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语言交流、非语言手段的运用,以及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几方面论述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信息输入的重要性问题。作者列举了大量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现象,旨在进一步说明,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从异域文化的角度去体会和认识对方的情感,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这样,来自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干扰就可以预防和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顺畅进行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双方文化共享性弱 ,文化差异的程度不同和无意识的先入为主等特征 ,在跨文化交际中 ,误解、矛盾与冲突频频发生 ,因此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 ,进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归因是消除误解、解决矛盾与冲突 ,从而达到交际成功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和探讨归因理论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正确归因的指导和借鉴。一、归因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一 )归因的定义心理学家海德 (FritzHeider)在1 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归因理论 (Attribu tionTheory)。…  相似文献   

3.
论空间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玉梅 《殷都学刊》2009,(2):125-127
空间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语言交际中空间语言可以传递人际关系,显示社会地位,反映社会态度.合理的空间语言不仅促进思维表达,更能促进情感交流.了解空间语言的文化差异,可使跨文化交际进行得顺利、得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了语境对话语含义的动态调节作用,认为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者必须根据社交语境和文化语境的不同,随时调节自己的言语,从而恰当得体地调整人际关系,促使跨文化交际活动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5.
照应现象在认知语言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Ariel的可及性理论可全面地对照应进行诠释。在语篇中,代词的使用与礼貌现象有蓍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方礼貌理论汗牛充栋,而其中以Spencer-Oatey的人际关系理论因为其跨文化视野,具有更广泛的阐释力。因此将以代词视角的选择和心理空间理论为出发点,利用Spencer-Oatey的人际关系理论对汉语中的代词照应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陈舒 《南方论刊》2009,(3):53-56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人民得以频繁地交往。实际上,我们经常在从事跨文化交际。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两种形式。据研究结果表明,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30%通过语言交际,7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的。而非语言交际则主要通过体态语言进行的交际形式。论文中的非语言交际则以校园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为例。作为一名英文教师,通过校园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的了解,我们可以学会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去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际的普及和深入,有益于所有人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文化交际的能力,使我们能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有效地工作。  相似文献   

7.
田中阳  周旋 《云梦学刊》2011,32(5):18-23
SNS网站是来自美国的"舶来品",其本质是为用户建立社会化网络、维系人际关系的工具。国人迅速复制,在国内掀起一拨又一拨SNS浪潮,影响虽大,成果却有限。国外网站进入中国遭遇水土不服,已经成为互联网界的普遍现象。说到底,跨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是根本原因。从本土化文化研究、本土话语研究和本土受众研究三个方面可以论证SNS网站本土化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卫东  吴琪 《河北学刊》2015,(1):218-221
在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适应活动日趋频繁,跨文化适应能力决定着跨文化适应活动的质量及成败,成为当代社会人们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本文以Ward的跨文化适应两维度理论和Black的跨文化适应多元结构模型为路径,构建了由跨文化适应意识、跨文化适应知识和跨文化适应行为三个维度构成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理论,并分别探讨了每个维度的可行性,阐明了该理论所具有的路径明确、要素可行、内容简明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覃俏丽 《南方论刊》2013,(10):103-105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是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进行的。培养学习者自觉的跨文化意识,使学习者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的主要目标。本文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提出教师应具有跨文化教学意识,并对教师跨文化教学意识在教学中的实践以及教师应具备的跨文化素养做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0.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它对德育课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德育课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调控应是德育教师研究的一大课题。一、师生关系对德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师生关系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 ,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 ,师生关系必须构建在人际关系的普遍特性———地位平等 ,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这是构建师生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离开这个前提 ,师生关系便会倾斜、失调。二是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特殊人际关系。因此 ,师生关系除具有人际关系的普遍特征之…  相似文献   

