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楼梦》尽管不是一部教育专著,曹雪芹也没有明确系统地提出自己的教育观点,但从《红楼梦》中可以发现曹雪芹的一些教育思想,如重视读书明理,主张学以致用;批判地继承传统教育内容,主张教育內容多元化;提出了宽严相济的教育原则和开明自由教学方法,反对封建禁锢惩罚式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证实《红楼梦》真正的作者,是明末崇祯皇的太子朱慈烺,曹雪芹只是作者的笔名这一判断为真,让我们进一步研究《红楼梦》的内容。鲁迅先生在《(绛洞花主)小引》中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  相似文献   

3.
聂聪 《社会科学论坛》2005,(18):152-154
<红楼梦>尽管不是一部教育专著,曹雪芹也没有明确系统地提出自己的教育观点,但从<红楼梦>中可以发现曹雪芹的一些教育思想,如重视读书明理,主张学以致用;批判地继承传统教育内容,主张教育内容多元化;提出了宽严相济的教育原则和开明自由教学方法,反对封建禁锢惩罚式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4.
曹立波 《北方论丛》2001,4(4):67-73
《红楼梦》的创新价值,继鲁迅先生高度评价之后,令人瞩目。然而,《红楼梦》高居古代小说的艺术峰,并非平步青云。曹雪芹是在吸取了世情小说以及其它流派小说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而继往开来的。考察作者所处时代的小说创作时尚,我们发现:从小说家的心理特征、小说结构特征、到小说情节特征,都反映出作者对当时小说创作时尚的随顺与超越。在对清代小说创作大潮的趋同中,求新求异,才是《红楼梦》“异军突起”的实际含义。  相似文献   

5.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不仅通过空间景物的描写折射人物心理世界,而且在对时间意识的表现中,以敏锐的感知揭示人物及其作者丰富而深邃的心灵世界——由时间意识所唤起的人生如寄的悲哀、由生离死别所激起的超越时间的痴想以及摆脱了人生如梦的时间感觉而飞升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几年前反响强烈的《红楼梦》湘方言说入手,介绍了红学界二十年来对于《红楼梦》方言研究较有影响的东北方言说、山东方言说、江淮方言说、云南方言说等,并结合社会语言发展历史和曹雪芹生平分析了这些学说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和美学史上,戏曲和小说的创作,对人物、典型问题的提出具有特殊的贡献。然而,就人物之刻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贾宝玉及“小女微才”的金陵十二钗等以降人物,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贡献最大的。他的创作构成划时代的唯美标志,对后人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吴恺 《兰州学刊》2012,(10):95-98
《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写尽了人世间的人情世故、花柳繁华和温柔富贵,既包含了儒家的仕途经济和伦理道德,也包含了道家的出世炼丹和佛家的因果轮回。《红楼梦》以情爱为切入点,又处处充满了佛家的因果观,处处透发着对人生的警醒和对觉岸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傅波  钟长山 《理论界》2004,(5):269-269
大多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为小说的博大精深而惊叹。惊叹之余,总觉得小说的背后隐藏点什么。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亦真亦假的“满纸荒唐言”?为何有“一把辛酸泪”?其难言之隐到底是什么?本文认为作者为逃避社会文纲的制裁,故借儿女之情的琐事,寄托着对朝代更叠的大感慨。悼明之亡,揭清之失是作者创作《红楼梦》的主要政治倾向。小说开篇就为“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而懊悔。“补天”显然是作者创作小说的根本目的。那么作者是补哪个朝代的天呢?是补清朝之天还是补明朝之天呢?小说开篇就提到“大荒山青埂峰”下有块不能补天的“顽石…  相似文献   

