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树松 《理论界》2004,(4):76-77
由于受"休谟法则"的影响,在技术哲学研究传统里把技术本质分裂为"事实本质"和"价值本质",并存在着"技术中性论"和"技术价值论"的对立.本文认为技术本质是事实本质与价值本质的统一,坚持这一点也就消解了"技术中性论"和"技术价值论"的对立.  相似文献   

2.
在阐释"范式不可通约性"的含义及其理论根据的基础上,分析"范式不可通约性"论点在库恩科学革命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范式不可通约性"是范式最重要的属性,是库恩科学革命理论的重要支点,或者说,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理论逻辑上的基础性环节。  相似文献   

3.
牛秋业 《北方论丛》2010,(2):117-120
费耶阿本德的思想是以对不可通约的运思而展开的。不可通约引起的最大问题是传统之间的比较问题,费耶阿本德通过阐释不可通约与不可比的关系,澄清了不可通约并不等于不可比,不可通约的传统之间存在着比较。不可通约的思想既反对绝对主义,也反对极端相对主义,费耶阿本德要消除的正是要么客观主义,要么相对主义的绝对对立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贾红莲 《东岳论丛》2004,25(6):18-23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实现综合创新,涉及到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通约性问题.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而言,在社会功能层面,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在学理层面上,二者则具有可通约性,但这种可通约性是有限制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的.目前,如何使马哲与中哲通过对话达到可通约,其理论研究的语境仍不成熟;话语的先前设定问题影响到通约研究的深入;寻求马哲与中哲通约的思想文化基础尚不充分.因此,做好马哲与中哲通约问题的研究,是实现马哲综合创新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费耶阿本德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不可通约的观点是费耶阿本德哲学的基础.文章通过对费耶阿本德不可通约理论的主要内容的分析,折射出不可通约的理论对后现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因为费耶阿本德的不可通约的理论反对的同样是理性中心主义,这与后现代的观点是一致的.他的不可通约的观点也进一步表明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有开始融合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实现综合创新,涉及到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通约性问题。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而言,在社会功能层面,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在学理层面上,二者则具有可通约性,但这种可通约性是有限制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的。目前,如何使马哲与中哲通过对话达到可通约,其理论研究的语境仍不成熟;话语的先前设定问题影响到通约研究的深入;寻求马哲与中哲通约的思想文化基础尚不充分。因此,做好马哲与中哲通约问题的研究,是实现马哲综合创新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不可通约性与社会的解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政治子系统的最大特征是非人格化,其追求是平等和稳定;经济则必然是人格化的,其追求是效益和效率;而文化则兼具人格化和非人格化两种特性,这是由其所追求的目标的二元性——科学和伦理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的价值追求是不可通约的,它们相互之间都具有独立性,功能不同。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它们各司其职,不能相互僭越,其相互冲突的价值追求表明社会不能用同一个模式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8.
不可通约性在库恩的科学哲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库恩看来,不可通约性也就是范式或理论之间的不可翻译性.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指不同范式之间不存在共同的评价标准,二是指在科学革命的前后,即使使用相同的概念和术语,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意义也都发生了变化,三是指不同范式的拥护者具有不同的世界观和立场.  相似文献   

