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法国思想家加缪的"正义"曾引起很多争论,而他在遗作<第一个人>中的忏悔却一直少有人问津.加缪以对"真实"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关注成就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历史中有限却不可取代的历史神话,而这一神话的结局却是创作者艺术生命的自戕和良心的忏悔.加缪的"正义"实质上是一个用来实现他自身神话的"脚手架",而他最终不得不向他的母亲忏悔,因为这位不幸的妇人正置身于他的神话所竭力逃避的"真实的黑夜"之中.  相似文献   

2.
加缪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他将存在主义的思想完美地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因此,通过对加缪代表性作品的研究,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分析、探讨加缪的存在主义思想和其作品中的荒诞世界,从而揭示出加缪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对指导后世的创作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肺病患者的角度对鲁迅与加缪的生命历程、精神世界、文化取向和创作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认为,正是因为漫长而痛苦的肺病体验,使得两位作家在被隔离的状态中,成为各个时代和国族的局外人。对于个人承受的可怕命运,鲁迅和加缪没有屈服,他们从各自的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资源,并对其进行具有现代性的改造:鲁迅从《隋唐演义》中获取了肩住闸门的悲剧英雄的意象,而加缪则从古希腊神话中获取了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的故事,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4.
传统上,人们往往视《易》为卜筮或哲学著作,《文心雕龙》却鲜明地揭示和剖析了《易》的文学特点及其文学性意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第一次,因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文心雕龙》尊《易》为最能体现宇宙天地精神之经典,为"哲人之骊渊也"。在此基础上,《文心雕龙》取法《易》之"大衍之数",确立了其《文心雕龙》的体制;本乎《周易》的自然之道来建构《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还第一次精辟地阐释了《易》的丽辞范式,及《易》旨远辞文、言中事隐的美学特征,充分肯定了《易》对规范文章创作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还乡——致亲人》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著名诗歌。通过对此诗的解读,可以透视诗中“伤悲的欢乐”的神秘面纱,也可以体味到诗人哲学式的诗歌写作风格。诗人把返乡的原初地定在了“阿尔卑斯山”,体现了一种隐秘的宗教语境,隐含着西方宗教文化的神性/诗性话语;诗人此次“返乡”之举不仅仅是一次实地意义的返乡,而更应看做是一次精神(主要体现为神性或诗性)意义的返乡。  相似文献   

6.
有时候,翻译未必真是翻译,翻译是改头换面的创作。林语堂的《中国传奇》中某些章节即是如此。在他的三个著名作品《薛伟》《张逢》和《促织》中,人物穿越生命的不同形态和时空:人变鱼、人变虎和魂化促织。但是,这些怪诞的形变中始终有一种不变的精神:即对自由的不懈追求。正是这种自由精神感动着英美读者,所以,林语堂的翻译重在传"神"——"精神追求"——而非字词句段文字对等的文辞神采,是一种精神的神采。但是,自由变形并未带来真正的自由,而是新的困境和枷锁。林语堂对自由还是有些矛盾迷茫的。  相似文献   

7.
地中海的海水与阳光赋予了加缪贫困与幸福交错的生活体验,而古希腊哲学的影响,最终使加缪继承了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形成了一种尊重普遍人性、热爱生活与生命、讲究节制与均衡的"地中海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了加缪的整个思想体系,成为加缪人道主义的文化内核,也是其创作的文化根源及哲学归属.  相似文献   

8.
刘瑞云 《南方论刊》2008,(10):90-91
阿尔波特·加缪是二十世纪最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人文作家之一。加缪的人文思想演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忧伤与激情的交织,荒诞,反抗,坠入绝望。这一思想演变与其文学创作紧密相连,每一阶段都有反映其人文思想的代表作,此论文主要通过对其早期作品《婚礼集》的研究,分析其人文思想的第一阶段——忧伤与激情的交织及其开始感悟到荒谬。  相似文献   

9.
崔文恒 《阴山学刊》2011,(4):46-53,91
第一次把铜雀台与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的是晚唐诗人杜牧笔下的《赤壁》,它既是文学创作,更是文学的再创作。罗贯中编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纶、毛宗岗改编的《三国演义》里的“智说(激)周瑜”,就是文学再创作的不断升华;而且小说中人诸葛亮的蛊惑煽动与添枝加叶地背诵《铜雀台赋》,还是在杜牧文学再创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再创作。小说与...  相似文献   

10.
默而索是阿尔贝·加缪代表作《局外人》的主人公,他平静冷漠,行事违背伦理常规,“局外人”般游离于社会道德藩篱之外,最终因杀人而被判处死刑.这个世俗眼中的离经叛道者只是个被误读的正常人,有着健全的心智和人性;他是加缪“荒诞”思想的最佳诠释,在深刻认识到现实的荒诞后决意听从内心的指引,将生活绝对真实化,冷漠而又蕴涵深刻激情,义无反顾地执著于自己的选择;较之“多余人”,他超越了形而上的精神困境,在被社会抛离的同时也将整个荒诞世界抛了出去;他比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利要清醒超脱,以对生存自由毫不妥协的选择获得了作为“人”的尊严和胜利.  相似文献   

