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教育"是中国古典词汇,于晚清西学东渐之际,在中、西、日之间的文化互动与回旋中经历了一个近代化过程,演为新词,以至今日.这一过程包含"名"、"实"两层面:一则在日本明治时期,"教育"取代"教学"、"教化"、"肄业"、"文学"等,最终被确定为 Education 基本译名,并成为近代教育学核心术语,甲午战后自日本"回流"中国;一则"三育"作为"教育"的下位概念,自日本传入后,又由德国入华新教传教士以近乎西方近代"三育"概念的"养身"、"养心"、"养学"等"三养"概念东传日本.随着日本对"德育"、"智育"、"体育"译名的厘定.甲午战后"三育"概念被中国官方和学界正式迎受进来.1903年,"三育"在中国的专著、辞书、官方文件三类文本中确立了自己的"名分".  相似文献   

2.
"和平崛起"理论包含三层意蕴"崛起"显示了一种历史发展的隐然期待;对"崛起"的"和平"限定则来自于对中国历史文明交往的回顾与总结;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和平崛起"理论将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工作的圭臬."和平崛起"理论的提法本身,就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在文化心理上从委屈到平和、从羞怯到自信、从被动到主动三方面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解读"马克思哲学观"应包括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马克思对哲学的一般性规定,揭示了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属性等,确立了哲学与非哲学的边界;第二个维度是马克思对自身哲学的本质、特性的反思,明确了自身哲学的理论品质,突出了实践性、主体性、阶级性等本质特性,从而区分了自己的哲学与别的哲学学说之别;第三个维度是他人对马克思哲学解读所形成的各种"观"。在此,我们认为,有三种解读马克思哲学的范式:即"文本清理"范式、"现实之路"范式和"非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视野中的管见"范式,从而形成了马克思哲学观的外延。文章认为,"马克思哲学观"的研究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与理念支撑,因此,研究"马克思哲学观"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三部<诗品>中,"雅"范畴的共同点体现在心古为雅、追求闲雅俗对立三方面,其不同占体现在雅的内涵、雅俗关系和"雅"侧重点的不同三方面.共同点表现"雅"范畴具有传承性,不同点反映"雅"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富有极大的包融性和极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境界,对于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一、"共同富裕"的理论与"以人为本"在内涵方面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性;二、"共同富裕",充分体现人性关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三、要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依靠的对象是人民,这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四、"共同富裕"的理论,对长期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用人的"滋味"文化发生经历了三个阶段,体现出时人的审美意识一是周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二是魏晋以降对"澄怀味象"的向往;三是南北朝时期对"唯务折衷"的崇尚.  相似文献   

7.
把"三讲"教育的核心--讲政治,落实在高校干部队伍的建设中,对实现"三讲"教育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增强政治意识,在干部的选拔任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要增强政治责任意识,突出抓好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工作;三是要增强原则意识,把党管干部落实到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研习<新华同义词词典>,可知名词"时间"同时是三个同义词组的成员.调查这三组同义词的使用状况,对其"一词三见"的理据进行了分析;以"时间"为例,进行了同义关系的语义、语体特征的异同辨析,在结合语料深入探讨之后,说明了释义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创新是全面的和系统的。如果说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新成果蕴涵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社会发展进步规律的理性思考和深层揭示;是引导社会前进的旗帜和航标;是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实践开拓、理论创新成果的升华与结晶。  相似文献   

10.
蓝博洲于1987年3月起,对"二二八事件"相关人物展开调查工作.并在15年中,完成了三部颇具份量的系列性报导:<幌马车之歌>、<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消失的台湾医界良心>.第二、三部所报导的故事体例较齐整,联结性强,出现了蓝明谷、郭琇琮、许强等仁者勇者.论文深度解析了蓝博洲的"消失"系列,探讨报导写作的重要凭借.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变易思想;二是今文经学的朴素进化观;三是西方进化学说.康有为、严复、章太炎、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近代思想家对进化论进行吸收和改造,形成各具特点的进化论学说.康有为吸收中国传统变易思想和西方自然科学进化观,形成"三世"说的进化观;严复思想则是达尔文、斯宾塞、赫胥黎思想的综合产物;章太炎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拉马克学说的影响,将革命引入进化论;孙中山信仰达尔文学说,提出"突驾说";陈独秀和李大钊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影响,分别提出"抵抗力"和"民彝"史观.因此,近代中国进化论具有"多源多流"的特点,在"多流"之中又有其共性.  相似文献   

12.
人类本质问题在哲学界中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但马克思从"劳动"、"社会关系"、"需要"三方面作出的若干经典回答,可作为研究的参考;"过程性"的视角,用时间链把三方面结合起来,有助于全面而具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关于文学自觉的时代始于魏晋的看法是在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中形成的,是中国文学观念西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中西比较视域、形式美感视域和情感视域三重视域影响了鲁迅的"文学自觉"说,其论断的局限主要在于:一、鲁迅对"文学自觉"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并不清楚;二、文学史研究中的自相矛盾;三、不能有效解释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功利主义与审美主义的内在关系;四、对文学自觉的标志的看法也并不全面.  相似文献   

14.
"诗法"理论,是中国古代诗论的核心命题之一.<莜园诗话>诗法理论大致可分为诗法"辩证观"、诗法"主体论"、诗法"自然论"等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分析,可以对<筱园诗话>之"诗法"理论有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皎然<诗式>是唐朝一部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其中的"三格四品"之论是解读吴中诗风的重要一环,它的形成和理论内涵与"吴中诗风"密不可分.不了解皎然的"三格四品",很难对中唐诗歌思想的全貌有全面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在"人"的问题上,曾经出现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有人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人学空场"!对此,笔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以及关注的终极目标三方面来论证"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一、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二、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三、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二次革命"、"三次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寻求日本的援助.日本政府、军部、浪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中国的"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对策:时而阻挠,时而支持,时而参与.中国的"二次革命"、"三次革命"与日本的关系是密切而微妙的,从中也反映出"二次革命"、"三次革命"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俗称"三吏"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是"诗圣"杜甫的经典之作,对其英文译介却为数不多.作为翻译大家,许渊冲以精湛的翻译技巧在"三吏"诗歌翻译中再现了"三美论"之意美、音美、形美的美学特征,堪称诗歌英译的典范.从"三美论"视角品鉴许渊冲对"三吏"的英译,既可以感受诗歌英译的创造性美感,也可以得到英汉文化差异带来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后,湖南有识之士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提出了"文明排外"的主张,这种思想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历史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文明排外"是湖南维新运动的指导思想;二、"文明排外"思想对清末民初相关社会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湖南"文明排外"思想是整个"文明排外"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20.
"焱"字独特的构形方式体现了汉先民的原初宗教观."焱"是由三个"火"构成的呈三角形的汉字,从中可以透视出汉先民重视数字"三",并赋予它神圣的宗教含义;崇拜"火",形成了相应的崇拜仪式;强调"天" "地" "人"三才在造字中的作用,三角形的汉字结构承载着阴阳和谐的宗教观念.古汉字的构形与原始宗教是互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