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阎连科的创作中,农民的疾苦占绝大多数。这些作品描写了人类的生存境遇遭到外界的干扰,原有的生存状态被打破。《炸裂志》讲述了位于耙耧山脉的炸裂由小村庄发展为超级大都市,最终走向毁灭的过程,在其中表现了人性的贪婪、丑恶,"性"力量贯穿全文,一切固有的东西已经烟消云散,"性"、仇恨毁灭了孔家和整个炸裂。 相似文献
2.
高淑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5):96-99
中唐陆长源的小说集《辨疑志》,批驳怪诞虚妄之说,是对当时流行的小说志怪主题的否定,但其写作意图又是来源于小说实录"阙史"的传统。《辨疑志》的叙事结构同样体现出对志怪类故事的批判倾向,又以逆志怪的形式带来志怪小说"惊奇"式的审美感受。《辨疑志》的批评对象是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盲信,这是中唐士人理性精神在小说写作中的表现。它对小说志怪传统的继承和反拨,与士人学风从六朝到唐代的转变密切相关,透露出唐代志怪衰落和小说转变的一种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3.
李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5):96-101
传统民族志的文化书写在小说与民族志之间人为划定了严格的界限,它重视概括性事实而回避故事讲述和故事中的单个人物,更谈不上中心人物的深度塑造。实验民族志这种书写范式的出现为借用小说叙事和人物塑造来集中地、戏剧性地展示对象的人文事实、心理事实及其内在意义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兴的跨学科合作平台,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已渐趋成熟,其依托民族志报告的文本书写,包括两种类型:“历史民族志”和“历史的民族志”,二者的内涵与外延呈现不同的研究取向与价值。此二种写作方式,将历时性与共时性作为交叉的基轴统一纳入文本写作之中,将“过去”与“当下”融入整体的历史予以建构。但“历史民族志”将时间空间化、历史场域化,在历史的时间维度上做田野行走;而“历史的民族志”,更注重将时间维度嵌入空间的延展之中,在当下的田野中把握历史脉搏。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学内部出现了学术反思潮流,传统民族志进入了一个实验性的时代。相应地,民族志求真历程也随着时代转换而彰显出来。在民族志的求真历程中,需要以批判与反思作为其走向科学道路的武器和方法,并有一个科学的民族志理论范式来解决民族志品质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晓鹃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5):37-40
《北里志》是一部描写唐代乾符年间长安歌妓与大中进士狭邪生活的实录式笔记小说,其小说特征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小说以第一人称的笔法展开叙述,故事性较强,情节完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二是小说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三是小说塑造出七十馀个历史人物形象,较完整地展现出一幅唐末长安真实的俗文化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7.
袁文春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5):102-106
志怪与小说两词在《庄子》中各处不同语境,含义及用意皆有差异:志怪处于论证语境,用为论据;小说处于比较语境,成为贬义。它们在汉代之后先后变成目录学领域的类别概念,小说属子部,志怪先附史部后又退至子部。由于两类作品都存在虚构性,后代史家据此便将它们归为一类,从而生成新的类别概念:志怪小说。 相似文献
8.
王伟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73-78
"志怪"与"志怪小说"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为一动名词组,是一种以记载描述怪异人事为主的创作活动;而后者则属于小说题材类型之一种,是小说发展演进中一种较为规范和定型化的创作模式,故后人又称其为"志怪模式"。从其产生和发展看,由"志怪"到"志怪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其内容与创作手法上看,"志怪小说"基本上是"志怪"这一创作活动的进一步扩展与延伸,这使得"志怪小说"更接近于后世小说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杨海波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20-23
《聊斋志异))作为文言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它和中国古代其他志怪小说相比较,虽有其共同的创作规律,但在作家的创作思想,作品的思想内涵、情节艺术、人物形象以及创作精神等方面明显地超出许多,认真分析和探讨其原因,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秀莲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
本文从作者及《受活》创作背景谈起,对主题、人物、结构、叙事、语言、成就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小说通过对受活庄这一集合了聋哑盲瘸等残疾人的村落在入社后几十年生活经历的叙写,寓言化地展示了处于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同时作品也成功地塑造了"政治狂人"柳鹰雀,做事认真执着、心地善良的红色当家人茅枝婆;在结构形式上大胆创新,采取正文与"絮言"并用,双线并行,寓言化的回目形式;运用现实主义与荒诞虚构相结合的叙事手法。在语言上大胆地开掘与驾驭河南方言口语,造成"陌生化"和"新鲜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赵秀莲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75-480