9.
在性伦理中,"应该"与"合理"的矛盾冲突引起了人们对性行为的正当性与性规范的合理性问题的普遍关注。"应该"是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一种行为是否正当或应该,取决于选择的价值主体。"合理"是合客观规律之理,某种行为是否"合理",取决于它是否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一致。对于所有的性禁忌、性规范说来,若其内容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人类进步,则具备合理性的依据;反之,就不具备合理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费耶阿本德是西方科学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本文考察费耶阿本德早期和晚期不可通约性理论的差别,提出:一方面,不可通约性只涉及科学术语中意义之个别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科学术语中的意义与人类认知背景的各个层次有多重的联系;因此,一般而言不可通约性并不蕴含或要求完全彻底的意义变化。本文还认为,意义变化仅仅是不可通约性的一个表面特征而并不是其本质。不可通约性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有关推理结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重新讨论休谟关于“是”与“应该”的问题 ,指明二者断裂的结构 ,进而阐释事实的复杂性 ,通过增加事实的价值负荷来填塞从事实到价值的鸿沟。在此基础上 ,重新理解真理以及真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词”在日本的受容过程,论证了日本词家是以中国传统文体意识来体认“词”的,创作自然深受中国历代词人的影响,接近于中国词作的体貌,具有鲜明的“中国化”的创作特点,从而体现出“词”在文体特征上的不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13.
尽管事实与价值并非绝对对立,但它们仍是有区别的.从"是"到"应该"没有直接的(演绎的)逻辑通道.在演绎逻辑的范围内,"自然主义谬误"是不可反驳的.逻辑经验主义否认道德判断的合理性的错误在于坚持狭隘的合理性观念.如果不固守演绎的"推出",就可以用"是"说明"应该"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范式"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科学发展的理解,不同的科学共同体持有不同的范式,具有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可通约性"问题的问世引起了学界极大的争议,甚至把库恩看作一个相对主义者.笔者从库恩的范式理论出发,把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解读为这样几个层次:旧事实与旧理论;新事实与旧理论;旧事实与新理论;新事实与新理论.通过这些方面的考察来谈论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论证库恩并非一个相对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
吴习彧 《浙江社会科学》2012,(4):48-54,156,157
在法律领域中,总是会牵涉到生命、健康之类的价值问题。人们在面对此类问题时极易出现情绪化反应,并会迅速联结成社会效应。司法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应特别注意到估值模式的区别,谨慎地处理通约性问题。如果缺少相应的裁判模块支持,法官就难以调用不同的情境模式来增加其判断的精度,如此便可能会导致一个过于谨慎、怕犯错的裁判路线,又或者与民意的期望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6.
程仲棠 《学术研究》2000,(10):19-24
本文上下两篇分别对休谟法则即“不可能从‘是’推出‘应该’”的哲学根据和逻辑根据提出质疑。上篇主要检讨休谟法则的哲学根据——事实与价值二元论。这种理论在20世纪引起重大争议,它得到韦伯和摩尔的支持,被卡尔纳普、艾耶尔和黑尔等人发展为非认识主义伦理学,但受到石里克、普特南、罗蒂和麦金太尔的反对。本文认为,二元论者把事实命题和价值命题的区分加以绝对化是错误的,症结在于忽视社会事实的特殊性。与自然事实不同,社会事实具有内在价值,描述社会事实的命题本身就含有价值意义,所以,从事实命题推出价值命题,即从“是”推出“应该”,不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殷霞 《东岳论丛》2007,28(6):106-109
伦理学中的"休谟问题"指的是"是(be)"与"应该(ought to be)"的关系问题。对传统哲学的关键性范畴"Being"的分析表明,"休谟问题"并非如研究者通常所认为的仅仅是指对事实与价值的区分,而是有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特定内涵。在休谟那里,主要是指对传统理性伦理学中"是"对"应该"蕴含关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用六家、九流十家中的某一个学派名称来定位新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篇章,是学界常用的方法。但这种做法也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百家争鸣之百家则湮没无闻。其实能否用六家、九流十家描述早期中国的学术派别,是存在争议的,因此早期中国学派划分的根据至今不明。经过考察早期中国、古代希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近现代西方哲学等有关派别的划分,可以发现从东西方通约的视角看,师承和宗旨是最常使用的称呼学术派别的方法,但是从师承的角度更利于划分学派并分析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杨泽波 《中州学刊》2002,(4):170-174
休谟伦理难题的主旨 ,是证明理性不是道德的根源 ,而不是一概否认事实判断必须承担价值判断 ;尽管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 ,但毕竟分属两个不同的问题 ;所以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后者代替前者。由此出发 ,本文对孙伟平博士的新著《事实与价值》提出了一些商榷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孙伟平 《学术研究》2003,42(1):31-34
哲学观问题是最近国内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尤其在青年哲学研究者中反应强烈,让我们感受到一股哲学思想热流在涌动。为进一步推进这一研究,本刊哲学栏专辟“哲学观问题系列谈”,集中反映其中积极向上的思想成果。于去年9月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国内十几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组织的“青年哲学论坛”,引发了国内一大批青年马克思哲学研究者的积极参与,气氛热烈,本期特从中选登两篇,其它的将陆续刊发。也欢迎读者作者直接来稿参与讨论,字数以5000字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