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进 《学术论坛》2006,(4):156-159
歌唱艺术不是单纯追求歌唱技巧的艺术,而是十分重视歌唱感染力的艺术。歌唱者要发挥最佳的演唱水平,声音的美固然重要,却不能轻视情感的表现,这两大要素的结合十分重要,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推动的。如果只重视技术而忽视艺术表现,发声技巧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空架子。只有在演唱时真正做到技艺结合、声情并茂,才能准确、生动、完美地表达作品的思想与感情。  相似文献   

2.
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各层级政府的权责划分、供给效率、供给方式如何,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共服务的程度和水平,并由此影响着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进程。加快推进以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为核心的政府职能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攻坚点。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行政层级优化的基本取向是:强化县级功能,简化市级层次,转变乡镇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相似文献   

3.
李世涛 《阴山学刊》2005,18(3):26-31
"表现说"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很有影响的艺术理论,它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也影响了对艺术起源、艺术本质的理解.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化,既丰富了"表现说",又使"表现说"偏离了艺术对它的内在要求.因此,结合历史语境,细致分析"表现说"发展中的各种具体观点及其得失,将有利于今后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如何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度",做到既客观公正、又及时稳妥地报道好每一新闻事件,一直是业内人士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媒体因报道失"度"而引发的新闻"事故"时有所闻,以至于客观上造成了从业人员对某些"特别新闻"的敬畏心理.倘使能有一把较理想的可供"度量"新闻事件的尺子,则庶几可免除类似"事故"的发生.本文试图从事件的新闻含量入手,给新闻事件进行尝试性的层级划分,以此找到一把适合从业人员心理的"度量尺".  相似文献   

5.
艺术语言:想象与拟态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语言是一种情感化的符号,想象是艺术语言产生美感功能的基因之一。艺术语言的创造是一个将现实形象地虚化、转化为新形象或无中生有的创造过程,它的言语表层和含义表层具有诡奇的特点。它的目的在于实现主体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6.
2000年前后,由“费税改”牵引出的基层政府运转困难,引发了各界关于省以下财政体制、行政体制改革的热烈讨论,2004年后部分地方政府启动了乡镇体制、或省直接对县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本文紧密结合改革形势,在分析了乡政府与市管县体制的由来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弱市撤乡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提出我国近期政府层级改革者可循渐进之路,积极度行将乡一级政府变为县的派出机构改革,并在管理难度较大的省与县之间试行恢复地区行政公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相似文献   

7.
陈炎 《河北学刊》2012,32(5):75-80
艺术的目的是要表达情感,而艺术的情感又不是抽象的概念和范畴所能够穷尽的,恰恰相反,具体的感性形式往往能够承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内容。于是,"形式"与"情感"便成为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两大元素。从符号学的角度上看,"形式"与"情感"犹如"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但二者的关系又不是约定俗成的,而是建立在人生经验的基础之上。这种"准符号"的特点既为艺术作品的理解造成了多义性、模糊性的麻烦,又为艺术作品的欣赏提供了超越民族和地域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抒情性作品,需要诗人具有激越高昂的感情,而喜怒哀乐,情感各异,不同的情感使作者对外物产生不同感受,创作出不同内容与风格的作品,也正由于此,才有百花争妍、姹紫嫣红的诗歌繁荣.而对于不同感情的表现,诗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也不尽相同,这正是适应表达情感的需要而出现的文学创作现象,从这里可以看出各种修辞方法有着不同的表现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思维和艺术表现,尤其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和时空交错等艺术表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审美思维及艺术表现,作较全面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音乐作品在艺术的表达上突出“以情感人”,情感表现的主要美学与艺术学特征是:1.“乐中之情”源于“心中之情”。音乐艺术源于生活,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改造世界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所产生和发展而来的。音乐艺术是针对心情的艺术,用音乐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状态,如鱼得水。2.“乐中之情”是“心中乏情”水中倒影。就情而言,“乐中之情”与“心中之情”是一致的又是相互依托的。“心中之情”存在于现实生活人的心中,而“乐中之情”存在于音乐作品的音响织体中。同时,“乐中之情”是通过音乐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模仿、对人的情感心态的模仿来表达作者的“心中之情”。3.“乐中之情”较“心中之情”更高、更美、更强烈、更震人心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乐中之情”是“心中之情”的提炼、概括、升华和结晶,“乐中之情”更高于“心中之情”,前者较后者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更撼人心魄。  相似文献   

