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成智荣 《社科纵横》2006,21(2):29-30
“三农”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离开对二元社会结构的变革,仅仅注重于农民的增收措施,解决不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本质上是对农民制度歧视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农村实行村组合并,行政村因管理范围扩大而出现组织管理不适应、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基层社会组织断裂等问题.南京市六合区八百桥镇新光村赵坝组的农民,在自然村创建自治性组织--"农民议会",管理本村公共事务.这有效地整合了民间治理资源,构建了农村基层治理的新型组织载体."农民议会"将村民自治制度从行政村下延到自然村,扩大了村民自治的范围,弥合了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管理的断层,对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和组织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传统农业国,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中国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农民问题仍然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这不仅是因为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在于与城市文明相差甚远的大部分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对低素质的广大群体如何步入现代化。最近几年,因农民负担问题引发出不少群体事件、恶性案件,进一步向人们昭示,农民问题决不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就万事大吉了。本文仅根据这些年的工作实践,对农民负担问题作些分析和思考,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其实是中国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问题,命题本身就包含着两个问题,即"化"什么和怎么"化";前者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对象和内容,后者回答所遵循的方法和路径.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还需要澄清一个前提,即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这个看似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却一直作为问题存在着,这是因为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时已先迷失了作为主体的自我.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然主体,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社会现实实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当代价值,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农民非农化"与"农地非农化"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在中国现阶段两个"非农化"正在加速推进,但与此同时,二者的不协调也越来越明显,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学界缺乏对两个"非农化"关系的研究,因此,文章集中论述了中国两个"非农化"目前不协调的表现和原因,两个"非农化"协调的内涵、衡量标准、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根据"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任务十分重要.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老年津贴+个人账户"的模式及其精算模型的宗旨是:政府对于某一年龄以上的老年人实施普惠的老年津贴,同时为这一年龄以下有缴费能力的16岁以上农村居民建立个人账户,逐步积累,到这一年龄后逐月领取养老金和老年津贴.这个模式可以供各地设计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7.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具体而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核心内容,勇于超越已不再适应社会前进需要的思想观念、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8.
农民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具有革命性的行为主体,是决定中国革命和现代化道路的决定性力量。近代中国革命有其自身特殊性,从革命的力量来说,中国革命是一场依靠农民的革命;从革命的组织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革命型政党的领导;从革命的方式来说,中国革命具有强大的动员型特征;从革命的历史逻辑来说,中国革命本身蕴含了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农民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新时期国家解决农民问题的政治前提。  相似文献   

9.
导致中国农民长期受歧视的制度性基础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而且又出现了农民因身份而受歧视的两个突出现象:一是因违法征地造成大批"三无"失地农民;二是在城市里农民工备受歧视.给农民"国民待遇"是中国政府应当履行的国际义务,为此必须切实采取下列两项对策:一是确保村民会议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决策主体;二是中国农民工的权利不应低于国际迁徙工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三农"问题面临的矛盾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粉兰 《社科纵横》2006,21(4):25-26
甘肃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农业穷省,“三农”问题不仅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更是事关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因此,必须深入研究,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农民收入的变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影响黑龙江省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等五大方面,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  相似文献   

12.
辨析以人为本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生而平等的作为类的独立的人,这种人摆脱等级和人身依附关系,是在世界历史中形成的。中国作为典型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东方国家,经过了“民”—“人民”—“人”的转换历程。中国封建社会民不同于欧洲的农奴,中国的民在人格、经济、政治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与“官”相对立。“人民”是“人”与“民”的结合体,兼具人与民的双重特性,人民是与敌人相对立的政治概念,是原来“民”的主体,但已排除了地主富农、官僚资本主义等反动阶级,它是共产党服务的对象,同时,用人民概念表明政权的性质。“人”和“人民”一字之差但不可等同。随着历史的进步,敌人这一与人民相对立的阶级力量退出历史,使人民概念失去了与其相对应的存在前提,人民开始向马克思所说的作为类的人回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才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人民为本。当然,人民作为世界通用的概念将长久使用,在非严格意义上,称“以人为本”为“以民为本”或“以人民为本”也未为不可。  相似文献   