本文从作者及《受活》创作背景谈起,对主题、人物、结构、叙事、语言、成就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小说通过对受活庄这一集合了聋哑盲瘸等残疾人的村落在入社后几十年生活经历的叙写,寓言化地展示了处于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同时作品也成功地塑造了“政治狂人”柳鹰雀,做事认真执着、心地善良的红色当家人茅枝婆;在结构形式上大胆创新,采取正文与“絮言”并用,双线并行,寓言化的回目形式;运用现实主义与荒诞虚构相结合的叙事手法。在语言上大胆地开掘与驾驭河南方言口语,造成“陌生化”和“新鲜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刘湘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5)
汉唐时期,作为历史叙述的"五行志"与神异虚诞的志怪小说在思想、内容、风格方面存在交集:阴阳五行学说、鬼神观念是五行志与志怪小说共同具有的思想文化背景;志怪小说的作者常从五行志中寻找创作灵感,或摘抄感兴趣的内容;史官在修撰五行志时,也从志怪小说中择取材料.五行志与志怪小说在文体功能与创作目的上的差异,使二者存在分化;五行志重推占,用阴阳五行学说对神鬼异常之事进行理论解释,推验祸福,指导国是.因此,五行志的叙事尽量淡化故事情节,重在揭示故事背后的政治因素.而志怪小说对故事始末刻画得细致委婉,情节比较复杂,在叙述中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伦理道德及人类普遍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赵峻皓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
通过分析《竹溪志》、《迎凤志》、《吴山志》等三种书院志,展现了书院传入朝鲜之后在院规、祭享及官权关系等方面,通过内部的争论,形成独特的运营特性,并发展成为乡村教化工具这一本土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袁文春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1):88-93,125
志怪小说在现代是指一种小说文体概念,可在《庄子》中,"志怪"与"小说"并不相关,它们在各自语境中有各自的用意。"志怪"处于论证语境,用意在于求真;"小说"处于比较语境,用意在于凸现"道"境界的高低差异,同时在诸子争鸣中轻贬异说,突出庄学。后人往往在"志怪"与"小说"的虚构共性上曲解其原意,混用"志怪""小说"两个词,最终使之融合成一种小说文体概念——志怪小说。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对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国人性格均有深远影响 ,是一位世界级的历史传奇人物。自西晋陈寿作《三国志·诸葛亮传》以来 ,历代对诸葛亮的研究经久不衰 ,尤其改革开放以来 ,更是高潮迭起 ,成果丰硕 ,其中由王瑞功先生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 0 0 1年 8月出版的《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诸葛亮志》就是一部诸葛亮研究集成性的新作。该书的一大特点是体例的创新。为了全面反映诸葛亮的事迹、思想和文化 ,采用了志、图、传、表、录等多种形式 ,以志为主 ,诸体并用 ,这在人物志写作中还是个… 相似文献
16.
李银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6):94-100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民族志书写危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文化描述与文化批评在人类学学科中的重要性。在实验民族志中,表述危机下的种种表征方式、文化批评中彰显的民族志价值,恰恰说明了实验民族志在不断践履民族志实践,而这种实践给民族志发展,乃至人类学学科及人类学一般知识发展的趋势所带来的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7.
杨东甫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1):62-67
由鲁迅先生拟定而为现当代学术界一致认同的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志人小说”,究其实质不能算作小说,因为无论以古代还是现代的文体标准衡量,此一文体类型都不具备完整的小说特征,而应属笔记野史性质。 相似文献
18.
李婕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1):39-42
对于《博物志》一书,历来否定的多,肯定的少。其中缘由大概在于此书内容大多取自前代文献典籍。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类记异境奇物及古代琐闻杂事,皆刺取故书,殊乏新异。”这一评论使得《博物志》在学术界备受冷落。除了在研究古代文言小说时,对它的具有小说意味的故事关注一二外,其他内容很少被注意。其实,《博物志》十卷中有三卷内容涉及地理,在它的地理叙述中,有着与前代地理文献不同的内容和结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博物志》地理叙述的变化反映了作者相对进步的地理观念,这对后世创建独立的地理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敏怡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6)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志怪小说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中有不少篇目以其生动的趣味性深受儿童读者的喜爱,可视为儿童文学作品。《聊斋志异》对传统的志怪小说中儿童文学题材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更丰富全面,现实主义精神更强烈,幻想色彩更大胆有趣,而精神境界也更高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秦世琼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45-49
人类文化具有不同的模式并演化成对自身社会有价值的风俗、礼仪、生产、生活方式。各种文化模式是不相同的,甚至有完全相反的社会价值观。阿来藏地系列小说处处彰显出藏族文化奇观。他以鲜明的人类学叙事风格,对藏地社会的地域文化进行了一场民族志式的文化书写。阿来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描述,藏族文化与文明的"深描"以及边地藏民宗教意识的阐释,使其小说具有一种高度修辞功能的情感力量,成为现代中国人继承传统文化、走出现代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