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WTO需要国际法律人才。国际法律人才能促进WTO的发展和为本国的国际贸易提供法律服务。中国作为入世不久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培养国际法律人才。对于非英语母语国家,国际法律人才培养的最大难点是英语法律的学习,所以文章重点讨论英语法律的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法律人才的培养滞后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要。随着依法治企理念的提出,企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呈几何倍增长,而传统的学历教育和标准化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要。本文通过对人才成长理论的追诉,着眼于学习技术理论的发展,结合成人学习的一般路径,试图探索出一条能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法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法律人才从"标准"到"定制",从"集中"到"进阶"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3.
法治理念的回归与超越--法律教育学的法治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教育学是关于培养建设法治国家的合格法律人才的理论学科。从其本质上看,它是对法治国家构造之谜的一种理论分析与探索。法律教育学学科的提出,乃是对传统法治理论反思与深化的内在要求,是法治方略理论探讨与重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出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以适应多样化的法律职业要求.作为法律人才培养主渠道的法学院系必须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卓越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高校引进人才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高校引进人才招聘启事的法律效力及引进人才聘用合同的法律性质.提出完善高校人才引进争议解决机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法律人才培养需要在素质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上并重。在培养具备法学和其他专业双重知识结构的学生方面,“以工为主”的院校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五年制双学位教学和六年制或七年制本硕连读可以成为“以工为主”综合性大学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工科院校法学教育目标的定位和教学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工科院校的法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以法律技术型人才为特色培养目标,以重构法学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为基本手段,全面提升法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质量优良的,适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型法律人才,这才是工科院校法学教学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8.
以知识政策为逻辑原点分析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认为各高校应当区分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通过比较借鉴框架,研读相关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办学经验,分别探究复合型与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前者可建构为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后者为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在提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若干建议基础上,提出全面落实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9.
合格的法律人才必须具备熟稔的法律技能、高超的政治智慧与高尚的法律人格。法律技能主要包括识记技能、理解技能、表达技能和运用技能等四项指标;政治智慧主要由正视现实、审慎妥协与循序渐进等三项指标构成;法律人格可以分解为良好的道德、正确的世界观与坚定的民族信念等三项指标。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提出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是具有复合化知识结构、较强的实践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新型法律人才。在法学教学改革中,应采取分类指导、加强合作、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毕业机制、融入理念教育的综合措施。优秀师资是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基础,采取分类培养,到司法机关挂职锻炼的方式,有助于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在阐述法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尝试对法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与原则进行探索,进而从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类型、实务教学模式等在内的多个视角探讨了实现高校法律人才分类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针对经济下行现象,各地政府为了解决房地产产能过剩问题,相继出台了高学历人才住房补贴政策,以刺激房地产需求。但我国高学历人才住房补贴存在公共性及公正性不足、缺乏法律规范、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故基于财政民主原则、财政法定原则、财政公平原则及预算法的要求,提出应当规范我国的财政补贴,考虑出台"财政补贴法条例",完善财政补贴的监督制约机制,以达财政补贴法律治理之要求。  相似文献   

13.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使高校法律人才的培养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主要体现为:打造卓越法律人才,法学师资和法律文化是基础,教学理念是条件,教学法为手段.  相似文献   

14.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高校法律援助组织与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在三个方面高度契合:法律职业知识和法律职业技能的融通、法律职业道德和法律职业伦理的锤炼以及法治理念和人文素养的更深层次追求。以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和标准为基础,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可以划分为法律实践能力、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律职业道德以及宽厚的人文素养三大培养模块。法律实践能力应遵循知识—模拟体验—真实操作的培养理念,依次开展案例分析教学、模拟法庭教学以及专业实习课程;法律职业伦理道德则重在反思社会问题存在的根源和症结,进行最高层次的法的创制训练;通过无偿的法律服务,激励学生自我提升与内在修炼,进而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16.
法律服务国际化就一定程度而言就是法律人才的国际化,归根到底是法学教育的国际化。中国法学教育在教育观念、内容、体制和模式等方面在法律服务国际化的潮流中面临严峻挑战,因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这种挑战。  相似文献   

17.
社区法律诊所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高校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它可以有力地促使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无缝衔接。目前中国社区法律诊所实践教学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存在诸多阻碍其顺畅运行的困难。设立办公场所、丰富资金渠道、充实师资力量、优化课程配置、拓宽案件来源是解决社区法律诊所运行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然而长久以来法学教育的实践性课程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白城师范学院法学专业针对自身教学体系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探索出一套契合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自己特色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使其与法学理论性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我国法学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9.
通过抽样考察,可窥见我国理工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总体现状欠佳,其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培养模式未彰显特色,培养目标指向趋于同质,定位模糊;二是培养机制缺乏制度化支撑,长久动力不足,人才培养缺乏竞争优势。理工高校应以应用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特定法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构,特色法律专业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化保障等四个方面为进路,尽快改变理工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的欠佳状况。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法律人才培养有了长足的发展,法律人才培养以“专业细化的分别培养”模式为主,对满足我国的法律人才需要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司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要也有了新的变化,原来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包括:高等院校作为法律人才培养的基地,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法学教育目标定位不清;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人文教育等。通过考察国外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国外比较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丰富、灵活,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训练。我国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明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方式,完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