问题。由于因果关系是人类得到"实际的事情"方面知识的重要依据,休谟试图为因果关系寻找必然性基础。  相似文献   

9.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力图提供道德得以可能的论证,完成为道德奠基的工作。他认为以休谟为代表的感性论实质上是把道德的根据放在经验上,让道德遵循经验的原则,从“经验”来解说道德。在批判“经验”的同时,康德对传统的理性主义伦理学也进行了彻底地改造,以先验演绎的全新方式为人们展现道德的根据、原则之图景。同时,他还在自己的体系中试图合理解决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即道德的超验部分和经验部分的分歧和隔离。康德在论证道德时所提出的问题,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的伦理学探讨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时空观问题上历来有先验论和机械反映论之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问题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论述,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18世纪的哲学家康德在认识论上持折衷主义的立场,既肯定经验论原则:认识开始于经验,又肯定唯理论原则:理性的知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特性,而这种普遍性,必然性来自人类的先天认识能力,即感性、知性、理性,其中先天感性直观形式为时间和空间,康德认为,人们的时空经验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由于具有先天感性的时空直观形式,他否认了时空的客观实在性,至少是否认了客体时空的可知性。那么主体时空特性岂不成了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