11.
人际关系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们的经济活动必然受人际关系的影响和束缚。人际关系具有非正式制度的性质 ,它有强弱、正负之分。由于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作用和现实的制度背景的需求 ,导致了中国社会强人际关系运作的盛行。文章详细分析了人际关系运作对交易、企业、资源配置等所造成的重要影响。文章最后指出 ,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 ,是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提供丰裕物质基础的前提下,从社会人文性上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构筑。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体的选择不仅决定着自身命运,更影响着群体人际关系与人居环境的生成。因此,人际关系的和谐应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而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就必须理解人、认识人,才能做到以人为本,若离开了“人”一切将无从谈起。以人生命的本质和过程为逻辑起点,人具有三重生命即肉体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在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又在于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命过程亦即三重生命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目前,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推广,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于以往的那种简单的语言沟通、互通有无的特点:一是它的重要性、必要性日显突出;二是它的普遍性、渗透性更加明显.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极具活力的新兴学科,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跨文化交流也正在从一种不自觉的人类行为转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但是由于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感知度较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思维模式千差万别,往往导致交际双方产生心理对抗,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和误区,使交际失败.研究跨文化交际的误区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增加跨文化交际的自觉性,消除跨文化交际的矛盾,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当前,跨文化交际中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相似文献   

14.
[摘 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了解文化差异,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涉外导游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旅游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培养学习者跨文化意识为目标,将学习者培养成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立足英语涉外导游的人才培养,以国内外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理论为基础,再语境化相关理论,构建符合具体课堂教学的旅游英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梁克俊  邢密密 《理论界》2007,(2):116-117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论述在21世纪文化多元化的国际社会中,领导干部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实意义,分析了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和对交际的影响,认为领导干部除了具有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外,还必须树立文化差异意识,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既是现实的客观需要,也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的对话:误读与化解路径——以孔子学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加军 《学术探索》2011,(2):113-118
在文化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文化如何成功走向世界已成为跨文化传播(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跨文化大众传播的视角透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所遭遇的误读,结果发现,外国大众媒介歪曲与丑化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传播主体、传播目标、传播内容等。中国文化要在文化交流主义的原则下走向全球,需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渠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7.
和谐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体现.守法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底线.当守法成为一种习惯,意味着法律的制约作用经历了由他律到自律再到自觉的升华.因此,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不仅需要人人守法,不仅需要一种被动的守法,而且需要更高境界的主动守法,需要人人养成一种守法习惯.和谐人际关系建设与守法习惯养成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守法习惯养成是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的基石;另一方面,守法习惯养成是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的保障.守法危机与守法习惯的对抗、法律信仰与守法习惯的共生共同构成了和谐人际关系建设中守法习惯养成的动力机制.主观能动、客观保障和隐性调控成为和谐人际关系建立中推动守法习惯养成的三股力量,即增强守法意识、降低守法危机、培养法律信仰,三者作为法治层面的路径推动和谐人际关系建设中守法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8.
语言意识是借助语言手段及联想场而形成和外化的意识映像的总和.语言意识具有人本属性和民族属性.任何语言意识都是具体某个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跨文化交际的实质是两种或多种语言背后意识映像的交流,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对话.语言意识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体现了其认知功能、交际功能、情感功能和元语言意识功能.  相似文献   

19.
制度因素、语言因素、宗教因素、时空因素及心理因素犹如屏障影响着多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在民汉教育双轨体制内进行的各种教学改革模式的尝试,其效能的发挥基本已达到极致,今后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要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就必须在破除民汉教育双轨制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民汉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跨文化沟通意识是基础;建立具有跨文化沟通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前提;深入探索跨文化交流的实践环节,搭建跨文化沟通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代,游子从千百年来传唱的被动的背井离乡者变成了主动追求生命意义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穿梭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使者。他们摆脱了跨文化交流中边缘人的精神壁垒和束缚,以清醒的世界意识跨越不同背景的国家和社会制度,形成了漂泊者、垦荒者和世界公民等多重的和变化的中国人的身份,是具有广阔胸襟和开阔视野的实现文化混杂与融合的跨文化实践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