11.
艺术是对生命超越的历程,是心灵的"探险".上帝的缺席,人类的困窘,使生命体验变得更有价值;它是一场穿越痛苦的冲刺,是有着无穷意味的精神苦旅.艺术家的生命体验不是普泛意义的体验,而是站在人生制高点上,对人类焦虑及困境的成因进行洞悉和体悟.当喧嚣与骚动的俗世令艺术家的心灵不得安宁的时候,他们对精神栖息之地的渴望便会付诸一种寻找的行动,以达到精神家园的皈依.世界永远是与理想悖行的,"诗意"必须在对生存环境的抗争中,在艺术家的心灵向大地敞开的生命体验中,才得以进射出夺目的光华.  相似文献   

12.
尼采的生命艺术论与生命存在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方法论关联.他的艺术论可概括为五大命题,仔细区分他有关健康艺术和病态艺术的论述,我们有理由对海德格尔的尼采论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3.
艺术的本质是艺术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自古以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卓有建树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依然存在许多争议。人类的生命精神及其在实践过程中必然遭遇内在冲突,而艺术是人类解决生存困境,满足生命精神完满和谐需要的重要路径。艺术是人类与其自我精神相和谐的情意表达,本质在于满足人类身心和谐的生命需要。  相似文献   

14.
李珺平 《学术研究》2007,(9):152-156
刻奇是对原本事件的"过度赋义"。作为一种伪崇高或欺谎和精神向下的运动,它对创建和谐社会的最大危害也许是导致全民的道德失范和分崩离析。刻奇与媚俗相对待而存在,既不是崇高也不是美。广义的刻奇源于人类对生存意义的追寻,而狭义的刻奇,按昆德拉的看法,则与中欧东欧的集权政治有关。由于刻奇有替代品所以很难消除,但也有对付方法:从个体讲,依赖理性和良知;从政府讲,依赖教育和奖惩。  相似文献   

15.
在艺术人类学观照中,民间艺术旅游展演作为一种旅游景观,是为满足旅游消费市场需求而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的资本化转换,从而使得传统民间艺术成为旅游产品和文化商品。民间艺术旅游展演还是一种审美文本,凭借丰富繁华而又充满异质特征的艺术符号,不断辐射审美想象,让旅游消费者产生旅游愉悦感。实质上,民间艺术旅游展演是由多种文化力量共同塑造而成的社会文本,聚合了多重相互冲突而又相互妥协的逻辑力量,凸显出传统民间艺术于社会转型期而生成的自我延续和调适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出色的意识流小说家,还是小说理论家和批评家。她有很多关于小说的随笔文集,这些文集里散现着伍尔夫关于小说的批评思想。这些批评思想中,"考察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平衡程度"是其最重要的思想,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唐璜》,处处显示着作者对上流社会的讽刺,对自由与爱情的探求。他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谢大京 《社会科学》2003,(5):121-125
我国表演艺术团体体制改革之所以力度不大、徘徊不前、滞后态势明显,其重要一点就是没有把表演艺术业的大部分看成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没有让表演艺术团体按照国际规则和市场运行的规律进行产业化运作。我们强调的产业化运作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之上的、高水准的、大规模的市场平台上的运作。本文着重论述了表演艺术团体要从制度创新、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和强化市场主体,形成新的文化产业优势等方面进行产业化运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艺术真实的系统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生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是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也是文学创作中的基本实践问题。所谓生活 (历史 )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 ,便是这一老而又老问题的更为直捷和简明的现代表达。近年来 ,随着一些创作现象的出现 ,特别是一些历史小说、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的出现 ,人们对此更是议论纷纷。本刊特此登载一组文章 ,合成一个专题 ,从不同视角展开对此问题的研究 ,欢迎大家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0.
于雪棠 《北方论丛》2000,(1):103-107
《周易》经传指出,面对人生的困逆之境,应当反身修德或遁世而无闷,表现出 旷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孔子和庄子在这一问题上具有共同之处,都在天命观的基础上,表现 出与《周易》相近的人态度。《论语》和《庄子》这两部书,通过对几位人物的记述和塑造,艺术地 体现出儒道两家旷达开朗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