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民工潮的涌现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也给社会学研究带来全新的内容.学界对民工潮现象的解释及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和理解尚存在分歧.笔者通过一项经验研究对此概念进行验证,以此深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个科学解释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根据近年来我国工程教育界开展的国际交流和对美国、加拿大等国的访问,提出工程教育要适应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工程教育必须注意与工业、经济的结合,要把工程教育放在全球性经济的环境中考察自身的发展趋势。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工程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3.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许多.比如: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与之相应,我们可以通过农村城镇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途径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其中推进农村城镇化来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业服务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7.
户籍制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户籍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紧—松—紧状况的原因,指出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阻碍的主要因素,而户籍制度则是其一个制度方面的表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户籍制度的改革有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的完成。  相似文献   

8.
在“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指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纵观“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主要讲的是“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深化改革、资金投入、教育培训等问题,但对于“科教兴国”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谈得不多,没有提高到突出地位。我认为,“兴国”不仅限于物质文明建设,还应当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科学思想这个第一精神力量。现就这方面的问题谈几个点个人浅见。一、要丞视科学技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把“科教兴国”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国务院制定的《“九五”计划和…  相似文献   

9.
“双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仍处于原有的“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之下,而且,20世纪末期以来,又陷于“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之中。这种独特的“双二元结构”环境,不但表现在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上,而且造成了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生存环境、生活质量、文化素质、基本技能、国民待遇等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必须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构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农民职业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就突出地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表现为整体转移无序、不彻底,转移部门狭窄,转移速度缓慢,就业结构转换严重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等特征。故此,必须加速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规模经济和小城镇效应。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在发展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一项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传统工业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新型工业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与社会稳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中解放出来 ,涌向城市 ,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用国际标准审视 ,现今中国农业失业问题已严重到足以影响正常社会秩序的程度。尽管就中国具体情况而言 ,在二三年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不会引发太大社会动荡 ,但 5年之后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若解决不力 ,城乡失业交织就会严重影响到中国改革开放大局 ,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 ,因而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乡镇企业发展张培栋权硕赵松龄中国作为世界头号人口大国,因人口而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分布于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主要都在农村,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产...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预测相当重要。但对其预测的方法很多,结果也存在误差.本文所采方法得到的数据、数值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预测提供一定的数量参考,且该方法在经济学其他领域似有普遍应用之效。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单一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的现实要求,应当寻求多种转移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四种基本模式:农业产业化模式;"离土不离乡"模式;"离土又离乡"模式和异地产业内开发模式。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的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相结合。并且实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更大的空间与自由,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进行了界定,并对其形成与发展、精髓与主要内容、战略意义与指导作用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同时避免引发其他社会问题。本文运用劳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特征进行了分析;应用数学模型,测算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运用抽样调查数据,描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运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跨区域流动进行了因素分折,定量地指出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庞大系统工程。它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关系着国家发展、社会稳定、民族振兴和农村经济繁荣,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客观上需要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建设落后于工业化发展,限制了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也影响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吸纳能力,必须从政策上、机制上、基础条件方面解除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障碍,才能较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流量增加与原有渠道变窄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