10.
甘丽娟 《齐鲁学刊》2006,(5):109-112
坪内逍遥在1885年发表的《小说神髓》中提出了写实主义小说观。他的小说观以批判以往劝善惩恶文学观为前提,通过对两者在描写内容、人物塑造和情节方面的对比分析,指出戏作文学的不足和缺陷,实现对其传统的超越,真正完成了日本小说观念的近代转型,对日本近代文论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白斯木 《晋阳学刊》2011,(4):115-119
明清易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革,它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伴随着政权鼎革,士大夫家族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章聚焦于曹家以及《红楼梦》在这样的历史中所呈现出的独特意蕴,在周汝昌先生考证的提示下,进一步揭示《红楼梦》伟大的人本主义精神内涵和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和中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汝昌 《晋阳学刊》2011,(4):109-114
《〈红楼梦〉和中华文化》是周汝昌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关系的一种新思考,认为《红楼梦》所蕴涵的中华民族文化浓郁深至,从氏族文化等4个方面体现出来。而其核心价值,是才与善两端,是重情但并不反理学和礼教,儒家的主体精神仁、恕等价值观都融化在情与才之中,是对作者过往认为曹雪芹通过《红楼梦》"以情反礼和反理"观点的一种反省和提升。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艺贯古今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和画家。他在《红楼梦》的创作中将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和技法融入笔端,创造了全新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对空白手法的运用,使中国绘画理论中“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同时也对空白这一中国绘画技巧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使其审美蕴涵更加丰赡、充实,其创造的意境更加空灵、开阔。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刘再复、王蒙、刘心武和周汝昌4人的红学研究个案作比较,进而探讨《红楼梦》和红学研究的大问题,呼吁对《红楼梦》生命的阅读与灵魂的阅读,提倡红学研究应该将考据、义理、辞章也就是史、哲、文互相结合,是对21世纪第一个10年红学演变一种角度的观照,对未来红学发展方向的企盼。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问世后,随之诞生了似乎永无休止的各色解读。家事说是小说流传初期,清人以当朝历史人物敷衍到小说故事情节中而产生的种种说法。论及原由,与小说发展历程以及在小说审美过程中一直不脱历史观念有关。清人周春代表了当时正统文人对小说与历史之间界限不清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6.
妾媵制度是男权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封建私有制和等级制度相结合下的畸形现象。清代对纳妾更趋于放任、自由,单是一部《红楼梦》我们就可以看出清代置妾之风的鼎盛。妾的身份卑贱低微,她们是封建家长和嫡妻奴役和驱使的对象;但妾的身份又高于一般的奴隶,处于一种“二层主子”的地位。《红楼梦》中的小妾虽处于相同的生活环境和半主半奴的地位,但她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生存方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与李商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云 《文史哲》2002,(4):82-85
《红楼梦》对文学传统的承继 ,一直是红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红楼梦》所受唐诗尤其是李商隐诗的影响 ,值得人们充分认识和关注。《红楼梦》虽是小说 ,但通体浸透和充盈着诗的意境 ,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诗的才情 ,尤其在善于用典而富含寓譬、内容隐晦而让人猜测、凄婉哀伤而极富朦胧之美等诗美特色上 ,无疑都或多或少得益于李商隐。具体表现在《红楼梦》的书名取意、作意构思、人物故事以及诗词描写和意境创造等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小说对戏剧的影响更为显明,不少传奇、杂剧的题材都来源于小说,尤其是四大古典名著。相较而言,戏曲改编《红楼梦》小说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文学价值。但戏曲和小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体裁,《红楼梦》小说的戏曲改编者若不能恰当地取舍或化用原著的情节内容,其改编效果必会大受影响。清代很多《红楼梦》戏曲(以下简称"红楼戏")对刘姥姥问题的失重处理,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的甄宝玉与贾宝玉思想个性先同后异,并最终彻底分化。小说中二者并置,互相映衬,意在表现离经叛道与回归仕途两种不同的人生模式和人生态度。甄、贾二玉性格由合而分的过程,是作者在世俗化与个性化之间徘徊游移并最终取舍的过程;二玉最终的性格分裂,也流露了作者创作心理的矛盾:他虽然最终令贾宝玉选择了出世之路,但在感情上又不能全然跳脱俗世的牵绊,因此让甄宝玉从贾宝玉身上分离出来,选择了另一条人生道路。二者相互补充,既可以写出仕途经济对一个人的荼毒和异化,又可以突出贾宝玉最终抉择的艰难和可贵。  相似文献   

20.
技法论是《红楼梦》脂砚斋评本关注重心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说较为重要的叙事艺术特征。脂评本的技法论较多地因袭了前人,因而不应对此视而不见,甚而刻意抬高脂评本的评点价值。另外,脂砚斋又较为确切地揭示了《红楼梦》自身独到的叙事特征所在,因此还是存有一定的价值,具体而言:在技法观念上极力反对叙写过程中的俗套化、程式化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