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雪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17-21
<吕氏春秋>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典籍,共有程度副词12个:"极"、"最"、"至"、"太"、"大"、"甚"、"殊"、"弥"、"益"、"愈"、"逾"、"滋".其内部发展不善平衡,表达程度高和表达程度变化的程度副词均已成体系,却未见真正表达程度轻微的程度副词.在句法功能方面,<吕氏春秋>程度副词与其它先秦程度副词没有很大差异,但也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赵继宁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5):32-34
文章简要论述了自汉朝以来,历代学者对《史记》标点的研究状况。对于《史记》中出现及使用的标点符号进行依照时段的研究阶段划分,并对古今的标点研究史作出较为详细的阐释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胡正强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25-29
《吕氏春秋》在信息传播思想方面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特点。该书对媒介功能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认为媒介制约着传播效果;主张要充分使用不同媒介,通过表情、手势、动作等与言语配合,从而增强传播效果;传播者掌握着传播的主动权,传播者的社会责任非常重大,必须以负责的态度从事传播;传播者必须考虑对象的接受能力,要讲究自然顺畅地达到传播目的;传播者的态度要老实,应使用朴素的语言,以使信息明白无误地被接收。 相似文献
4.
郭鹏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7(4):45-50
从兼容各家的成书特征到有关艺术理论的具体方面 ,《吕氏春秋》对《文心雕龙》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在作家修养上 ,都主张屏弃外在功利的影响 ;在文学艺术的理论构建方面 ,都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主张和观点 ,如文学的发展观点、执一思想、内容形式的关系以及因势理论和鉴赏理论等等。将它们的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加深《文心雕龙》的理论认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6.
李若晖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6)
《吕氏春秋校释》是陈奇献先生历40余年辛苦研究写成的迄今最为完备的《吕氏春秋》集解本。但智者千虑,亦偶有一失。本文即试从校勘、训沽的角度,对《校释》“斫斩”、“少选”等则提出质疑,以向先生及诸大家求正。 相似文献
7.
王伟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50-53
《吕氏春秋》的务实功利倾向一向为学界所注重,对它的哲学价值评价尚有争议。西方的哲学是以认识沦为基点的,《吕氏春秋》以“功利”的“客观实证”为其认识论的基点,是《庄子》以来引发的反思与抉择。《吕氏春秋》是思想史发展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8.
战国后期,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被广泛应用,《吕氏春秋》是这一阶段重要的语料之一。被动句在《吕氏春秋》当中使用时,传统标志被动句主要以"为"字句、"见"字句、"于"字句为主,它们占据了标志被动句的多数席位,同时也出现了少量的"被"字句、"乎"字句。而《吕氏春秋》被动句真正的主流是意念被动句,这是由主观意识感知的被动句,不存在被动标志词。研究《吕氏春秋》被动句,总结其中的语法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先秦汉语被动句式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谭清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5)
《吕氏春秋》为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辑而成,集中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神核质,同时也基本反映了主持人吕不韦本人思想中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特质.从农学的角度看,《吕氏春秋》的农学思想几乎贯穿其始终,主要表现在独特浓厚的重农意识、"时宜"地宜"思想、精耕细作之法、生态农业观、农业灾害与荒政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介了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的有关情况及该书的意义和影响 ,重点是概述该书“兼儒墨 ,合名法 ,”多元化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1.
孔令梅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5):48-51
适是<吕氏春秋>论音乐时重点推出的一个概念,其应用范围却遍及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吕氏春秋>通过对适行、适言、适欲、适威、适时等方面的论述,将儒、道、墨、法、名、阴阳等思想和谐统一于自身体系之中,从而使适成为本书剪裁诸子百家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6)
《吕氏春秋》集先秦各家思想之大成,关于诚信思想的论述非常丰富,其诚信思想与精气学说相结合,由精气流行贯通天地万物,通过天行有常的自然规律和天降灾祥的原始信仰,为诚信思想提供本体论基础;再从修身、养生、处世、治国及用兵等诸多方面论述诚信思想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效果,为诚信思想构建宏大的价值论体系;还从劝学、贵生和正法三个角度为诚信品质的养成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修养论路径。就诚信修养而言,接受诚信教育属于人的主观努力,尊重生命保养真性属于人对诚信行为的心理认同,而制定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则是构建整个社会诚信监督机制的外在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3.
汪受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先秦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史学与政治的紧密结合,而《吕氏春秋》正是这种结合的典范。本文探讨了该书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的一系列为秦统一天下服务的政治观点,揭示了该书在史学史和政治学史上的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4.
刘咸炘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集中反映在所著《吕氏春秋发微》一书中。该书论列各篇,胜义纷呈,然而迄今尚未引起学界关注。本文将其研究成果归结为五个方面:辨杂家、论体式、明主旨、撮篇义、贯全书,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了论述。期于引起学界注意,以便加强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慧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1):86-90
在今天许多学者笔下,《吕氏春秋》的思想就是吕不韦的思想似乎已成了不证自明的前提,并由此前提出发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这个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宋代以来读书界普遍存在的因人废书倾向,但能否说就没有受到其他成见的荫蔽呢?从《史记》等现有材料来看,《吕氏春秋》是由吕不韦授意编撰的,他个人的一些想法、主张,也应在书中有所反映,但具体的编撰工作,则由其门下积学之士担任。吕不韦对《吕氏春秋》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吕氏春秋》绝非其为政指南。就《史记》、《战国策》等对吕不韦生平行事及其当政期间秦国国政的记述来看,吕不韦是一个精于权谋的“闻者”,而非励精图志的改革家。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政见或有冲突,但吕不韦与秦王政之间的矛盾,应主要还是雄心勃勃的君主与把持朝政的权相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42-49
君子概念起源较早,经过孔子的阐发,基本定型为对有道德修养之人的称谓,成为儒家理想人格。《吕氏春秋》广泛采撷了诸子各家思想的精华,是先秦时期最后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对君主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全书通过称引《诗经》中君子的作为,为统治者树立了榜样;沿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举的描写方式,使君子的内涵更加明晰;引述孔门弟子及其他君子的事迹,完善了对君子理想人格的构建。《吕氏春秋》延续了历史上君子的含义,君子在书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指君主;二是指有位又有德者;三是指有道德修为之人。 相似文献
17.
王启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2)
《吕氏春秋》具有明确的传播意识萌芽,出于治国的需要,它非常重视传播的功能,不但记载了先秦许多的传播活动,表现出对非语言传播的关注,而且表达了独具特色的传播观,对传播失实进行了全面总结,在中国传播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19.
李秀华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3)
《荀子》、《吕氏春秋》均有集百家学说于一身的特点,两书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比其他诸子更为丰富。比较起来说,《荀子》的教育思想以性恶论为哲学基础,《吕氏春秋》以天性论为基础。前者认为教育能够改造人性,由恶趋善;后者则认为教育不能改易人性,却可避免人的天性遭受戕害。《荀子》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圣人,《吕氏春秋》则把教育的目的更多指向培养遵守社会规范和因循自然规律的普通人。两书在教育方法论方面有许多相似的观点,但《吕氏春秋》更加强调基于自然人性的师生关系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论《吕氏春秋》之“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氏春秋》继承前人关于和的思想传统,并将之贯穿于音乐、养生、处世、治国等多方面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对和一价值原则在沟通人的思想感情、调和人的身心健康、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促进国家的安定发展等方面的特殊作用的论述,丰富了和的内涵及应用范围,凸显了和的价值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