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代史家的"史德"观由最初的"素心"、"公心"与"直笔"、"求真"等,到章学诚"强调慎辨主观与客观,尊重客观,不以主观强加于客观"以及"史德在于心术,心术在于明天人,明天人在于原道,道又折衷于孔子",完成了中国古代史德观念的建构。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史德"观不仅受到传统史学的影响,还深受西方历史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来重新界定和诠释"史德"的新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当数梁启超、刘掞藜、柳诒徵、李泽刚等。历史编纂学追求的历史真实和历史的善性,都有赖于史学家"史德"、"素心"的涵泳,而历史编纂的语言和技巧表面上看反映的是史学家的"史才",但实质上观照的是史学家的"史德",可以说史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史书编纂之优劣,也更深层次的影响到对历史编纂的理解和全局掌控。 相似文献
2.
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的会通、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西方的历史编纂理论、体裁体例等开始输入到近代中国,客观上成为推动中国历史编纂学向近代化转变的重要标志。正统论作为传统历史编纂学的重要理论,在近代出现了颇为有趣的演变,即在前期(1840-1860年)仍受到史学家的关注,并在具体的史书实践中得到贯彻;从1860年到新史学思潮兴起前,一些史学家已经认识到正统论的不足,开始质疑正统论的合理性与权威性,希望将正统论的消极作用从历史编纂中剥离开来;新史学思潮兴起后,正统论遭到近代史学家的尖锐批判,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探索近代正统论的演进路径及其对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影响,对于我们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历史编纂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它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古代不仅有丰富绚烂的史书体裁、体例,在历史编纂理论方面也有颇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后者是支撑中国历史编纂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清初历史编纂学成就卓著,不仅在当代史记载、学术史撰著、旧史补作等诸多领域,为后世保存了大量丰厚的历史资料,而且呈现出异于前代的鲜明时代特点,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深厚的历史意识和民族思想,并在历史编纂体例和方法上取得了重要创新,对后世具有重要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是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相关的科学,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他们称其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非常深远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并尝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社会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中拓展和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使其在与其他近代历史理论的内在联系中获得自我理解,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这种研究并不是把历史唯物主义与其他近代历史理论简单地相提并论,更不是抽象地作外在比较,而是努力地在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辩证综合中,全面开拓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理论视阈,深度凝炼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理论焦点,进而在拓展和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追问真实的理论问题,反思现实的实践问题,使这种研究真正地契合伟大时代的要求,真实地发挥自身理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叙述、解释与历史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理解乃是对叙述的理解,它需要对叙述中直接表现出来的东西进行解释.如果没有解释,我们不可能通过故事性叙述直接领悟事件之间的联系.现代历史学以自然科学为榜样,力图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作出科学的说明.历史学越来越向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也带来负面效应.科学解释的成绩让人躲避叙述形式,贬低历史叙述的作用.叙述性历史是传统历史学的基本特征,它出现了某些复兴的迹象. 相似文献
7.
现在,我们已经没有什么文本、过去,而只有对它们的解释.近年来,人们注意到我们对于信息现象的态度变化了.对后现代主义而言,科学和信息都是遵从它们自身规律的独立的研究对象,语言和艺术并末被设定在与实在对立的位置,而是一种伪实在,因而是在实在之内的.我们现在更应该思考过去而不是研究过去.未来我们与过去的关系以及我们对过去的洞见将是一种比喻性的,而不是一种平实性的.后现代主义并不拒斥科学历史编纂,而只是使我们注意到现代主义者的恶性循环,这种循环会令我们相信在它之外不存在任何事物.但实际上,在它之外是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的整个领域. 相似文献
8.
9.