13.
周浪  孙秋云 《社会》2017,37(4):1-31
本文通过对苏北望村基督徒因病信教现象的考察,关注信教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演变。用"信念"来把握农民"信"的起点心理,它蕴含了个体面临生命困境时寻求宗教帮助并对之赋以期许的自然心态和家庭伦理。"信念"的宗教建构、"信念"的情感嵌入以及"信仰"要求三个宗教操演环节促使个体心理的由俗入圣。基于原有病型及其疗效基础上的个体与宗教间的互动,信徒发生了信念坍塌、信念过渡和信仰升级三种类型的心理分化。"信念"操演与分化构成了农民宗教心理演变的机理,也形塑了农民的信仰方式。文章进一步探讨"信念"对于理解中国农村宗教实践中的个体宗教心理、宗教皈信、宗教复兴等议题所具有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李全生 《创新》2010,4(2):78-81
我国农村改革以来,中国农民先后推出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专业户、小城镇、农民工、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村民自治等九大创造,为中国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中农民的这些创造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进一步完善这些创造,继续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并注重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civil procedure should correspo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s a large economic country, China needs to draw on international civil procedures to guarantee its worldwide interests; and as a large country with the rule of law, it need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ts judicial services and enhance the market attraction of its judicial system in global dispute resolution. Given that a country’s judici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measuring it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our international civil procedure is one of the goals to be pursued in the reform of Chinese judicial system. In order to raise the level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civil procedure, China should emphasize the idea of the judicial system of a large country and prioritize its competitiveness, service orientation and cooperative approach to dispute resolution. In addition, it sh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reforms: firstly, establishing a specialized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civil jurisdiction, with an increase in matters for competitive jurisdiction; secondly, enhancing China’s specialist services capacity in international civil actions, highlighting the expedient protection given to the rights of the parties concerned and stress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judicial bodies in the commercial field; and thirdly,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judicial cooperation and facilitating the global movement of Chinese judgments.  相似文献   

16.
农民的地权选择与农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度得到多数农民的认同。但是,当前农村的土地权属关系仍不明晰、不稳定,农民最担心和反对的是国家或集体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农民不仅要求土地承包权的长期稳定,还有实行土地私有化的愿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总方向应该是:完善土地二轮延包,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农地退出机制,实行"农地稳定、公地调整"的政策,建立农村地价评估机制,从而进一步明晰和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确保"农民对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将长期保持不变,也就是永远不变"。  相似文献   

17.
张国俊  雷电 《唐都学刊》2011,27(4):44-50
《创业史》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的历史真实,其主要表现为三种:一是将农村各种矛盾政治化,二是将合作化运动浪漫化,三是将农民生存状态虚拟化;《创业史》的"艺术性"是以图解政策为旨归的,其细节的概念化倾向和语言的口号化倾向都十分严重,从而形成了以艺术的表征与图解政策的本质共存一体的"艺术性";《创业史》的人物"性格化"是以消解人性本质为特征的,其主要表现在消解人的物质属性而夸大人的阶级属性,消解人的文化属性而夸大人的政治属性,从而造成了其文化视角的匮乏和人性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柳建坤  许弘智 《社会》2019,39(2):133-159
本文讨论了当代中国城市本地人排斥进城农民这一问题的发生机制。通过剖析经典利益威胁假说,依托冲突理论以及中国的现实情境,本研究考察了市民与政府关系的演化及其对排斥进城农民的影响。通过对“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的分析,本研究获得以下发现:(1)本地市民对进城农民的排斥部分源于其当前生活境遇的恶化,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过去的利益受损经历以及对未来社会地位变化的悲观预期;(2)本地市民对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不满,会降低其对进城农民的接纳意愿;(3)在本地市民中,遭受利益损失的“失意者”对进城农民的排斥态度显著受到其对政府行政能力不满以及政府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低效的影响。本研究证实了市民对进城农民的排斥意愿中存在“替罪羊”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着独特的本土化处境,在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适用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到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参加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基本上无法照搬使用。由于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属教育先导型,国内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与服务学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可引入服务学习,增强实践教学实效,为此需要创造相应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义利观的转换来实现利益原则的合法化,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义高于利是正统看法,不过仍然重视公利,认为其高于私利。于是,在晚清国家生存竞争过程中,追求国家富强这一公利成为中国思想界新的"义",从而经由"公利"的过渡,完成了义利观的转换,实现了利益原则的合法化。作为追求"公利"的手段,公有制也因此获得在中国兴起的心理支持。而公有制之所以被视为追求国富的手段,是因为它在此时受到了三种经济思潮的综合影响:国家掌握财富的传统经济思想、动员储蓄与实现快速工业化的现代经济学思想、消灭私有制以超越现代化弊病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三种思潮的合流,成为支持公有制兴起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