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特网的普及使网络侵权,特别是对名誉权、隐私权的侵犯成为可能且呈日益增多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认定不当信息发布者以及ISP的责任从而实现IT中名誉权、隐私权的保护,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隐私权的法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权愈来愈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但它在我国的法学理论中却是一个含义比较模糊的概念,国家法律制度对它的保护也有欠缺。本文探讨了隐私权的法律性质和特征,以及隐私权不当扩张和缩小及隐私权与名誉权混同等情况,指出了对隐私权有负面影响的诸多因素特别是法律制度方面的缺陷,分析了构成侵犯隐私权行为的法律要件及内容特征,要求积极建立健全有关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名誉权、隐私权均为自然人专属享有的人格权利、精神权利,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长期以来,我国关于隐私权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法律对隐私权没有明确界定,而是通过名誉权对隐私权进行间接保护,与现代信息社会的文明要求不相适应.从理论上对名誉权与隐私权进行比较和阐释,有利于丰富我国的人格权理论研究,有利于加强和完善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4.
隐私权初探     
我国民事法律还没有确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侵害隐私被归属于侵害名誉权的范畴。文章通过概述隐私权的产生、发展,界定了隐私权的概念,并从利益平衡角度阐述了对隐私权的限制;针对我国法律对隐私权规定的不足,提出了完善我国隐私权法律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艾滋女"事件是一起典型的侵犯人格权的案件,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美国侵权法重述对隐私权进行了四分,但这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在该案中,杨某侵犯了闫德利的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和名誉权,并且同时侵害了279个"嫖客"的隐私权和名誉权,行为人需要对此承担民事责任。在个人公布自己隐私的情况下,隐私处分也有一定的界限,即需要受到公序良俗和法律的限制;在共同隐私的情况下,行使自己的隐私处分权不得侵害共同隐私权人中其他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隐私权是重要的人格权,必须立法保护。在我国《民法典》编纂前,已经初步形成以部门法为核心的隐私权保障体系。《民法典》沿用《民法总则》的保护模式,将隐私权从名誉权中脱离出来,与个人信息权并列为独立一节。民法对隐私权保护的转变直接影响到刑法的隐私权保护。在刑法中,隐私权的独立法益地位尚未呈现,涉及隐私权法益的保护采取依托于名誉权、个人信息权等法益的间接保护,可能导致隐私权法益保护的不周延和错位。鉴于民法承认隐私权的独立地位和刑法隐私权间接保护的困境,隐私权的刑法保护应着眼于风险控制。刑法需要探寻隐私权直接保护的新路径,以便构建我国隐私权全面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7.
隐私权范围涉及到未来我国隐私权制度的整体构架,该文提出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对隐私权范围加以分析,建立起一个隐私权范围的平面图。通过对隐私权与相近概念的比较,从制度的外部来论证隐私权独立于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身体权和信用权。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隐私权范围完善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闻侵害名誉权与隐私权的抗辩事由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侵害名誉权与隐私权的抗辩事由因目前无法律规定,学界理解不一.在分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二者共同的抗辩理由为当事人同意、消息来源权威;不同点是侵害名誉权的抗辩理由还有新闻内容真实、公正评论;侵害隐私权的抗辩理由为正当的舆论监督、符合公共利益、符合公众知情权和公众兴趣.  相似文献   

9.
我国隐私权的民法法保护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随着社会的发展 ,它已成为自然人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 ,而我国《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却将对隐私权的保护纳入对名誉权的保护范畴之内 ,这无疑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十分不力。为此 ,笔者在对隐私和隐私权几个基本观点的简略论述之后 ,从我国的立法现状出发 ,指出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 ,从而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很重薯的一部分.成勺公民实现言论自由权的一个新的平台。研究网络舆论的概念和特点,探讨网络舆论所引发的侵姬隐私权和名誉权现象,分析我国关于网络舆论的法律现状,有助于从现状出现探讨相关对策.以建立网络舆论的法律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11.
对隐性采访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自它出现至今一直备受争议,近年来因隐性采访而引起的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的侵害已经成为法律界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何使隐性采访行走在法律规范的自由空间中,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真相,维护公众社会利益,维护公众知情权,是新闻媒体必须认真为之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隐性采访过程中,最易引发公众的知情权、隐私权、名誉权、言论自由和媒体的舆论监督权、采访权之间的冲突,因此需要媒体的公信力制衡和道德的非强制性约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提出了新的观点,对侵害公民名誉权构成要件是否应具备“确有名誉权受到损害的后果”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法律思考,对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情形和承担民事责任方式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提出了新的观点,对侵害公民名誉权构成要件是否应具备“确有名誉权受到损害的后果”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法律思考,对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情形和承担民事责任方式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微博使用过程中,微博言论可能会与名誉权、隐私权、商业秘密等私权发生冲突,这就需要通过包括道德、立法和司法途径在内的权利冲突协调机制来化解权利冲突,以保障微博言论的自由,同时防范其滥用导致的对私人合法权益的侵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一起社会热点出发,提出了个人信息保护不力的问题。在理论上,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信息主体应当享有个人信息权。在立法上,规范性文件回避了对信息主体的确权,通过行为性规范来限制信息管理者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与利用。在司法上,与个人信息有关的侵权诉讼数量很少,胜诉率也很低。在相关诉讼中,法院一般基于隐私权、名誉权等民事权利来审查侵权构成与否,个人信息不具有独立价值。本文认为,基于立法资源以及司法倾向,个人信息在短时期内很难被确定为内涵明确的权利类型。  相似文献   

17.
“人肉搜索”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帮人解疑释惑,进而帮助寻找、打探某人相关信息和行踪的新型网络社区活动。它在充分实现公民自由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侵犯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生活安宁权等嫌疑,日益成为一个饱受争议的事物。目前,应构建以网民自觉为倡导、以运营商自律为必要、以政府监管为补充的规范机制,努力寻求权利实现与权利保障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人身权是重要的一类民事权利。人身权的客体不是民事主体的身体、人格或身份关系之对方当事人,而是民事主体应享有的身体利益、人格利益及身份利益。人身权保护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名誉权的认定和保护,名誉权的侵害行为包含了多方面复杂内容。民事主体的自由权和隐私权是主体价值于现代民法中的宏扬和体现,我国民事法律应当尽快将民事主体之自由利益、隐私或秘密利益单独罗列为人身权利项加以特别注重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信息社会、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高效和便捷的同时,也使公民的网络隐私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网络隐私权作为传统隐私权在网络情境下的延伸,它表达了人们对内心安宁和自由的追求.加强政府对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必然要求,亦是责任型政府的体现.文章在探讨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突出问题(法律法规缺位、行业自律失范、网络道德弱化、政策环境恶劣)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政府责任以及政府责任兑现的途径选择(加快法律供给、积极推进行业自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加强政策引导与监管部门的协调),以期对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制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定位将成为和短信一样普及的手机增值业务。尽管手机定位技术先进,但它的出现对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新课题。对手机定位所侵犯隐私权的保护依赖于法律对其上位概念“隐私权”的确认和保护。文章试图从手机定位侵犯隐私权的特点、构成入手,通过对国外隐私权立法的考察,分析了我国立法现状并从立法的角度为完善我国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