11.
浅谈现代外语教材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外语教材的形式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外语教材的“以人为本”就是指教材要以使用者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虽然在现代外语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在教材编写中还有许多问题,在编写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和提供真实性材料。以期达到当今外语教学的新层面,并对学习者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看不见的人》与《小癞子》等流浪汉文学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 (RalphEllison)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流浪汉文学的经典之作。艾里森通过一个黑人流浪汉在寻找自我的流浪中 ,审视自我 ,探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来反映美国社会中现代人的自我异化和生存困境 ,以及民族岐视和压迫 ,隐喻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通过《看不见的人》与《小癞子》等经典流浪汉文学的比较 ,可以领略艾里森创作手法、人物塑造及语言选择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曾澜 《兰州学刊》2010,(10):181-188
从民族文化传统的感知维度上来看,与时间对跳傩艺人之人神沟通者身份的具体内涵及身份转换的规约性相比,傩仪式独有的空间特性对傩艺人人神角色转换的规约性更深刻更凸显。在跳傩仪式中,傩艺人的身份因为仪式空间属性的规约也具有了空间性,角色的扮演也随着跳傩仪式空间属性的改变而发生偏移。当仪式空间属性神圣的时候,跳傩艺人体认到的是他们作为驱疫降福之神灵的意识;而当仪式空间属性世俗的时候,他们也能够从属神的意识回归到属人的意识,从而实现仪式过程中人神之间的互动,完成娱神娱人的仪式功能。也正是在人与神之角色的偏移和不同承担过程中,傩艺人人神沟通者身份的具体内涵才得以呈现,而傩神信仰于当地百姓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之间的深层关联也得到凸显。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散文诗《风筝》的精神内核是忏悔意识。《风筝》的忏悔意识蕴含着四个不同意义的精神层面 :一、对具体人和事的忏悔 ;二、精神家园破坏者的忏悔 ;三、历史“中间物”的忏悔 ;四、对负面人性的忏悔。《风筝》所流露出的忏悔意识具有普遍人性的意味 ,因而也是鲁迅创作超越自我的一个精神基点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基于人类无限发展的需要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现实矛盾而提出的战略思想。人类的生存困境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态问题,一个是心态问题,而心态决定生态。人类贪婪的欲望是导致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和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等生态伦理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目前生态环保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而精神环保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弘扬人文精神、责任意识与和谐精神,注重解决人类的精神处境和精神生活问题。精神环保与生态环保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两翼,将成为21世纪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6.
《阿Q正传》和《太平天下》两部作品的主要人物阿Q和尹直员身上存在着一些共性。首先是性格上的固执和荒谬 ;其次是将虚妄当成现实 ,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再次是都被欲望冲胀头脑 ,且欲望不可实现。从美学意义上讲 ,两个人物都具有喜剧性。两个人物存在的共性 ,是由于作者鲁迅和蔡万植所处社会的社会状态、他们在世界观、美学思想和创作方法等方面的共同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塑造出临危不惧、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硬汉子”形象,同时也向世人揭示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只有精神上的胜利才是真正胜利的深刻哲理。海明威将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与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一个凸显人类尊严,在厄运的重压下依然昂然挺立、宁折不弯的硬汉典型。他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道家思想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异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的反异化精神汲取了老庄道家思想的有利资源,或者从反面批判了都会生活的异化与人性的扭曲;或者从正面建构了一种优雅从容、闲静自适的日常生活图式;或者从乡野田间寻找到了原始雄强的人性理想模型。老庄道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反异化精神的传统思想资源,它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对文本进行校释的基础上,重新解读<老子>二十五章.关于章旨,这里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本章所论述的道的本质性状以及如何体道的问题,可归结为哲学意义上的"一"来理解.本文主要从"一"与"道"、"大"等的语源关系加以探讨;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句法特征,即主词和宾词围绕同一中心语而递相推转.这种句式在表达其内容时,更强调开头的主词和末尾的宾词之间的语义联系.所谓"人法自然"或"王居其一",充分表明了王作为人世间的最高统治者所应具备的体道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丁春华 《兰州学刊》2006,(2):131-132,118
本文谈的是一个旧问题,其新意在于:1.对全球化做了两阶段的区分:即重视量的全球化阶段与重视质的全球化阶段。2.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分别处于全球化主体与全球化客体的地位。3.对以人为本中的“人”给出自己的解释。4.从哲学的角度看,要在实际建设中实现减弱甚至避免全球化负面影响的目标需要发展人的主体性,实现主体的自觉性与能动性的有机统一。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中主体性是欠发达的,而在全球化成为席卷地球上每一个国家的浪潮的今天,这是一个很大的劣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