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六书"新解     
"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六书"之中象形、会意、指事、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和假借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将"六书"一分为二,一部分称为造字之法,另一部分称为用字之法,这种观点是建立在把汉字仅仅看作是文字--同拼音文字一样的文字的基础上的,依据这样的汉字理论研究"六书",必然得出"转注" 与"假借"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的结论.根据汉字的性质和"六书"本身的特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六书"不仅是汉字的造字之法,同时亦是汉语的造词之法."转注"和"假借"虽然没有形成新字,但却形成了新词,根据汉字字词合一的特点,"转注"和"假借"既是造词之法,又是造字之法.从这个角度看,"六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把"转注"和"假借"看作是"用字之法"而排除在"六书"之外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2.
刘又辛教授的新著《通假概说》(巴蜀书社1988年出版),是第一部全面阐述假借问题的专著。关于假借字的基本性质,历史上有过几种影响较大的学说。首先是起源于汉代的假借造字说。《汉书·艺文志》最早指出:“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种把假借置于六书之内,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等同起来,相提并论的做法,反映了文字学发展初期,人们对假借问题的模糊认识。这种认识的不足之处是十分明显的。因为,假借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不同,它不是一种造字的方法。假借不能造出新字,只是借用已有的字来记音而已。所以清代学者对假借造字说的理论,早就引起怀疑,戴震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文字的四种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3.
“六书”前四书历来公认是造字法。后两书“转注”和“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则一直聚讼纷纭。 王筠《说文释例》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本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盖有指事、象形,而后有会意、形声;有是四者为体,而后有转注、假借二者为用”。陈庸庆给洪亮吉的《六书转注略》写序说:  相似文献   

4.
汉字是根据什么法则拟造的?这个问题早在先秦就提出了造字法则的“六书”理论。对“六书”理论历代都有所研究。对历代学者关于“六书”理论研究加以归纳总结,可知汉字造字法则实际上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六书     
(一) 什么是“六书”?一种解释是,六书是六种造字方法;另一种解释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是造字方法,转注、假借二书是用字方法。前一种解释,无法解释清楚转注和假借是怎样的造字方法;后一种解释;也无法解释清楚为什么造字和用字两类性质不同的方法并列而名之为“六书”。所以什么是六书,这是文字学家迄今还没有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汉字创始以来,对汉语语音的研究,明显地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走着两条不同的研究道路。一、对语音音系自身的研究与应用从汉字的造字和应用来看,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造字法,以象形为基础,所创造的汉字一般讲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在“象形”“指事”“会意”中有音。假借摆脱了汉字形体表义的束缚,使汉字走上了表音的道路。假借字(包括“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同音通假)的广泛使用,说明了当时人们对汉语中的同音字和音近字,对语音的表义功能的深刻认识。形声造字法,是自觉地运用汉字的表义功能和表音功  相似文献   

7.
说“转注”     
说“转注”蔡英杰“六书”为汉字的六种造字法.“六书”之中,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五者,学界众口一辞,无甚异议.唯有转注,由于对许君的界说及例字理解不同,遂至众说纷纭,这无定论.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到转注字的要义所在,并阐述其在整个文字...  相似文献   

8.
自从许慎给出“六书”定义与例字,特别是经戴震提出“四体二用”之说以来,汉字的造字之法就是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假借”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假用法,这种解释看来已成为定论了.其实不然.“四体”不足以总结汉字的造字规律,还应该增加一种“假借”造字法,才能说明所有汉字的形体结构之所以然,才能全面地认识汉字体系的复杂性质.  相似文献   

9.
也谈"转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符号学角度观照"六书",并讨论其中的转注.转注是一种能产的造字法,它与形声同为意音符号,但本质迥异;转注字是在转注原体字(声符)基础上加上"类首"(义符)构成,转注字的意义与"类首"意义相同.  相似文献   

