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流派,其发展经历了19世纪的"一统天下"到20世纪的彷徨困惑和多元化转生的变化过程。本文从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其在受各种文学思潮质疑的同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并基于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所蕴涵的高度的人性关怀感和强烈的开放精神探讨其在新的时代所具有的话语表述空间和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2.
王钦峰 《学术研究》2005,24(12):133-136
在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关系史上,司各特历史小说对法、俄两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欧洲各国现实主义文学关系的主流是俄国和西欧文学间的交互影响;英、法、俄三国现实主义文学之间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文学在经历了十年浩劫后的数年里,迅即复苏,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现实主义正以新的丰富的内涵,为新时期文学艺术所实践。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优良的传统,新时期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正是在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新、发展的,并且日益显示其内在的旺盛的生机。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新拓展——评《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柯路19世纪外国现实主义文学在我国一直获得高度的评价,这毫不奇怪,因为它既是资产阶级文学发展的高峰,又是外国文学发展的高峰,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极其杰出的成就。可是...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变。如果说19世纪以前以"模仿说"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可以称为"古典现实主义"的话,那么,在科学精神浸润下产生的19世纪现实主义则可称为"现代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作家为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所鼓舞,并汲取其思想、理念与方法之精髓以滋养自身的文学创作。其中,科学类比与科学实证方法让现代现实主义作家把文学创作视作对人与社会的科学研究与实验,追求文学文本在科学意义上的"真实性"与"写实性",从而全面改造了传统"模仿说"意义上的"古典现实主义",达成了"现实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现代现实主义是19世纪自然科学在当时西方文学中结出的重大果实。  相似文献   

6.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自19世纪被正式提出后,直至今天仍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尤其在20世纪",现实主义"的泛化使其完成了文学越界,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众多领域。现实主义在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对接"的过程中,关于文学想象这一争议性话题始终进行着自我悖反性言说,即在理论预设上为了张扬现实而排斥想象,但在创作实践中却又无法回避想象。"现实主义"对文学想象的刻意拒斥,削弱了文学想象在文学创作论中的地位,对其后的文学思潮与创作实践产生了极大影响。对这一问题的厘清,不仅能够深化人们对现实主义这一文学创作思潮的理解,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我国新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现实主义曾经是中国得到肯定最多的文学思潮,也被描绘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的绝对主流(包括五四文学、革命文学都被纳入现实主义的范畴).而实际上,这种肯定和认定是建立在对现实主义的误读的基础上的.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最弱小的文学思潮,它从来就没有成为主流;五四文学和革命文学也不是现实主义,而是启蒙主义和革命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它以人道主义立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人的堕落和苦难,同情小人物的命运,呼吁人类之爱,以化解社会矛盾.欧洲的现实主义发生于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其时现代性已经获得了胜利,而其负面性开始突出显现,特别是在社会关系领域更为严重.因此,文学就在社会领域开展了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产生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从现代性的角度重新定义现实主义,就会对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出新的历史叙述.  相似文献   

8.
从抗战初期理论的偏狭性到抗战中后期对文学本质的把握,重庆抗战文论中的现实主义理论不断得到深化,这一深化促进了重庆抗战文学的发展。重庆抗战文学现实主义理论的深化既是抗战文学所留下的需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目前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从抗战文学中反省后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九十年代以来,在文学自身发展和市场作用下,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但此时的现实主义是开放性、多元化的,具有现代性气质的.如阎连科的现实主义写作具有魔幻色彩,陈应松的写作具有寓言的象征性喻指,鬼子的小说具有极端化叙述特征.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性气质,是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学参照系下的自觉努力,也将是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整体中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蒋承勇 《学术研究》2022,(4):154-161+178
欧洲的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科学精神、科学理性促成了追求“写实”“求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19世纪也因此被称为“小说的世纪”。虽然此时也有非现实主义的小说,但现实主义小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是现代科学在“科学的世纪”的西方文学中结出的重要果实。科学技术革新了报刊印刷与图书出版等大众传媒的模式,改变了作家的文学视野、审美趣味与创作方式,也改变了大众的阅读方式,从而促进了新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与成熟。现实主义小说家直面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使小说成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正是这种以描写下层民众生活为主的叙述性文学样式,赢得了普通民众的喜爱与关注,这表征了一种具有现代审美特质的文学大众化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1.
进入9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再度崛起,1996、1997两年几乎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年。但是,在对以何申、刘醒龙、谈歌、梁晓声等人为代表的再度崛起的现实主义小说的评价中却出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即现实主义小说应不应该有人道主义精神?何申们的小说由于人道主义的...  相似文献   