历史编纂学一定要全球化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历史学家们对全球历史的领会还大大地需要全球化。因为历史的书写并不仅仅是反映经济基础和政治力量相对平衡的上层建筑,更为重要的是,它应当是历史学家对全球化进程的一种批判和反思。到目前为止,全球化的历史书写仍然主要集中于美国和欧洲少数几个国家。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概念无疑过于简单化了,但却可以为全球化的历史编纂提供理论线索。而历史学家也应该争取更为自由的历史探索,关注来自不同观点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将着重讨论文明之间 ,尤其是西方与非西方地区史学彼此之间的交流及其对近现代史学兴起所产生的影响 ,也就是说 ,从一种跨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近现代史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变化。既然史学研究所透露的历史意识乃是构成文明认同的重要因素 ,因此考察史学的交流便可展现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本文将以东亚、伊斯兰和印度为例 ,来指出非西方地区的史家如何在接受和回应西方史学的冲击和影响的时候 ,重新估价和更新自身的学术传统 ,以求历史研究的“近代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史学界争论颇多目前仍在探索的问题。以现代化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不仅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题,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而且史学界也早有此论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国诗歌的音乐性是一个缺乏深入研究的课题。对它的探索不应仅限于形式方面 ,实质上 ,因为现代中国特殊的政治和文化状况 ,它往往负载了更多的思想内涵。先驱者建构现代新诗独立形式体系 (包括新诗的音乐性问题 )的尝试和努力 ,无疑为整个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治史修养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史者的史学修养关系到史学著作的可信程度和质量高低,因此,备受历代史学家关注.孔子提出"书法不隐",成为古代史学修养思想萌芽的标志.汉代和南北朝时期,秉笔直书成为著史的笔法和史家的道德信念.唐代刘知几的"三长论"明确了史学修养的范畴,初步建构了治史修养理论体系.元明时期,治史修养思想进一步完善,"正心说"和"二善说"成为清代"史德论"的思想先导.章学诚是集大成者,首次提出"史德"范畴,确立"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良史评价标准,提出养心术的方法,使得中国古代治史素养思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层次.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史学的宗教职能及其对自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典型宗教不占主导位置的中国古代社会,史学执行了一部分宗教职能,通过道德价值审判与舆论导向发挥着重要社会作用,这是史学得以与经学并列成为显学的基础。主流史学道德价值观本质上与社会统治集团一致,反映了其利益取向和追求,而且不会对其行为产生根本性的控制。传统史学的宗教职能,使其成为一种关心社会现实的入世的学问,而积极的入世使其获得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Л.И.鲍罗德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6(6):96-100
如何评价革命前工业化的性质和后果是当前俄罗斯史学界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历史学家们就工业化主要持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即传统苏维埃派)悲观审视俄国革命前的工业化,第二种观点则相对乐观得多。工业化可以被视为现代化框架中的一个概念,据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俄国工业化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却是后起现代化中比较成功的范例。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是工业增长率比较高的西方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在中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程中,女性历史人物在时代话语的召唤下走进现代文学的叙事领域,成为知识分子谱写国家民族以及个人想象的符码。在20年代,她们是西方科学民主、个性解放话语的派生物,承载着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宏大目标;30、40年代,她们则是民族品格与民族气节的象征,担负着对抗西方,民族救亡的重任。此时,女性历史的重构主要由男性来完成,但是,少数女作家的参与,使女性历史获得了来自女性自我的表达,显示了性别差异对历史叙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受英语外来词的影响,语言内部发生了变化,其表现形式是现代汉语出现的新的形态特征。研究表明,汉语构词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用法不符合汉语的句法规律,但与英语形态规律相吻合。本文从粘着词根、自由词根、词形借词、词缀借词等形态层面对现代汉语受到英语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农化”到“工化”这是五四以来中国思想界的另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与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基本上是同时开始的,而持续的时间更长,在五四以后的许多年中又不断有人提出来讨论。对这场论战,过去很少有人注意,这大概是由于把它视为纯粹的经济理论方面的问题了。近年来有关这场论战的文章资料的不断披露,使我们深感这场被人忽视了的论战是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而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可以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进行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在一个农村居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传统农业国之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