10.
“六书”是作为六种造字法被总结出来的,秦汉至唐都无甚异议。《汉书·艺文志》说:“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颜师古注:“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可是到了南唐,徐锴就隐约地提出假借是用字之法。他在《说文系传》中说:“假借则一字数用,转注则一义数文。”清代学者戴震除了肯定假借是用字之法外,还提出转注也是用字之法。他的《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说:“四者(指事、象形、谐声、会意),书之体,止此矣。由是之于用数字共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印、吾、台、予之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一字具数用者,依于义以引伸,依  相似文献   

11.
一个民族的语言借用、吸收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就产生了外来词。英语外来词大约有80万,而汉语外来词仅有1万条。英汉语中外来词数量悬殊是由社会与历史原因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差异、语言自身差异造成的。其中,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差异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论假借音转     
文字假借的必然性决定了假借音转的必然性.假借音转包括"音类比方"、"取譬相成"、"音近义通"、"音随义转"四种类型.假借音转的产生,除了语音上相近这一因素外,还与文字在发展使用过程中的形义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试论现代汉语外来词吸收方式的变化及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民族在吸收外来词的时候,创造了各种方式,并根据时代的变迁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对外来词进行吸收与融合,表现了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创新精神和对外来文化的融汇能力.现代汉语在吸收外来词的时候,由于语言、文化、社会的各方面原因,其吸收方式在各个时期也随之发生变化,表现在三方面:从纯音译(早期)到意泽;音译的表意化倾向;纯音译的回潮与字母词的涌现.这些变化的出现是由现代汉语的特点、文化心理和社会进步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决定的,而面对当代外来词的一词多译现象,可以建立"柔性规范",采用"异形并存"和"异格并用"原则来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省份尤其是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移居暹罗者较多。移民给泰国本地带来了不少中国文化,尤其是语言。如今泰语中的汉语词汇借词以潮州话居多。最明显的是“称谓语”。汉语的称谓语在泰语中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华人家庭,在泰国人当中也普遍使用。泰语里的汉语称谓语借词包括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汉语称谓语在泰语借用时音义及词法有所变化,尤其是语义在泰语中的使用已逐渐离开其本义并产生新的义项。  相似文献   

15.
词汇积累一直是英语学习瓶颈的原因之一就是汉英字词表层强大的异质性 ,人们认为这种异质性使汉语的字词认知心理在英语学习中无法正向迁移。从汉语和英语造字构词的方法上看 ,汉英两种语言在造字构成上具有共性 ,主要的词汇构成方式是近似的 ;因而利用汉语认知心理的正迁移大量积累英语中介语词汇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在同各民族长期往来中,汉语不断吸收外来词,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体系.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方式主要有音译法、音译意译结合法、意译法、西文字母法以及直接借用法.汉语吸收外来词主要有三个时期:汉魏至隋唐时期、晚清至民国初期及改革开放以后.汉魏至隋唐时期,主要来自西域、匈奴和佛教;晚清至民国初期,主要来自欧美和日本;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来自英美,部分来自日本,此时出现了大量的西文字母外来词.我们既要善于合理吸收外来词,又要善于通过外来词的吸收和语言的交流来进一步促进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17.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对丰富英语词汇,促进语言交际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探讨了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的种类以及借入方式,并为非汉语人士进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必要的中国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为汉语和日语提供了大量外来语。在分别考察汉语和日语中的英源外来语的基础上,通过汉日对比分析,从发音、词义、词性以及复合方式等角度描述了汉日两语中英源外来语在对源词忠实度方面的差异,认为此差异植根于中日民族性格差异和语言借用经验差异,并且为汉语和日语今后的英语词汇借用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汉民族文字,即汉字,这一称谓毋庸置疑。但是,汉字在其初造的时候,是不是就叫“文”、“字”?抑或是其他称谓?试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从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角度论证汉字的最早称谓应是“书”、“契”,而“文”、“字”是后来的假借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