12.
对于共和国文学格局而言,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因其独特的地缘风貌所生发的独有文学景观,在这一格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体现在地缘文学生态、柳青及前代作家和路遥等后代作家主流、多元与放阔的现实主义文学魅力的价值取向,与共和国文学进程核心价值体系相映成辉,构成了特定历史境域下道德文学的应有时代张力。  相似文献   

13.
茅盾对中国文艺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其丰富而又系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是随着时代的进程、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而逐渐明确化、深刻化的。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实践性和理智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国际后现代主义文学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可避免地烙上了象征苏联极"左"意识形态和文学工具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烙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既使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诞生滞后于西方,又催化了俄罗斯特色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命运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命运息息相关,因而其在产生的时间上、解构的对象上和美学特征上都有别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15.
在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是最重大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包括了巴尔扎克、斯丹达、梅里美、福楼拜这一系列光采夺目的名字,连同一大批长久以来以不朽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千万读者的杰作。它的意义显然不限于十九世纪上半期,它是资产阶级时代文学中最有份量的一部分,是整个法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迄今为止仍高高居上的顶峰;并且它还具有全  相似文献   

16.
在台湾,现实主义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最早出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思潮,它是在外国现实主义和大陆现实主义文学的双重影响下发生的。早在1926年,台湾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开创者赖和就指出:“台湾的新文学,虽不是创作,却是光明正大的输入品,决不是赃物……新文学是发见的世界,任各有能力的人去自由垦植,广阔地开放着,纯取世界主义,就是所谓大同者也。”①赖和这段话,阐述了台湾现实主义文学兴起时的三个事实和特点。首先,台湾新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不是本地传统文学的产物,而是“光明正大”的外来文…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主义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主潮",对新文学起着推进或制约的作用.本文在新世纪文学的背景与视野下进行文本分析,认为反腐小说表面的现实功利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内部的现实主义追求,主要体现在题材选择、情节设置与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而底层小说也因自身命名的争议以及知识分子如何表达底层、采取什么叙事态度表达底层等问题的提出,使得现实主义叙事的广度与深度受到削弱.只有分析与反思当下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困境,才能获得真正具有独立意识、真正写"现实"而非理想化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五七年四月,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举行了“关于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一书是这次讨论会主要学术报告的汇集。其中辑集了艾里斯别格的《现实主义研究中的有关古典遗产的争论问题》,谢尔宾纳的《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十一个学术报告,以及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阿尼西莫夫同志关于那次讨论会的总结——《现实主义问题与世界文学》等十二篇文章。“关于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帝国主义利用匈牙利事件在国际上掀起了反共浪潮,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人和修正主义者,也跟着向社会主义阵营展开全  相似文献   

19.
杨明明 《浙江社会科学》2012,(2):121-125,159
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的急剧转型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进程.面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有着深厚传统积淀的现实主义文学并未如某些批评家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而是勇敢而顽强地克服了自身的危机,完成了从封闭、机械、单调的艺术模式向灵活、开放、多变的艺术形态的过渡,在保持了传统思想维度的同时,沿着传统型、隐喻型、另类文学和后现实主义四个轨度开始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本来有能力在巴别城下建造一座通天的塔,结果是上帝变乱了他们的口音,语义的分歧终于使人一事无成。本文所要讨论的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在中国似乎也陷入了巴别城似的困境。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姑且把它的意义限制在创作方法这一层上。它既被规定为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艺术观点,又包含着有一定限制的纪实风格。从世界文学的影响看,它指的是从十九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到本世纪以来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从新文学本体发展看,它指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在上述的外国文学思潮影响下对“现实主义”所作的理论阐释与创作实践。这种限定并非无视这个术语在理论界通常还有更为宽泛的理解——譬如从反映论的角度对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解释。它强调文学对现实生活的依存,尽管文学是人们通过审美把握来表现对客观世界的各种认识,它离不开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但归根结底,客观世界总是作为人的认识对象,或成为文学现象的生存依据,文学是现实的精神投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有文学以来,凡优秀的作品都离不开现实,或现实主义。把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反映论来理解,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和争议。只有当人们把作为反映论的现实主义和作为创作论的现实主义混淆起来的时候,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意见,为了不重蹈覆辙,我不得不作这样的声明,本文所谈及的这个术语,一律作创作方法解。同样毋需否认的是,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引进中国,是与十九世纪从库尔贝、夏夫列里开始倡导的,以后又一度成为西欧文学主潮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作家对现实主义这个术语的接受,还同时伴随着一大串名单的接踵而来:诸如福楼拜、狄更斯、龚古尔兄弟、左拉、莫泊桑、托尔斯泰、契诃夫、易卜生……(恕我不提巴尔扎克,因为在当时中国人的心目中,他还是一个“浪漫派的殿军”)因此,我们所要讨论的全部话题,只有从这里开始引出: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在中国是怎样传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