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仲淹身世考李丛昕范仲淹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集中到一点,就是他的“先忧后乐”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境界是怎样形成的?历代学者,罕有论及。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范氏的家世、身世特别是对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情形不甚了了。从搞清其身世入手,深入研究其思想的...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入仕之初,曾监泰州西溪盐仓。他“虽乘田委吏之卑”,仍心忧社稷民生,屡次上书言政。特别是目睹潮水泛滥,殃及百姓,范仲淹建议并参与重修捍海堰。后人为纪念他的首倡之功而称此堰为“范公堤”。这一事件,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后世范公堤得到多次增修,范仲淹忧国忧民精神的感召应是其中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王爱军 《东西南北》2013,(15):63-65
范纯仁说:“为别人做好事,于自己是一种欣慰,对别人却是一种负担,我不记得这件事,不过是帮他卸掉感恩的包袱罢了。” 范纯仁的父亲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他老人家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闪耀千古,以致范氏子孙在他的星光下显得十分黯淡。其实范纯仁官职不比老爸低,社会影响比他老爸还要大,在个性特点和行为作派上,更是别有名士味道。  相似文献   

4.
现今对景祐三年范仲淹被贬事件的认识源自富弼、欧阳修等人的记述,虽然反映了某些层面上的历史事实,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当时,范仲淹被贬的核心罪名之一是"自结朋党",这一罪名体现出范仲淹被贬黜的重要原因,是宋仁宗认为其有交结要人、希合求进之嫌。但景祐事件发生后,一批支持范仲淹的中下层官员则强调其被贬的原因在于触怒了宰相,突出景祐事件中因言罪人的一面,而将"朋党"视为对范仲淹的栽赃。随着同情、称荐范仲淹的言论不断涌现,仁宗对范仲淹朋党问题关注的焦点也从其交结要人转向其他官员对范仲淹的朋附。最终,声援范仲淹的言论与朝廷惩治朋附范仲淹之人的做法,共同塑造了后世对景祐事件的认识,而仁宗当初猜疑范仲淹"朋党"的原因则长期为人们所忽略。  相似文献   

5.
范仲淹经济思想论析方健古在今来,在关于范仲淹汗牛充栋的论著中,很少有涉及其经济思想者。尽管范仲淹没有自成体系的有关经济的论著流传下来,而且也未象他极为欣赏、力加荐拔的后学李靓那样提出过富国富民了策,也来象他改革宏图的继承人壬安石那样注重经济,概言“政...  相似文献   

6.
《阅江学刊》2013,(5):F0003-F0003
2007年10月,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吴为山先生创作的范仲淹青铜塑像落座在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二代图书馆南草坪上,为幽静古朴的校园平添了一股金石之气。  相似文献   

7.
有关渤海的“显州之布”和“沃州之緜”问题,多年来在中外史学界引起密切关注。有些学者把“显州之布”说成是棉布,有的则认定“沃州之緜”是木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使我们感到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考证和商榷。本文的要旨在于说明:“显州之布”是麻布而不是棉布;“沃州之緜”是丝緜而不是木棉。关于渤海“显州之布”问题,1937年《满铁农事试验场》报告书中最早提出了“满州可能从古有棉花栽培的历史”的推断,它引用了《盛京通志》里所记的“沃州之棉”。1956年金毓黻先生在《关于渤海国的三个问题》一文中说:“据各书所记,渤海国生产情况:农业  相似文献   

8.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范仲淹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陈亮(1144—1194年)字同甫,学者称其为龙川先生,举州永康(今渐江永康)人,其生活时代为宋高宗绍兴十三年至宋光宗绍熙五年,此时为南宋时期,这期间,在学术界,除理学和心学外,还形成了功利之学,被称之为功利学派。黄百家评论永康之学日:“‘永嘉之学,薛郡俱出自程子,是时陈同甫亮又崛兴于永康,无所承接。然其为学。俱亦读书经济为事,嗤黜空疏,随人牙后性命者,以为灰埃,迹遂为世所忌,以为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渐学。”以宋之学案,龙川学案》),可见陈亮为永康之学的倡导者,他亦主事功,反对空谈,把儒家学说引向了经邦络…  相似文献   

10.
关于唐代文学家孙逖的籍居之地,学术界有两种比较通行的看法:其一,认为孙氏为"潞州涉县人"即今河北涉县人;其二,认为他是"博州武水人"即今山东聊城人.以上两种说法其实只是祖述成说,并不是太准确.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唐代名臣颜真卿所指出的,孙逖祖籍博州武水、中迁潞州涉县、最终实际上是以河南巩县(洛阳)地区为主要活动区域的说法,更加符合孙逖的实际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1.
五代之际,诸侯争雄,而陇右之地除庆、宁、阶、秦等数州外,大多为吐蕃贵族长期占领,经济文化不能不受到极为严重的制约和摧残。阶、秦两州也几经变迁,唐末梁初属于李茂贞,后梁中期为王建所夺;后唐灭前蜀,二州复归于中朝。经久不息的动荡与变乱,使得原本富庶的陇原大地呈现出一派衰弊景象。却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诗人留名史册在近乎废墟的土地上,只有王仁裕一人,迈着艰难的步履,从秦州走向蜀中,又从蜀中走向中朝,为荒漠般贫瘠的陇右文坛保留了一丝动人的春色。王仁裕生平事迹见《旧五代史》卷128、《新五代史》卷57及《十国…  相似文献   

12.
<正>罗兆民,字乃稼,号稼庵。1968年生,祖籍河北黄骅。自幼嗜书画,后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高级研修班梅墨生工作室,师从梅墨生、崔兆礼,主攻山水,兼习花鸟及书法。现为职业画家。浑厚华滋,雨湿墙头影移壁,此乃宾虹老毕生所追求之境界。作品之淹留幻灭,精神之相挽处,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今观兆民近作  相似文献   

13.
沈金浩 《求是学刊》2006,33(2):109-114
宋人自称“老子”自北宋范仲淹始,至苏轼、黄庭坚而成时尚,至陆游、杨万里而泛滥。宋人自称“老子”的原因一是对老敏感,好言老弱病懒的时代文化心理,而这种心理又有多种成因;二是向往晋人风神;三是几个典故都合宋人口味;四是范仲淹的正面效果;五是宋人好以才学为诗;六是“老子”一词可影响作品风格、显示作者的个性。  相似文献   

14.
南齐学者贾渊(439-501)素以谱谋之学闻名于世,所们作《郭子注》亦简而有法。但千余年来,贾氏无复昔日之尊荣‘郭子激亦湮没无传。本文试图追溯贾氏之家学渊源,结合笔者所发现的三十煤郭子④快文,勾勒出此书的基本面貌,并阐明其学术意义。关于贾氏谱学之传承l南础卷五对王僧儒例载云:始晋太元中,员外散骑待郎平阳贾强笃好簿状,乃广集众家,大搜群族,所撰十/\州一百一十六郡,合七百一十二卷。凡诸大品,略无过问,藏在秘阁,副在庄户。及据子太宰参军匪之、匪之子长水校尉深世传其业。“长水校尉深’即是贾渊。唐人为避高祖讳…  相似文献   

15.
蒋昱思 《东西南北》2013,(15):60-62
1993年,日本时间6月30日16时15分,东京下着雨,无数人在为他祈祷,然而他没有醒过来。他以坠落的方式英年早逝,令无数人扼腕叹息。 1962年6月10日,在夜色弥漫的香港深水涉区苏屋部里,一对祖籍广东台山的夫妇正在等待他们第四个孩子的到来。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用婴儿最直接的方式向这个世界说了第一声晚安。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晚年曾知杭州,在《咸淳临安志》中有着明确的记载。然而,范仲淹早年还曾两次短期到过杭州,并写下了不少诗文。这些事实,则是鲜为人知的。笔者在撰写《范仲淹诗文编年校证》时,涉及到这些史实,现考证如下,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也谈古代陇西与陇西李氏之祖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也谈古代陇西与陇西李氏之祖籍何钰人本乎祖,物本乎天,根深而叶茂,源远则流长。至圣先师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内外炎黄子孙拜祖寻根之风,近年来兴起了陇西李氏文化热。它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有...  相似文献   

18.
美国人热衷搬家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在本世纪80年代,每年都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家庭迁居,其中从一个州迁至另一个州的美国人多达l(X:X万人之众,至于在州内、市内作短途搬迁者则更是高出3倍之多。但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最新发布的一份人口流动报告,在过去一年里,搬家者在总NO中只占16.3%,大大低于10年前的24.7%。看来,美国人的搬家热情已开始日渐减退。这份报告还揭示了一个新趋向,年轻人比中老年人更喜欢搬家。统计显示,在过去一年中,2(y-2岁的年轻人占34%的搬了家,但在3(ler--3岁和55-64岁的中年和老年人中,此比例降…  相似文献   

19.
隋代总管府制的发展与废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管府制是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皇、仁寿中,适应着南、北两地区的统一局面,总管府制得以全面推行。总数达36个的总管府分别统辖若干个州级行政区,成为地方上最高权力机构。其职能是既管民事,又理军政,属于地方集权的管理模式。总管兼任驻在州的剌史之职,并以驻在州的全名作为该总管府的专名,此乃隋时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显明特征。隋朝总管府制废止于大业元年  相似文献   

20.
以诗书画三绝饮誉艺术界的宋开强先生,字禅心,号逸兴草堂主人,是一位功力加绝技的实力派艺术家.厚土滋养育英才,祖籍黑龙江的宋先生性情凝重深沉,洒脱豪放,思如泉涌,胸藏万汇,谈锋甚健.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以画为韵,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体系.闻其诗,观其书,品其画,真可谓是一种愉悦.其诗书画匠心独运,常出超人之举,杰异之作,故虽正值盛年,声望却益高益炽,深得国内外书画界之大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